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吵塞車問題,我覺得應該洗白一下。
文長,但小弟拜託大家看完,感謝。
首先大家要有個認知,就是塞車的問題很難被解決。
簡單的經濟學原理,當需求大於供給,也就是供過於求,在交通上來看就是塞車。
所以這時候生產者要製造更多產品來提供給消費者。
在此的生產者就是政府,他必須造更多路、拓寬原有道路來增加供給。
但是問題來了,今天台北市的土地利用已經趨近飽和,
基本上要再蓋新的路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把民房拆掉蓋馬路,根本荒謬。
還有,就是交通的供給是幾乎沒有辦法調度的。
會這樣說是因為若我是賣實體商品的生產者,我可以透過調貨來滿足不平衡的需求,
但是交通呢?其實可以,但功能有限,
調撥車道就是一個例子,尖峰時段加開班次也是一個例子。
但是有可能尖峰時段政府把道路拓寬,離峰再還地於民嗎?
不可能,所以基本上這樣的手段只能減緩塞車的現象,但是並無法解決。
再來我要談談塞車的原因。
再來我要談談塞車的原因。
塞車可以有很多原因,當然不只是車禍、管制或是道路施工。
其實就算你開在國道上,
沒有車禍、沒有施工、沒有臨檢,甚至是大晴天,都有可能塞車,
為什麼?純粹因為車太多。
但我想要解釋這個理論又得花上相當篇幅,因此附上連結供各位參考:
http://ww2.kqed.org/lowdown/2013/11/12/traffic-waves/
我想說的是,今天純粹因為車多就可以造成塞車,
你就知道當路邊都是違規停車、紅綠燈、車禍,
加上一堆人不守交通規則亂鑽亂闖,糟糕的是路就這麼一條,
還要分配給行人、自行車、機車、汽車、公車,是有多麼的不足與擁擠。
講到這邊有人可能會覺得,那既然都塞車了還拓寬人行道自行車道讓塞車更嚴重。
沒錯,他是讓塞車更嚴重,但是我前面一再提到,
一條路就那麼寬,還要分配給不同族群。
台灣在過去車輛本位的交通政策,幾乎沒有考慮到較弱勢的行人和自行車路權
(你去看看北市以外的其他地方人行道根本少得可憐,就算有也大概被拿來放自家雜物)
,因此建設人行道自行車道只是彌補過去的不足,
只是在車輛過多、開車成本過低的現在,
大家看起來不太平衡而已。
所以三橫三縱雖然加重了塞車的程度,但我覺得也只是剛好而已。
綜合上面建立了塞車無解以及塞車成因的觀念之後,所以到底該怎麼辦?
如果你看到這邊可以理解塞車的問題可以減緩,但不一定能被解決,
我想接下來的解決方案可能會比較好懂。
要怎麼減緩?限制與分散需求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這部分可以從制度面、態度面、技術面來探討
第一,制度面
限制買車的數量,限制大家可以開車上路的權利,鼓勵大家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不過這不是我的重點
第二,技術面
像柯 P 說的用 eTag 偵測道路交通量來分析,並提前在容易塞車的地方實施預防措施,
不過這也不是重點
第三,態度面
這部分也是我想說的重點,
當然塞車並不是大家所樂見的,
不過當媒體報導拿著麥克風訪問開車的駕駛會不會覺得很塞時,我覺得根本就是荒謬。
塞車是大家造成的,你可以怪政府,你可以怪三橫三縱,但是你不能不怪你自己,
因為你也是造成塞車的原因之一。
當你坐在駕駛座上嫌塞車讓你上班遲到的時候,
當你坐在駕駛座上嫌塞車讓你上班遲到的時候,
你有沒有想過你可以提早出門搭捷運換公車;
當你在雨天抱怨塞車的時候,
卻又不願意承認自己不想搭捷運只是為了方便怕被雨淋濕。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大家的自私。
講這樣好像有點重,
但是我也不是覺得大家應該像聖人一樣乖乖搭大眾運輸而不批評,
而是這一切爭議到現在我認為根本就沒有在一個對的基礎上來討論這件事,
說要解決塞車,說什麼陣痛期都是假的。
話說回來,政府當然可以解決,
我認為政府應該也知道如何解決,
那為什麼他不解決?
因為要選票。
當政府說要收進城費的時候,他少了一些選票;
當政府說要限制車輛上路的時候,他又少了一些選票。
結果就是下一任選不上,改朝換代之後後朝又將前朝的政策廢除,前功盡棄。
他寧願大家小小抱怨但是下次選舉繼續投給他,
卻不要做放棄選票但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事情。
以上,感謝大家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