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憂一帶一路輸出中國經濟失衡
https://goo.gl/9CHRNZ
RFI法廣 5/15 2017 英國倫敦訊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今(15日)早舉行領導人圓桌會議,主持會議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言
時指出,期望會議能明確一帶一路參與國的合作方向,協調對接發展戰略的成果。與此同
時,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社論,指中國的「新絲綢之路」是刺激貿易和加深中國在整個
地區的政治霸權的手段,雖然可能減少貿易壁壘和深化國際貿易,但同時輸出中國的經濟
失衡。
習近平在一帶一路領導人圓桌會議致辭時強調,各國須加強合作,應可做到相輔相成,相
互促進,並以此為基礎,建立政策協調對接機制,共同制定合作方案,形成規範銜接、發
展融合、利益共享的局面。他強調,一帶一路不能畫地為牢,不搞排他性安排,反對保護
主義,並加強政策協調。他下午會舉行記者會,總結一連兩天論壇的成果。
《金融時報》今天的社評則對一帶一路提出質疑,形容一帶一路倡議只是21世紀的殖民模
式,約九千億美元的資金,來自多家中資銀行或中國支持的銀行及信貸基金。一帶一路雖
適合中國存款多於國內投資需求的狀況,但卻同時令壓力巨大的金融體系百上加斤,並將
中國經濟體中最糟糕的情況輸出他國。
社評指出,中國資金配置效率低下,許多行業出現產能過剩,中國自然希望出口過剩產出
,並讓本國建築企業接到境外業務。若此,建成的項目未必是東道國所需要的,自然亦不
能產生預期收入,結果,支持項目建設的貸款將不會被償還,進而損害東道國的信用評級
,令中國金融體系更受不良資產拖累。
此外,中國亦以一帶一路為加強中國在整個地區的政治霸權的手段,自然會以加強其地區
領導地位作為廉價貸款的附加條件,這未必為其他國家接受,結果出現目前一帶一路境外
投資放緩的跡象。
社評總結,檢視一帶一路是否成功,應從項目有否讓當地和全球企業參與以及項目落成後
有否得到良好利用為標準,若不能達到上述標準,便說明中國是試圖在買下地區領導地位
的同時,輸出本國的經濟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