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願面對的真相是 我們台商的產品已經沒有競爭力了
要知道 毛利率20%以上那不得了,大多數產品都只能賣到10%利潤以內,甚至5%以下微利
而台灣的內需市場又小,所以政府長期以來就是著重於外銷
如何增加台灣產品的競爭力? 過去國民黨政府的政策
包括政策扶持、稅賦減免、獎勵補助、土地提供、水電優惠、以及壓低新台幣匯率,
然後就是『壓低勞工工資』,使整體經營成本降低,來維持台灣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講白一點,就是壓榨勞工,剝削他們應得的工資,而使得產品成本夠低,價格夠低
所以能夠比別國廠商,更具有競爭力
台灣這種以代工為主,沒有絕對技術壁壘、欠缺品牌的產業模式,是很容易被取代的
前有美國、歐洲、日本壓著,後面中國、印度、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在緊迫直追
說實在台灣的情況已經非常危急了
勞資雙方的談判,應該要放在這個大架構下面檢視
政府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引領產業升級和轉型,並打造品牌,走出新路
能夠真正拿高薪的,是有企業家精神的人,例如蘋果、GOOGLE、FB 的老闆和員工
而非只做代工、只做製造,這永遠賺不了高額利潤(微笑曲線已有說明)
看到台灣現在勞工覺醒,『勞權』意識高漲,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勞動條件和薪資提升,有助於勞工的生活品質提高
憂的是大家似乎對台灣產業的危機認識不夠深刻
我支持勞動條件改善,也支持加薪,但是我認為台灣產業的升級和轉型刻不容緩
必須即刻進行 而且要能夠走出自己的品牌之路,跟中國商品等做出差異化
否則大家想想,餅就這麼大,大家再怎麼分還是一樣,甚至餅還越縮越小了
最後可能甚至變成虧損,屆時餅都沒有了,計較分多分少又有什麼用?
無論如何 要把握一個尺度
分配之前 更重要的是要先有利潤
不然連利潤都沒了 也不用談利潤分配了
整個企業,甚至產業都倒了 大家都沒有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