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CrossStrait 看板 #1NHKdHBP ]
作者: huzhou (菰城公子) 看板: CrossStrait
標題: [討論] 姬文:蔡英文政府領導下的臺灣未來
時間: Wed May 25 14:44:31 2016
風傳媒:http://www.storm.mg/article/121694
5月20日,臺灣政權順利實現了交接。整個交接儀式波瀾不驚,當日的股市表現也以微漲
表態。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既沒有為中國大陸一直施壓要求的「九二共識」背書,也
沒有直接對其否定。蔡英文採取了某種程度的「模糊」戰略,試圖應付就此議題而產生
的激烈對立的分歧各方。既避免了「屈服」的恥辱,又避免了「挑釁者」的指控。但這
份「未完成的答卷」註定無法讓出題者滿意,意味著蔡英文領導的新政府,得不到對岸
的祝福。未來其領導下的臺灣,將會面臨嚴峻的挑戰。在兩岸關係前景不明的大環境下
,蔡英文的新政府領導下的臺灣,又會有怎樣的未來。
蔡英文絕口不提兩岸關係跌宕將對臺灣經濟造成的衝擊,並揚言要結束過去依賴單一市
場的局面,提出了所謂的「新南進政策」,以代替經濟與大陸結合的「西進政策」。面
對臺灣經濟困境的現況,「新南進政策」果真能如願的擺脫依賴大陸的經濟現實,為臺
灣經濟成長,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嗎?
作為「西進政策」備胎或「B計畫」的「南進政策」,早在「戒急用忍」的李登輝時代就
粉墨登場,但最終,這種「政治幹預經濟」的政治決策被歷史所拋棄。到了陳水扁時代
,臺灣經濟的現實迫使陳水扁政府不得不對中國大陸開放,重啟「經濟正確」的「西進
計畫」,取代「政治正確」的「南進計畫」。歷史教訓和經驗擺在面前,新政府的決策
者們,仍然蠢蠢欲動,重提「南進計畫」,其背後又是怎樣的動機和邏輯。
經濟部部長 鄧振中 李世光。(王德為攝)
經濟部部長 鄧振中 李世光。(王德為攝)
除了為經濟面對中國大陸尋找戰略「備胎」的考慮,「新南進計畫」背後隱藏了兩大動
機。一是為「臺獨經濟」謀求出路。「西進」政策固然是解決臺灣經濟問題的良方,也
是臺灣經濟的根本出路,但這種「出路」對謀求「臺灣獨立」的政治集團來說,簡直是
「絕路」。因此,獨派必然不樂見這種「雞蛋放同一個籃子」,尤其不能將雞蛋放在「
臺獨敵人」的中國大陸。因此,尋找另一個籃子,就是為臺獨找到經濟出路。另一動機
是借經濟「南進」,謀求「實質外交」的突破。加強對東盟國家的經濟往來,必然能推
進與東盟國家的互動,達到其發展「實質外交」的目的。「新南進」計畫正可謂一箭雙
雕。
「新南進」計畫看上去是如意算盤,但實際上卻充滿了漏洞和危機。由於存在著語言、
文化上的差異和物流成本等,「南進」需要付出的成本很可能要遠遠大於在土地、人工
等方面節約的成本。並且,在當前全球經濟衰退,政治環境趨向惡劣的大趨勢下,「南
進」的國家也面臨著經濟成長受阻,社會穩定度下降的困境。一旦爆發社會群體性事件
,或者大規模的政治運動,「南進」的臺資企業很難獨善其身。2014年越南暴亂事件殷
鑒不遠,成為「新南進」計畫無法回避的傷痛。
此外,對代表著落後產能的傳統產業的臺資企業來說,「南進」實際上是其延長產業生
命週期,推遲產業競爭力下滑的問題,實現茍延殘喘的絕佳機會。因此,「新南進」計
畫,極可能淪為保護落後產能,維護劣質產業的工具。不僅不能促進轉業升級,反而為
這些落後產能提供保護傘和退路,最終無益解決臺灣的產業結構問題。
正在蔡英文政府規劃「新南進」戰略的時候,以臺積電和聯發科為代表的臺灣電子產業
,先後部署了自己的「西進」計畫。臺積電在政黨輪替之前,就突破重重阻擾,實現了
在南京設廠。而聯發科通過將大陸的子公司「傑發科技」出售給大陸地圖公司「四圖維
新」,佈局汽車後裝市場。種種跡象表明,「新南進」政策更多的是「被迫轉移」的落
後傳統產業,而以聯發科、臺積電為代表的優質產業和以風力發電為代表的新興產業,
在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紛紛加快了在中國大陸的投資步伐。
面對經濟困局,蔡英文除了開出「新南進」這一藥方之外,還有「五大產業」發展戰略
。「五大產業」看似個個高大且上,但實際可發展性欠缺,前景並不如其描繪的那麼美
好。航太產業需要龐大市場作為支撐,臺灣的市場太小不足以支撐航太產業的發展。如
果說依靠出口市場,那麼技術和安全都較落後的臺灣可以憑藉什麼與中國大陸等航太大
國競爭?在空客和波音紛紛裁員的時代,臺灣的航太產業路在何方?綠色能源中,光伏
產業污染較大,標榜永續發展的蔡英文政府是否能夠容忍?風力發電臺灣沒有核心技術
,機組基本靠進口,發展這種綠能,等於是幫別人發展。亞洲硒穀其實在中關村,人才
流失日益嚴重的臺灣,憑何能超越北京,成就所謂的「亞洲硒穀」?其餘生物技術、智
慧機械的確都是潛力很大的新興產業,但臺灣缺乏技術和人才,更缺乏市場。五大產業
,根本就如同空中樓閣,缺乏人才、技術和市場支撐。
產業轉型迫在眉睫這是事實,但即便是火燒眉毛,產業轉型也絕不是一件短期就能完成
的事情。臺灣的產業結構問題由來已久,歷屆政府都曾嘗試解決,但成效不大。新政府
在解決產業結構問題時,如果急功近利,不顧現有產業的有續發展,盲目強求新興產業
,實在是不智之舉。一旦新興產業計畫破產,而原有產業因政府決策錯誤而淪為「慘業
」,那麼臺灣社會將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
蔡英文政府剛剛履新,就必須要面對臺灣經濟的殘酷現實。新政府的出路,在於求真務
實,為臺灣的經濟找到一條光明的道路。如果不正視現實,繼續用政治和行政力量干涉
市場和經濟規律,用「政治正確」淩駕「經濟正確」,那麼我們不難預料,臺灣的未來
將是一片黑暗。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畢業於浙江大學。長於兩岸問題、臺海局勢、國際問題,長期致
力於研究東亞民族史、近代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