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提振文博產業 再造中國文化認同

作者: YusaAoi (YusaAoi)   2016-08-31 21:31:09
提振文博產業 再造中國文化認同
仿效台灣故宮,大陸故宮近年積極開發創意商品,而且加碼幅度與力道越來越大,最近首度參加淘寶造物節並成為亮點,尤以Q版的帝王與人物圖像、公仔最獲好評。目前北京故宮淘寶已開發出8683款創意商品,展現旺盛的活力與企圖心,而且就戰略而言,也呼應「一帶一路」的中國復興布局。
文化商品輸出大國
北京故宮作為大陸博物館產業的引領者,事實上影響了大陸中央決策。大陸博物館一向被當成公益性文化事業,導致全國博物館普遍淪為靜態的文物展示場域,即使有投入衍生性產品開發,大都品項稀少,缺乏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創意與品質。套用學者布赫迪厄的學說,大陸空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卻不知如何轉化成文化資本並加以活用。
但是這並不是中國的歷史常態。因此日前大陸國務院接連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呼應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文物保護與開發的想法,要求各機關挖掘文物資源的價值內涵、文化元素並大力發展文博創意產業。
大陸中央這些舉動,也進一步破除部分學界人士對所謂文化商品化的負面迷思。
因為從歷史來看,從絲路開通之後,中國往歐洲輸出大量文化商品,引發西方對中國無比的想像與熱情,同時帶動歐洲文化的演進,例如法國人根據中國的油紙傘,研發出陽傘,巴黎淑女以人手一把為時尚。中國瓷器成為歐洲家庭的名貴擺設,西方傳教士想盡辦法竊取製造祕密,終於開啟歐洲瓷器工藝盛世。到了18世紀,中國的壁紙、家具、絲綢、庭園設計受到英法各國熱愛,進而催生了歐洲洛可可時期的中國風(Chinoiserie)。
結果從啟蒙時代開始,中國文化就成為歐洲各國膜拜對象。16世紀末期的文學家蒙田在〈論經驗〉一文中,斷定中國的美德遠比歐洲人優秀。18世紀的萊布尼茲、鮑蘇埃、伏爾泰等人在《最近從中國來的消息》、《世界史》、《哲學辭典》等著作中,更是不斷盛讚中國。這些文哲巨擘都不曾造訪中國,為何會展現如此的推崇?關鍵就在於文化商品所牽涉的文化價值與認同感。
歸根究柢,文化是一個抽象的符號,並沒有任何實體可被直接指稱那就是「文化」。文化這個反思性概念的本源之一就包括商品:文化越發達的國家,越能產出風靡萬眾的文化商品,舉凡法國、義大利或日本皆然。而這些商品也顯然帶動其他國家民眾對法、義、日本的文化認同,一如啟蒙時代的歐洲之於中國情結。
博物館商品只是起步
因此大陸中央決定積極發展文博創意產業,確實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戰略價值,但成敗關鍵就在於如何釋放並提振創意。絲路時期,中國向歐洲輸出的都是當時最先進時髦的文化商品,今天要透過文博產業提振經濟發展,同時引領全球對中國的文化認同,也必須找到符合當代需求的創新模式。
無可諱言,博物館文創產業方面,台灣確實走在大陸前面,近年兩岸恢復交流,台灣文創界也不吝分享經驗與知識。北京故宮在淘寶造物節推出一款擺出「朕亦甚想你」萌樣賣點的Q版雍正皇帝,不少創意靈感顯然參考台灣。
但博物館商品只是起步,最大挑戰在於如何把創意進一步延伸到表演藝術、時尚業等領域並落實智慧財產權保護。所幸文化創意產業在大陸並沒有像台灣一樣被柯文哲等人搞到汙名化,未來發展成果指日可待,也必然對台灣創意人才持續產生磁吸作用。
(作者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研究員)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0831006127-262105
作者: sligiho (六年級大叔)   2016-08-31 22:05:00
學我們故宮?
作者: william2001 (人間似水泊)   2016-08-31 22:21:00
很棒
作者: Marino (馬利諾)   2016-08-31 22:59:00
古中國的東西只能當做是娛樂作品 不能成為文化核心中國本身也不將它們當做文化核心了
作者: houseguy   2016-08-31 23:12:00
台灣最麻煩的是,中國像吸血鬼一樣,把你的東西吸走語言跟文字又通..學得快..政治上卻綁得緊..無法開放
作者: william2001 (人間似水泊)   2016-08-31 23:27:00
三樓太武斷了。有何理由。不是你出張嘴說不能就不能難道台灣就有文化核心價值的東西?魯肉飯棺材板?霹靂布袋戲?娘家?
作者: rexn (中間)   2016-09-01 01:40:00
霹靂賣到日本了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