某些理性選民,在減輕生活壓力的訴求獲得回應後,決定投票給某位總統參選人。
雖然對人權、食安、住屋、物價、電價、油價、年金、……等等議題,看到一絲曙光,
期待會有實質的改進,但對一個政黨的完全執政仍然多有疑慮,可謂喜憂參半。
觀察現行模式,重大法案的通過有時會忽略專責委員會的審查,
取而代之的,是以黨紀主導表決,以黨意取代民意的草率行為,
立法院竟變成了某政黨的下屬機關,著實令人錯愕!
未來新政府上任後,如何杜絕不當的政商關係,
代議士要如何受到政治責任的約束,
避免肉桶立法與政治分贓的憾事發生,
相信都是民眾萬分關心的重點。
區域立委的產生不排除有更大的因素依附於與地方選民的「交情。」
其他類型的選民也會採取將行政權與立法權分散給不同政黨的方式,以行監督制衡。
目前尚未得知何時會推動第二波民主化改革,也不瞭解國會改制的內容為何。
例如該採用單院制還是兩院制,其議員的選拔方式又該做何調整。
民眾對於「國會過半」的支持,想必不會提高。
随著國共會議平台的發展,與回任黨主席,藉由藍營立委干政之猜測,
西岸勢力會不會深入影響本地之政治、經濟,與軍事變動,
同樣也是選民投票的重大考量。
未來良善政策能否順利推動,立委的席次將更重於總統勝選的得票數。
「國會過半」的目標能否注入一劑強心針,還有賴於參選人能否向民眾清楚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