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林院長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問答全文

作者: geordie (Geordie)   2017-06-24 10:07:11
重點
1.希望能加入以日本為主的TPP
2.希望和各國有好的經濟關係,或是把雙邊的貿易壁壘降低,
(不論是ECFA、TPP)
這是台灣對國際貿易的基本態度。
3.對全世界開放,而不是只對中國開放
4.台日有歷史上的關連,中國不要因此誤解,希望能三方相互了解尊重
5.台灣對食品安全的爭議並非只針對日本
6.台巴FTA衝擊小
7.實質的經濟關係和(實質的)對外關係是更重要,
但是台灣不會因為這些(斷交)壓力而屈服
8.對岸所講的所謂的「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原則」
對岸說台灣與巴拿馬中斷外交關係是「一中原則」的實現,
那代表大陸所講的「一中原則」就是要消滅中華民國
9.軍售的錢能花在刀口上,培養出我們自己的國防產業
===========================================
https://goo.gl/eyr98d
林院長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問答全文日期:106-06-24資料來源:新聞傳播處
林院長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問答全文
第一題
問:新政府上台以後已經一年多了,推動了不少政策,但還看不到成效,所以昨天晚上出來的民調顯示,現在蔡總統的施政滿意度21%,請院長總結一下這一年的施政。
答:首先要特別跟您提出的是,民調有很多種方法,所以不要完全相信單一的民調,我們希望有更多客觀數據。
行政院團隊跟蔡總統,很努力推動許多改革,或許過程中有很多爭議,但是我們相信還是有很多社會大眾是支持的。
第二,過去這段時間,我們看到的一些改革,也許成效或成果不是那麼顯著,主要原因是重大改革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要看到成果,必須要有點耐心。但我們的大方向,基本上還是得到社會大眾支持的。
我們來看幾個重要項目。從去年520到現在,我們的改革分幾個部分進行,一部分由蔡總統參與或領導,這部分大都都涉及到行政院和行政院以外其他的各院。譬如年金改革涉及考試院的業務,司法改革涉及司法和行政部門之間的很多工作。因此這些改革,總統府扮演比較重要的角色,不是行政院能完全左右的,行政院是站在配合的角度來處理。
至於行政院可以做的改革,大部分跟蔡總統在520執政前、競選時很多財經方面政策或社會政策,關係比較多。
在財經政策方面,最主要依據蔡總統競選的主軸。她選舉時提出來希望能在財經方面做到三個重點:第一是創新,第二是就業,第三是分配。為什麼提這三個?主要原因是過去台灣經濟政策大部分追求經濟成長率,追求經濟成長率的過程,是以貿易作為手段。但在1990年代中期以後,台灣很多產業開始外移到對岸以及東南亞國家,產業外移之後,讓台灣就業的機會變少了。即使我們追求貿易增加,但因為海外投資增加、產業外移的關係,經濟成長率提高未必讓我們就業狀況得到改善。就業狀況不改善,也會造成薪資偏低、以及社會分配不平衡的問題。因此,雖然我們希望追
求經濟成長,但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經濟成長能夠透過創新、就業跟分配來帶動。
從這樣的主軸來看,520之後,我們所做的努力,還是可以看得到。譬如創新方面,過去台灣的資訊產業其實已有很好的基礎,但除了資訊產業之外,我們需要更多新的產業,所以我們提出所謂「五加二」的產業。也就是說有7個產業,對我們創新和產業發展來看是更多元、更有幫助的。
這7個產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亞洲‧矽谷」。「亞洲‧矽谷」主要是希望能把工業4.0觀念結合進來,未來很多新創產業,包含智慧化的工業發展、人工智慧、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我們希望能夠帶動,因為這跟台灣未來的產業發展有關。
第二個就是智慧機械。台灣已經有很好的機械業的基礎,我們希望機械產業發展也能往前邁進。
第三個就是綠能,特別是風力發電跟太陽能發電。我們覺得這有幾個意義,第一個就是台灣要讓核電終止,就必需要有一些其他能源能夠進來,而因為我們也有空氣污染的問題,特別是冬季因為風向的關係,造成空氣污染的狀況比較嚴重,所以我們也不太可能過度依賴燃煤發電,最好的方式還是再生能源,特別是風力和太陽能。台灣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的條件,在全世界是非常好的,所以我們希望在這方面有大幅度的擴充。
另外還有國防產業及生物科技的發展。除了這五大產業之外,另外還有二個很重要的,是在現有產業裡面做一些努力,一個就是新農業。台灣的農民擁有的土地通常都比較小,因此做有效率的生產很困難。其實農民所得占其所有所得的百分比非常低,主要所得來源還是來自非農業所得。換句話說,大部分的農民都不是專業農。我們希望有年輕專業農民進入,那就需要在土地方面做一些整理,然後建立新的發展環境,這是新農業的重點。
再來就是循環經濟,協助產業發展高質化,解決污染的問題。因為台灣的人口非常稠密,所以工業生產的過程中如果製造污染,對台灣這樣一個現代化的國家而言,是不能忍受的。因此台灣必須面對環境污染的問題。如果讓整個生產的產品可以走向循環經濟,也就是減少生產過程中的這些原料、或廢棄品、或對環境會造成負擔的東西,做更有效率的利用。我們的長遠目標是,讓產品在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都可以變成有經濟利用價值的,循環利用下去,可以把台灣產業對環境所造成的負擔,減到最低。
這是我們所講的七個非常重要的產業發展重點,這些其實都是要帶動產業的創新,所以創新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創新也牽涉到人才的問題,因為創新的根本,來自於人才。如果沒有人才,也不可能有創新。所以我們才會在就業的領域裡面,提到如何培育人才或引進優秀的人才。因為就業要能夠改善,不是增加一般的就業機會,而是增加有高薪的就業機會。台灣面對低薪的困擾,已經有將近20年的時間。台灣的薪資隨著產業外移,幾乎都是停滯的,甚至還是倒退的。如果希望就業機會增加,並伴隨著比較高的薪資,那勢必要讓我們過去的產業經營方向有所改變。也就是說,台灣過去是以降低成本,作為提升競爭力的手段。我們希望未來以提高附加價值,作為提升競爭力的手段。我
們需要有更多優質及高薪的就業機會,這是我們的政策目標。
分配的部分,當然也有很多。
當然,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要創造出「5加2」這樣的環境來。
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觀察,第一個就是看我們的立法。為了讓綠電能夠在台灣成長,去年底修正了《電業法》,新的《電業法》讓綠電的發展走向自由化,也讓我們的風力發電開始有一些新的機會。現在看到台灣西部海邊的離岸風力發電,那很可能是未來、至少是亞洲地區最大的離岸風力發電機場域。岸上風力發電,中國大陸做的很多。台灣西部海岸離岸風力發電,很可能是亞洲第一個做得最好的。我們現在瞭解,大概全世界只要在風力發電上有競爭力的廠商,幾乎都來到台灣,申請區塊作環境評估,希望可以取得機會。
由於發展風力發電需要有一些像是港口、船等資源,還有電力聯網的問題,所以這些基礎建設我們要趕快來做。我們預期在未來二年之後,會慢慢起來。四年之後,台灣的風力發電會有爆發性的成長,大概可達到3到5個Gigawatt,應該超過了至少一個核能發電廠的發電量,甚至是2個以上的核能發電廠都有可能。
我們還有太陽能等等。總而言之,我們必須透過法律的修改,改善整個環境。
我們也做了很多人才方面的鬆綁。台灣要把更多的研究資源跟產業結合,把產業、學術圈,還有研究機構這三個部分的資源結合起來。所以我們最近通過了《科技基本法》,就是希望把學術圈和研究機構的研發,能更順利的帶到產業界。
同時,我們也做了很多人才方面的鬆綁,這主要是看立法院最近所通過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案,包括金融監理沙盒的一些實驗性的金融營運模式,我們現在允許能夠在市場上發生。
第二題
問:日本現在推動TPP-11(11國),可是美國已經離開了,對台灣來說,TPP還值得參加嗎?
答:我們認為當然值得參加。因為台灣畢竟還是以貿易做為主要經濟發展的動力,因此對外的開放是必然的。同時我們也希望盡量減少貿易之間的障礙。
台灣在過去因為加入WTO的關係,讓我們整個國際貿易的發展,變的非常多元化。但是在WTO的談判發生阻礙之後,各個國家開始進行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在這方面來說,對台灣是不利的。主要不利原因是因為對岸的關係,對岸會以政治的理由去影響別的國家,阻礙跟我們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造成我們與對岸在經濟上或政治上的衝突。我們也希望台灣還是要克服這些困難,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加入多邊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在過去TPP第一輪談判的時候,台灣就已經表示希望能有機會加入。這次因為美國的退出,日本變的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很樂意看到日本身為TPP的推動國,在未來重新考慮擴大TPP的時候,能把台灣納入邀請加入的對象。我們會很樂意有機會加入這些多邊貿易區,做更多的市場開放。
第三題
問:那台灣對TPP會有什麼樣的貢獻?
答:首先,台灣整個的GDP或經濟實力在全球來看,仍然是非常好的。同時我們認為台灣市場的開放程度,其實也是成熟的。所以我們希望透過TPP的自由貿易,在雙方互惠的情況下,能夠讓彼此經濟得到好處,所以台灣加入絕對有助於TPP。
第二,TPP主要特色就是希望在比較高的環保、或是勞工等條件下去運作,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夠看到更公平的貿易。這個公平貿易是指說,這些國家彼此之間不要以造成環境污染、利用廉價勞工,或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來提升競爭力,導致國際貿易之間的不公平,這是TPP的基本精神。
我們認為,這個精神對台灣來看是好的,因為不管在勞工的條件、或是環境這些標準上來看,我們都是往前邁進,所以我們的加入是有助於TPP去實現這樣的理想,走向更公平、而且是追求一個不會剝削勞工、剝削環境的方式,來達成貿易繁榮的趨勢。所以我覺得台灣加入TPP,其實有助於實現TPP的理想。
第四題
問:台灣也有ECFA跟RCEP的計畫,目前ECFA看起來沒有進一步的動作,現在的狀況怎麼樣?然後,大陸的「一帶一路」是否會成為台灣對外發展的障礙呢?
答:台灣希望能夠對所有的國家開放,跟全球都能夠有很好的多元經濟關係,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一個很小的經濟體,靠經濟開放來達成我們的繁榮,我們更是樂意跟對岸有比較好的經濟關係。
因此,台灣不會以加入某一個區域的自由貿易為唯一目標,而是平等看待。我們也希望能跟中國大陸維持非常好的經濟關係,包含過去所看到的ECFA的簽訂,或是其他更進一步的去降低雙方貿易障礙的措施,從經濟互惠原則來看,都是好的。
過去這段時間,我們看到國人對ECFA的反彈或者抗拒,主要是來自於擔心我們的經濟向某一邊過度傾斜,希望台灣能夠平衡發展。所以我們強調跟對岸維持好的經濟關係,我們也願意跟對岸繼續談後續有關降低雙方貿易壁壘的一些作法,走向更開放。
但同一時間,我們也希望跟其他國家,如日本、參與TPP的國家、美國及歐盟,都能夠有好的經濟關係,或是把雙邊的貿易壁壘降低,這是台灣對國際貿易的基本態度。
第五題
問:民進黨政府一直說想要減少對大陸經濟方面的依賴,所以行政院推動新南向政策。現在減少依賴對岸的經濟狀況如何?
答:台灣跟對岸因為文化、語言的相似度非常高,加上對岸在過去30年的市場開放,讓它的經濟成長率非常高;因此,台灣和對岸經濟關係的密切化是必然的,而且也是不應該去抗拒的事實。
不過,我們希望台灣不要只和中國大陸或任何單一的國家或地區發展經濟關係。不能因為對岸有這樣便利的語言溝通或文化背景,我們就只去發展與對岸的經貿關係,而忽略掉與其他地區建立的經貿關係。其實,東南亞很多國家都跟對岸一樣,都有非常高的經濟成長率,只是因為在語言方面,也許不像對岸一樣跟我們完全相通。所以我們會有新南向政策,來促進彼此的交流。否則,我們在拓展多元關係方面的發展將是不足的。另外,我們跟日本和美國,過去長期以來都有密切的經濟互補關係,希望這個互補關係也能夠持續加強。
一般社會大眾認為我們經濟不要過度傾斜,其實也是希望能夠看到一個平衡的發展,而不是只是單一跟某一邊發展,而忽略了其他地區。這對台灣來看是不好的,因為台灣是開放的經濟體,我們必須要看到全球,而不能只看到某一邊。
第六題
問:請問今年一月日本交流協會改名,然後台灣的亞東關係協會也改名,這個動作的意義是什麼?
答:對台灣來看,是有意義的事情。因為台灣跟日本有非常密切的經濟關係,長期以來民間互動非常友善,往來也非常密切,而且台灣跟日本經濟之間的合作和互補也非常多。
但是我們很遺憾,日本政府在去年520之前、或是更早之前,因為考慮到跟對岸的政治關係,所以刻意跟台灣在很多官方關係往來上保持非常遠的距離,這些距離造成經濟關係進一步發展的困難。
日本現在把在台灣的代表機構更名,代表雙方之間願意正視過去因政治上的隔閡所造成的經濟發展障礙,願意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所以,我們認為更名是代表日本更願意去推動跟台灣之間的經貿交流。
第七題
問:對於更名後大陸表達強烈抗議的看法?
答:我們能夠理解對岸有很多政治考量,但是我們認為兩岸之間的問題,不應該用零和的方式來看待,而是應該找到一個雙方互利的平衡點;同時,我們也希望台灣能夠跟對岸透過更多善意的互動,讓這類完全以零和方式來思考兩岸關係的作法,能有所改變。
第八題
問:日本和台灣的關係非常好,因為台灣人都對日本人很好。但是台灣與日本也有很多非常複雜的歷史,所以今年發生了八田與一的銅像事件,讓許多日本人很擔心這個問題成為台日關係的障礙,要如何克服?
答:台灣和日本因為歷史上的因素,一直都維持非常密切的關係。當然台灣和對岸也有歷史上的因素,也維持密切的關係。
所以台灣在政治上的想法是多元、分歧的。這種多元分歧,在台灣這樣的民主開放社會來看,應該要彼此間互相尊重和互相容忍。因此,我們樂意和日本或對岸發展更好的關係,也希望透過更多的交流,讓對方更瞭解台灣多元社會的特色。
至於八田與一銅像被破壞的事情,從理智和現代化的民主社會的觀點來看,都不是個好現象。銅像被破壞之後,台灣社會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這個行為是不恰當的。這個破壞銅像者,目前也受到法律的制裁。
此事件也顯示台灣雖然是多元社會,但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動作和想法。我們希望不要過度渲染這個事件,造成對立的假象,而是希望能透過台灣跟日本及跟對岸之間更多的交流,促進彼此瞭解,以減少衝突。
所以我鼓勵日本更應該和台灣進一步密切交流,讓台灣社會更多抱持不同意見的人,都能更了解日本,更看到彼此。我們之間的往來,對雙方是好的。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第九題
問:有關福島五縣食品開放的問題,從你們的立場來看,科學上的問題都沒有;但現在進一步的動作完全看不出來?所以,進一步的動作什麼時候可以看到?或進一步的時程?
答:台灣對食品安全的爭議,其實不只是日本福島地區的產品輸台問題,也包含其他國家產品輸入台灣。
食品安全的爭議,會在台灣變成複雜的問題,往往不是針對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個地區,而是台灣在食品安全制度上的一些盲點問題。
台灣社會大眾對於食品安全會有這麼多疑慮,主要原因是我們在食品安全上,政府的權威性、或說是政府的信用容易被挑戰。這也表示我們政府過去在食品安全上的努力是不夠的。
政府在提出很多食品安全的科學證據時,因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批判,所以也不容易得到人民的信任,這部分的問題必須加以克服。換句話說,有關食品安全科學證據的問題,政府的權威性一定要能夠建立。建立這方面的權威性,當然必須在很多制度和程序上做得更完備。
在程序上,處理食品安全的第一個問題是風險評估,也就是到底有沒有風險,要能夠先確定,而且要讓社會大眾能相信政府所做的評估。
除了風險管理上的問題之外,其次就是風險溝通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對食品安全的部分,一旦在科學證據上評估沒有安全問題之後,還必須讓社會大眾能夠理解為什麼它是安全的,這就涉及風險溝通。
過去不管是美國的牛肉輸到台灣、甚至歐洲的一些產品輸到台灣,都有過類似的爭議。我們嘗試著在未來建立幾個案件,讓風險評估與風險溝通的處理程序完備,建立大家的信心。過去加拿大牛肉開放時,我們就成功做到,但主要還是因為這個部分的爭議性比較小。
當然,日本福島食品輸入台灣,在科學驗證以及風險評估上來看,其實我們是走完了程序;但對於風險溝通上來看,顯然是遭遇到非常大的困難。這個部分我們必須再去檢視。
我們不能夠、也不希望是完全針對福島,而是針對台灣所有食品安全的議題,建立一個風險溝通的程序,讓社會大眾可以信賴。我們必須要去面對下一個困難的挑戰,我們也很努力。上次日本福島食品風險溝通過程中,我們做了幾次公聽會,只是那些公聽會或許有一些政治動機或經濟因素。總而言之,這些公聽會顯然是不成功的,所以我們必須在這方面做一些檢討和制度上重新的釐清,希望未來的風險溝通能夠在程序上,還有整個議題討論上,都能夠讓社會大眾安心。這是我們必須要去面對的。
第十題
問:還要再開公聽會嗎?
答:我們不希望把這個當作單一案子來看。我們檢視未來任何一個食品安全議題的時候,都要思考該如何進行風險溝通。這一套制度,要大家都能夠接受,而過去風險溝通是連公聽會都很少開的。但我們雖然舉辦了公聽會,但我們那時的作法顯然還有一些問題,而社會對風險溝通程序,依然不是那麼熟悉,會有很多意見。我們希望建立一套秩序,風險溝通的程序如果建立起來,對於食品安全的爭議,才會減少。
第十一題
問:所以目前可以說都沒有時間表?
答:沒有時間表。只要我們訂出時間表,人家就會懷疑我們已經有目的。如果我們今天有時間表,人家就會說時間表到了,你就要開放,那麼你的溝通就是假的,所以我們必須要一步步來做。
我們在風險溝通的制度及秩序上,其實還有很多問題。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在台灣,食品開放議題都這麼困難,我們過去沒有一個很成熟的制度,我們希望這個制度先能建立起來。在建立制度的過程中間,我們應該是按照制度走,而不是說什麼時候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做到,那是很危險的。
第十二題
問: 跟巴拿馬斷交之後,跟巴拿馬的FTA仍會繼續嗎?
答:
這是第一個與我們簽定FTA的國家,終止雙方的外交關係,這個可以當成政治問題,也可以當成經濟問題。就經濟問題來看,它對於實質的經濟影響是不大的。因為巴拿馬跟我們之間的貿易數量,其實占台灣的整個貿易量不到0.1%,數量是很有限,所以這個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在經濟上,實質的衝擊幾乎是不存在的。當然這不代表衝擊完全沒有,畢竟雙方之間還是有一些彼此的出口,是享受零關稅。如果將來FTA停止的話,零關稅就必須恢復到現狀,對於從事這些貿易的企業來看,不管是巴拿馬方面,或是台灣這邊,多少是一個市場的衝擊,雖然這個衝擊非常微小,但不能
說沒有,畢竟還是有人會受到影響。這個影響當然可以說是雙方人民的損失。這是我們會關心的問題。
另外一個就是政治問題,我們要如何看待這個情況?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如果終止自由貿易協定的話,在政治上的意義是什麼?台灣還是希望能夠維持一個開放的經濟體,對世界各個國家能夠盡量地開放。不管是大國、小國,只要是能夠讓彼此互惠、互利、對等的開放,在我們來看都是有意義的。因此我們也不希望因為自由貿易協定的終止,而造成我們開放程度變少,這是我們在政治上希望能夠釋放的訊息。但我們也考慮到,巴拿馬跟我們終止外交關係之後,雙方之間的政治立場到底是怎麼樣?
巴拿馬今後雖然跟我們沒有外交關係,但是對於台灣的投資、貿易,和一些發展,到底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如果他採取友善的態度,當然FTA將來可以用其他方式來延續,自然而然也就會很順利地過渡過去。如果巴拿馬在態度上,是被動的,或者是消極的,那當然我們的考量就會不一樣。不過基本上來說,台灣還是希望能夠從一個開放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但是前提是必須要站在一個對等、互惠的基礎下。
第十三題
問:跟巴拿馬斷交以後,有些媒體報導將來會有更多的國家跟台灣斷交,請問您的看法?
答: 在520之後,台灣跟對岸之間其實是存有一些溝通上的困難。這些溝通上的困難,也造成對岸在很多地方過度僵化,而且是損害到未來兩岸之間長期的友善關係。對岸用他的強大經濟影響力,去影響巴拿馬跟台灣之間的外交關係,只要他繼續維持這樣的作法,我們維持跟邦交國之間的關係,確實是有一定程度的風險和困難。
只要對岸覺得這個政策是有效的,就會繼續執行;所以我們要問,這個政策到底對我們台灣會產生什麼樣的實質影響?其實主要影響就是與我們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可能會減少。不過台灣目前維持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本來就已經非常地少,所以我們還是強調實質的經濟關係和(實質的)對外關係是更重要。在對岸跟我們目前的狀態下,我們必須證明給大家看,即使我們有斷交的事實和威脅,但是台灣不會因為這些壓力而屈服,這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大家都能瞭解,即使對岸不斷地去施壓並中斷我們跟邦交國的外交關係,在臺灣的主流民意不會屈服於這些壓力的時候,這個事
情才會終止下來。
第十四題
問:具體來說,有人說歐洲的梵諦岡、中美洲的尼加拉瓜有危險,是不是真的?
答:我們現在有外交關係的國家,都可能是他們的下一個目標,這個可能性我們不排除;但是我們也不會評論哪一個國家一定是他們的目標。我們願意與任何一個邦交國維持好的關係。外界有一些猜測,或是根據某一些事實所作的一些評論,未必都是正確的,但是不適合我們在這邊去回應或猜測。
第十五題
問:大陸對台灣政府人民一直軟硬兼施,他們的做法會不會達到統戰的成果?有的人說這樣做法讓台灣人民很生氣,所以台灣人跟大陸距離越來越遠,有的人說反而會讓台灣和大陸越來越靠近,院長的意見是什麼?
答:我認為對岸如果以中斷我們和其他邦交國的關係,作為一種統戰的手段,那並不是一個很高明的作法。對岸所講的所謂的「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原則」。但是「一中原則」到底什麼內容,在台灣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有的人說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有人說「只有一個中國要共同表述」等等,各有不同的講法。
但是這個「一中原則」對岸是怎麼展現?對岸說台灣與巴拿馬中斷外交關係是「一中原則」的實現,那代表大陸所講的「一中原則」就是要消滅中華民國。如果「一中原則」是消滅中華民國的話,這個「一中原則」台灣大多數的老百姓是不會接受的;而且也戳破了國內某些人一廂情願的想法,認為「一個中國」是「各自表述」。
我相信,這是為什麼台灣絕大多數的人民不能接受對岸以中止外交關係來強調「一中原則」的貫徹,因為這個「一中原則」是代表沒有中華民國存在的「一中原則」,那怎麼可能是「一中各表」呢?
這說明了為什麼不論是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或完全不接受「九二共識」的人,都會認為中國大陸實現「一中原則」的作法,是不利於兩岸關係的。
第十六題
問:昨天晚上的民調說(台巴)斷交的事情是台灣蔡總統滿意度下降主要的原因,台巴斷交導致(蔡總統)滿意度下降是否表示大陸在世界上對台灣的圍堵會動搖台灣人民的信心呢?
答:我剛講台灣是一個多元開放的政治體系,所以各種不同政治信仰的人我們都有。但是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不會認為圍堵台灣是正確的作法,只會讓他們更認為中國大陸的作法對台灣是難以接受的。既然難以接受,我也不認為大多數的台灣人會因此而動搖他們在政治上的看法。當然每個人的意見會不一樣,所以媒體的報導,即使是民調,也有可能來自於不同的政治態度和立場而已,我覺得這些都要檢視。
第十七題
問:民進黨政府一直以來對大陸實質(關係)想要繼續維持現狀,但是從大陸來的壓力不斷,請院長總結一下新政府過去一年的兩岸政治。此外,(台巴)斷交後蔡總統談話表示要重新評估兩岸情勢,有人說這表示蔡總統有改變態度的意思,可否請院長說明一下?
答:我想總統會提這個主要還是因為,兩岸的關係隨時都要審視,雖然我們維持現狀,但是在現狀的基礎下,任何的變化都值得我們去檢視,但這並不是說我們維持現狀的立場會改變。台灣民眾對兩岸未來走向有很多分歧的看法, 這些分歧的看法如果同時包容的話,維持現況是目前避免衝突最好的做法,這個基本的主調、基本的策略並不會改變,但是(如果有)任何情況發生,在大的原則下我們隨時檢視,是有必要的。
第十八題
問:美國期待台灣的國防預算能夠達到(台灣) GDP的3%,但一直未能達標,台灣政府想要讓軍力提升,(請問)將來什麼時候(國防預算)可以達到(GDP的)3%?
答:我們不會為了3%而3%,我們國防支出要用在真正對國家防衛有幫助的方面。假設為了達到3%而去做一些不必要的投資,或花了很多軍事維持人事費用,則對增加國防戰力,不見得有幫助。我們會考量國家防衛需要。台灣現在最大問題在於不容易購買到先進武器,我們在這方面應投入更多資源,但這不是我們今天想要做就能做到的,譬如台灣需要潛艦、更好的潛艦,但包括日本都不敢賣給我們更好的潛艦。這不是我們要花多少錢的問題,而是要能買到我們需要的東西。
因此,我在去年520前,就跟美國智庫來訪人員也提到過,我們認為台灣的國防預算可以增加,但要增加在我們想要的地方。以軍事設備投資上來講,如果並非適當的項目 我們不會盲目增加;但只要是對國家防衛有幫助的預算,我們一定會支持。
當然,這也衍生了其他問題:我們要如何維持台灣國防?我們必須要走的是另外一條路。也許我們需要的先進武器,不能完全靠購買取得,因為那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台灣必須有能力發展自己的國防工業。換句話說,如果台灣有自己的國防工業,在不對稱戰爭之下,我們所持有的防衛力量,可以由自己來主導。
過去台灣曾經發展過IDF戰鬥機,在那個時代算是相當進步,但這些戰鬥機還是有些部分不能自己製造。如果能提高維修與台灣自製的百分比,對我們的國防產業,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所以我們把國防產業納入五大產業創新之一,就是希望透過政府的力量,能培養出我們自己的國防產業,特別是軍艦和飛機方面。當然這都要經過很多努力,因為還牽涉到對機密人事的管理、發展策略,以及技術等等。我們希望在這些方面能夠做一個盤整。如果我們能夠有強大的國防產業,國防支出就不是一個消費性的支出,因為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成長。
未來我們希望國防支出成長過程中能帶動產業升級。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在取得外購軍備困難的情況下,對我們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如何維持台灣防衛能力,特別是以不對稱的方式來思考我們的防衛。這部分的投資,台灣要發展出自己的模式,不能完全靠別的國家。
第十九題
問:接下來是台灣和美國的關係。去年底川普總統和蔡總統電話通話,但後來狀況出現很多變化,北韓問題轉趨嚴重,美國需要大陸協助,和大陸的關係看起來越來越密切,您如何看待這樣的情況?這對台灣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答:我想就經濟關係而言,美國仍然是對台灣最重要的一個國家。美國長期以來對台灣也維持非常友善的態度,相信這樣良好的關係,不會因為北韓的問題,而有任何實質上的改變。
當然我們也了解,美國為了維持區域的安定,必須同時和中國大陸維持穩定的關係。我們也相信美國能夠在這上面取得平衡,事實上美國也一直強調希望兩岸能夠維持現狀,在和平的基礎上進行溝通。我們在這方面的立場(和美國)應該是一致的。我們也希望對岸能夠理解,唯有彼此在善意溝通的情況下,建立互信,兩岸關係才會愈走愈好。
第二十題
問:現在美國對台灣的軍售情況如何?
答:美國應該會持續檢討台灣的軍事需要,也會持續進行軍售的安排。
第二十一題
問: 據報導美國已將尖端戰機F-35與戰區高空防禦系統(THAAD,薩德)列為對台出售標的,院長能否說明一下?
答:台灣防衛究竟需要什麼?這值得好好思考,因為對岸的策略畢竟跟我們有差別。台灣並不是要攻擊,台灣需要防衛。什麼樣的武器對我們防衛最有幫助?而且最經濟實惠?這才是比較重要的。
美國銷售武器到台灣時,也應該符合這個原則。至於您剛剛提到的F-35戰鬥機或是薩德飛彈,是不是符合這個原則,可以交由軍事專家來判斷。當然各界有很多期待和想像,我們會選擇對台灣最有利的武器來提出軍購清單給美國參考。在這些討論沒有完成之前,任何的臆測都是沒有必要的。
第二十二題
問:針對台美關係想請教院長。一般認為巴拿馬是美國的後院,外界擔心美國為了北韓問題而積極拉攏中國大陸官方,而默許巴拿馬和台灣斷交,並跟大陸建交。但是也有人認為美國(國務院)許多重要職位尚在懸缺,所以大陸趁虛而入,導致美國在中南美洲的影響力也日益消失,以上任一種說法似乎對台灣都不利。請問院長您認為巴拿馬與我國斷交是因為美國對於台灣維持邦交國關係的態度有實際轉變,或是因為美國已不若以往關注?我們擔心巴拿馬對台斷交若是因為美國默許中國大陸,台灣在中南美洲的局勢會受到影響。
答:你剛剛講的這兩種情境都是臆測,都是外界捕風捉影,我認為沒有特別回應的必要。我認為美國跟台灣仍然維持非常友好的關係,也不致於發生你剛才提到的那些情形。當然,任何有關美國的評論,應該由美國對外說明,但是我們不認為美國在這方面有任何特別的策略運用,美國長期以來支持台灣與中南美洲邦交國維持友善關係,相信這個立場依然存在。
第二十三題
問:前面您大概有提到說大陸靠著自己經濟的優勢,對我們的邦交國進行一些活動,確實對我們外交上面的壓力影響比較大。您覺得說,未來我們在跟邦交國關係的維持,我方還有那些工具或方式可以跟邦交國維持比較友好的關係?然後另外台灣外界也有看法,認為因為在邦交國維繫上面蠻辛苦,是否考慮在正式關係上面不要這麼著力,比較強調跟世界各國維持實際的經濟關係?
答:你講的第二點是對的,是對台灣真正重要的。因為世界雖然有許多國家跟台灣没有正式外交關係,但是我們跟這些國家有非常密切的往來,在許多其他實質活動的參與等等,也非常密切。
台灣本身既然是一個開放經濟體,就要跟全球所有的人都能維持很好的關係。這種關係的維持,在外交關係中斷之後,不代表就不能做到。這仍然是未來非常重要的重點。當然在這個前題下,如果能增加有正式外交關係的邦交國,那當然很好,我們也會努力。但我們不會只把重點放在正式的外交關係上,而忽略了實質關係,這是不可能的。
當然正式邦交國的維持,對我們在整個外交關係上,仍然是重要的工作,我們也不會放棄。可是我們也不會因為對岸用其強大的政治或經濟影響力去終止我們和邦交國的外交關係,就會讓我們受到挫折,或因此改變我們。用這種作法來影響或改變我們對兩岸Y的態度和看法,其實是錯誤的。誤以為台灣會因此受到改變,或是以為台灣人民會因此而對政府會信心動揺,這種說法都過度誇大,且實質上沒有太大意義。我們也希望對岸能夠理解,去挖我們國家邦交國的牆角,對兩岸關係的正面發展,只有壞處,没有幫助。
第二十四題
問: 剛才院長提到兩岸關係,今年適逢香港回歸中國大陸20週年,相信台灣民眾對這段時間以來香港與中國大陸關係的變化也是歷歷在目,心中也會有評價。想請問院長,台灣民眾對香港回歸中國大陸至今的觀感如何?
答:你是指台灣的民眾對香港與大陸關係的觀感?
第二十五題
問: 對,就台灣的角度來看…
答: 你是指香港民眾發動的雨傘運動?
第二十六題
問: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大陸時,鄧小平承諾「一國兩制」。然而北京原本是為了統一台灣才設計出「一國兩制」的概念,然而因為香港回歸大陸在先,故大陸當時允諾香港享有「一國兩制」及特首普選的待遇,然而觀諸這20年來香港回歸大陸後的變化,北京並沒有落實這些承諾。此外,台灣民眾可能會認為香港獲得許多來自大陸的經濟支援,包括陸客或陸企的投資,港股、香港房地產及零售業也都因而受惠,可是也有人認為香港的政治自由受到諸多限縮。站在台灣的角度,請問院長您認為台灣社會如何評價大陸有無實踐對香港的承諾?以及香港回歸大陸後的變化?
答:我先回答你後面的問題。在1997年之前,香港的繁榮可歸因它屬於開放自由的經濟體與法治社會,這是香港經濟繁榮的主要力量,換句話說,任何一個經濟體能不能繁榮?能不能具有競爭力?關鍵在自己。如果它本身制度不彰、人才流失,經濟競爭力就會消退,而非依靠外在經濟體不斷地挹注經濟資源,就能夠改善它的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不斷挹注外援給落後國家,然而不是所有受援國都能善用這些經濟資源而獲得成長,部分國家情況反而更糟。這證明一件事情,國家是否能夠成長要依靠自己努力,香港能否繁榮,取決於香港是否可維持它的制度完善且有競爭力的經濟體地位,而非依賴旁人不斷挹注資源,或許接受外援能夠產生錦上添花的效果,但是國家根本的結構不可能因而改變。這是所有的,包括台灣民眾,都應該要記得的重要事情:我們不可能單純依賴任一個國家就能夠獲得經濟繁榮,不管是美國、對岸、或日本,台灣的經濟繁榮必須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這是第一點我必須
要說明及強調的。
因此,香港的問題還是來自香港本身,香港過去的繁榮源自於它是開放的經濟體、及法治的社會,然而面對今天的客觀環境,香港是否能夠繼續維持原有的法治社會及開放經濟,顯得更為重要。當然,追求民主是一個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但我們也能夠理解對岸畢竟仍處於威權體制,從威權體制走向民主不是一蹴可及,所以它需要很多時間去做調整。此外,我們也看到大陸及香港的民眾的要求日益增多,就像台灣在去年520之後,政府已經很努力在推動改革,但人民對改革幅度仍然還是不滿意,這對政府而言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們希望對岸在處理香港問題上能夠更多一ꠊシo方面的思考,才能減少社會衝突。我想中國大陸在考量香港問題時,也會顧慮它自己內部民主開放的步驟,這的確是相當困難的工作,但是我覺得必須要讓香港保有它原有的社會制度優勢,香港才會有前途。這是我深信、也應該是台灣民眾最近觀察香港與大陸關係時,都會特別注意到的問題。
第二十七題
問:可以談一個比較大的,就是對於大陸內部情勢維穩,並且打算繼續後續的部分,您會怎麼去看大陸在19大之後可能會產生的一些政治變化,因為最近一系列爆料等等,大家都在觀察是不是習近平可能會在內部的管控更加嚴格等等,包括安邦集團發生這個董事長…
答:這部份兩岸問題我想畢竟還是總統的權責,你問得太細了,我想我不便回答這個問題。
第二十八題
問:我想問您一個大的觀察,倒不是兩岸關係,只是想說,可不可以分享您對於大陸內部可能近期政治局勢的一個走向,倒不是對兩岸關係的想法,只是想單純的想要請教您,站在您這個高度,是不是對大陸內部發展的一個看法?
答:我們希望未來對岸能夠走到一個更祥和、更理性的社會,也能夠更多元化,能夠跟世界有更多的接軌。
第二十九題
問:有關台灣經濟恢復的情形,去年上台的時候,台灣的經濟非常不好,以後慢慢恢復,這個是因為中國市場恢復的影響很大?行政院怎麼評估經濟恢復的情形?
答:過去這段時間,台灣的經濟,不論是從出口、經濟成長率及就業各方面來看,指標都是正向的。不過,我必須要強調,這個正向確實是來自於國際景氣的改變,以及我們看到的一些外在經濟改變,特別是對岸的經濟指標改善之後所產生的影響。所以,我們不會認為這完全是去年520之後政府措施帶來經濟成長率上升,因為我們這一年多以來所做的這些努力,它的效果,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展現。
但是我想一個大的基本方向,就是我們看1990年中期以來,台灣經濟開始往下走,這好像跟日本有點像。我不太知道日本狀況,可能比日本稍微晚幾年,日本比我們更早了5年到10年的時間。但是台灣在1990年中期之後,經濟情勢開始一直往下走,伴隨的效應就是投資的減少。投資減少的原因之一,是很多投資都移到海外去了。但是新的投資、外國人的投資並沒有進來。台灣的投資移到海外,我覺得沒有什麼壞處,因為你有很多產業,必須要在全球佈局。所以,台灣開始往海外投資是把台灣的觸角伸到海外去。企業要走向國際,一定會有這個現象。但是我們並沒有讓新來的꜊賳磛為鰶騆氶A這是我們的問題。所以台灣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要有更多新的投資進來。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中國大陸也在吸引台灣的人才,可是我們也需要有新的人才進來。我們不能夠讓我們的人才都不流動,人才流動要有出有進,這是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所以,我們今天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能夠在台灣引進更多的投資及更多的人才。只要我們把這兩件事做好,那我們成長的潛力才能夠維持下去。
第二個就是要減少投資不確定性。因為投資的一個最大前提就是必須減少風險。如果政策變化很大、或者法令規章不明確、或者跟國際接軌不足等,就會造成很多投資障礙和不確定性,所以我們要盡力和國際接軌並減少不確定性,這是我們大的政策方向。
所以為什麼我們最近很努力要跟TPP接軌,雖然美國退出TPP後,讓很多人認為TPP未來前景堪慮,但是我們還是依照當初評估要加入TPP而做的許多努力與準備,持續完成。包含我們修了約6到7個法,這些法案目前都在立法院審議。修法的目的就是向國際接軌,減少投資上的障礙,同時我們也盡量讓政府的政策能夠穩定。比方說,國內一直擔憂核能發電完全停止之後,電力是否會有不足的這類不確定性或風險。此外,台灣的環境污染、水資源缺乏等問題,是不是造成我們投資的不確定性?我們必須把這些制度做得更穩定。
例如,過去台灣很大的一個投資不確定性是,一個投資案會因為環境影響評估作了好幾年而不能夠決定。我想任何一個投資人都不能忍受他的投資在幾年內都不能夠決定。所以我們也跟環保署講,可以讓環評標準變得很嚴,但是必須明確說明這個案子環評能否通過,這點必須在很短時間做到。現在環保署正在做制度改革,修一些基本法規,去年520之後到現在,任何一個環評案件,環保署最多開三次會,一定會作出決定,不論是退回或通過,環保署也做到了。
我們希望能從降低不確定性做起,台灣只有把這些不確定性降低,並做給社會大眾看、給人民看,才有能力吸引投資進來。投資進來之後,往往還需要2到3年才會有效果。你看到我們今天所做的努力,都是為了未來2到3年,甚至於更長時間,我們才能看到成果,包含我剛講的風力發電投資,現在有這麼多投資、可能有上兆的投資要進來,但是我們要讓它實現的話,也必須要有4年左右的時間。這是我們要努力的。
第三十題
問:台灣會不會像日本一樣,持續蒙受低成長率問題。台灣已進入已開發(developed)國家之列,面對的問題改變了,也會遇到很多已開發經歷的問題。台灣可不可以克服?尤其2016年台灣的GDP成長率約2%,未來可否克服這個問題?尤其台灣人民已經習慣年度GDP的成長率6%、7%、8%的快速成長,面臨目前低成長率的社會,民眾有可能覺得不滿。請問院長如何處理台灣社會經濟改變的問題?謝謝。
答:我想從2000年開始台灣經濟成長就一直偏低,剛開始還能維持3-4%,到現在幾乎是2%以下。這個情況已存在一段時間。對台灣而言,不到2%的成長率確實相對偏低。我們也認為不能以這個為滿足,還是希望我們經濟成長率維持一個基本的動能,因為畢竟台灣的國民所得與經濟發展成熟度還是離日本有段距離。所以我們希望能維持較好的經濟成長率。這本來就是個合理的期待。
但是我剛強調,要維持一個好的經濟成長率並不是我們唯一手段,我們希望經濟成長率是伴隨更多創新、更多就業機會、更多資源分配的平均化。包含我們今天看到的,為什麼我們會去提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也是希望做一個長遠的規劃,讓我們社會資源的分布更平均。雖然我們提的軌道建設經常受到批評,但如果跟日本來比,我們的軌道建設還有很多落後的地方。
第三十一題
問:但是有部分日本軌道建設出現虧損的現象…
答:這就是我們要去努力的方向。我們要有好的公共服務,也要有能力去承擔這個服務所付出的代價。基本上,很多交通建設都會面臨這個問題。因為公共運輸是創造社會利益,不能夠完全以財務平衡作為考量,這是任何國家都必然要面對的。
日本要維持軌道交通服務,當然也要為此付出代價,但是這個代價可以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來達成。包含日本最近一些對於鐵道營運的改善、以及採用民營模式,這些都是改善經營效益的努力,這些經驗也是值得我們去觀察的。也許還有更多努力的空間,我相信日本也有。但是我們希望能透過公共建設帶動台灣的公共投資及民間投資,維持較好的成長,以促進整個社會的平衡發展。
第三十二題
問:今年以來台股上萬點,我們看到是大型蘋果概念股在帶動,也有人說去年520之後,台灣經濟看起來不錯,但是可能蘋果概念股貢獻太多,導致台灣過於依賴蘋果。另外對半導體產業的依賴也很深,因為基本上這次是大型股、台積電等火車頭產業領軍衝高指數。您怎麼看經濟配置的問題?在半導體產業,是不是我們台清交的學生還是一直投入半導體產業?還是您認為人力配置有更好的做法,來發展其他的產業?
答:第一,我們不要把人才當作零和遊戲,好像去了這個產業、另一個產業就減少。我們要開放我們的人才流動,吸引更多人才進來,這是一個基本原則。
今天半導體產業能吸引這麼多人才,是因為它有很強的競爭力,這個競爭力不是蘋果的產品所造成的,應該說蘋果的產品讓台灣的競爭力有表現的機會。如果蘋果的產品有一天不是那麼流行的時候,那就代表別的產品會流行,那些產品流行的時候,它也一樣會看上台灣的競爭力而找到台灣來。
因為台灣在這方面有很好的產業鏈,讓所有的電子資訊產品在台灣都能用最有競爭力的方式來生產製造,任何一個品牌將來都會跟台灣結合。這是我們認為今天我們的電子資訊產業能夠在國際間存在的主要原因。當然我們會維持這個競爭力,我們不會說我們需要人才到其他產業發展就讓現在有的優勢的產業負成長。我們會繼續支持電子資訊產業,而且我們希望他們持續成長茁壯。產業鏈能夠更完整,這是我們希望能夠看到的。
不過在同一時間,我們也希望能夠看到別的產業成長,我們剛才提到5+2產業,就是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類似台灣電子資訊產業的其他產業,擁有一樣的競爭力。這些產業建立起來後,因為是新的產業、新的領域,就會帶動新的投資,解決我剛剛講的經濟衰退、投資不足的問題,也讓我們的產業更多元化,不會單一依賴特定產業。當這個產業走向不景氣的時候,整個台灣經濟也不會受到太大的波及。
回顧過去電子資訊產業的景氣循環過程,台灣經濟確實曾受到波及,只有在更多其他具競爭力的產業出現之後,這種波動才能夠減少,這是我們重要的策略。當然在過程中,我們就必須同時開放,吸引更多的外國人才,讓他們在這邊有發揮的機會。
所以這必須談到產業的互補問題,比如說日本,如果有更好的人才願意進到台灣,跟日本產業連結,這個才是雙方互惠、有意義的政策。我覺得台灣跟日本、跟美國、跟其他國家其實都有非常非常多的互補機會,因為台灣製造業的效率是非常好的。
以日本而言,日本其實錯失跟台灣合作的許多好機會,包含面板產業。日本的面板產業錯失跟台灣結盟的機會,讓雙方在面板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受損。但是這兩個國家的產業如果結合起來,相信可以持續創造強大競爭力。另外就是各位看到的DRAM產業,台日的DRAM產業本來也有很好的結合機會,可是日本自己錯失了,台灣即便有心也無力,結果是美光出來整合,如果沒有美光的話,日本跟臺灣的DRAM產業應該會比今天更不幸、更趨於弱勢。
所以台日的競爭力及產業鏈結合,一定可以為雙方帶動很多投資的機會及成長。我覺得台灣跟日本過去在50、60年代,以及70年代,其實有很好的產業結合,台灣從日本進口許多工業機器及產品,在台灣生產製造之後,讓台灣創造很多輸出的機會。
當時,日本是台灣第一大的入超國,也就是台灣進口最多日本的東西進來,而美國成為台灣第一大出超國。所以日本是透過和台灣的合作生產,讓台灣有機會、能力製成產品賣到美國,一方面增加對台灣的貿易順差,一方面也減少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這其實是很好的合作策略。
可是這個合作策略在這幾年可能性似乎變小了。我覺得合作是有機會的,這就要靠彼此之間有更多的人員往來。大家要在這個市場上採取更多開放的心態,如果過度的保守,其實是很難的,因為台灣跟日本都不是世界上的經濟大國,沒有辦法自給自足,一定要靠貿易帶動成長,我們之間有這麼多好的技術互補、生產互補,台灣的勞工素質從生產力來看已獲全世界公認最佳,為什麼雙方不能合作呢?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要積極尋找這種投資機會,讓台灣的產業能結合及吸引更多外界的人才,在這邊形成生產基地。這個生產基地反過來去幫助那些人才向外
流動的國家,帶動它的產業成長。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
第三十三題
問:政府考慮帶頭與日本談嗎?方便談一些可能的合作面向?
答:要分不同層次來談。主要是牽涉到產業之間的熟悉度。過去台灣有很多產業跟日本的產業關係非常好的。比方說,台灣很多老的企業家都是可以講日文的。可是今天因為我國能講日文的人變少了,這也會影響到雙方產業的合作關係。所以台灣現在推動新南向政策,也是希望跟東南亞國家建立人員往來關係。我覺得日本跟台灣應該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建立人員相互流通的管道,只有人員流動之後,合作機會才會更多。
第三十四題
問:有關新一輪TPP談判,哪些國家已經開始與日本磋商?
答:這個問題請日本政府回答比較合適。
第三十五題
問:據說某外商風力部門亞洲總部要從上海搬來台灣?
答:企業的動向應該讓它們自己說明。但我相信我們台灣的風力發電在未來會贏得全世界許多國家關注,而且應該能展現成績。
第三十六題
問:聽說丹麥也在與台灣洽談風力發電中。
答:我相信這些企業都非常熱衷開發台灣市場,而且是樂觀而積極的進行中。
第三十七題
問: 聽說好像外國的私募基金也在尋找台灣的合作夥伴?
答:我們願意跟所有國際上有信譽的企業合作,但很多努力要3到4年之後才會看到成果。
第三十八題
問:所以,外資投入台灣風力發電的規模可能達到上兆台幣?
答: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應該能達到這個規模。因為台灣風力發電的潛力至少是10個Gigawatt以上,甚至更多。1個核能電廠發電量還不到2個Gigawatt,所以風力發電其實是非常有潛力的。而且風力發電在冬天的時候是很穩定的供電來源,尤其臺灣冬天空氣污染很嚴重,風力發電更可讓燃煤電廠降載,所以這是可以搭配的。聽說日本也有很好的風力發電技術,如果可能的話,我們也希望日本能夠一起加入及參與台灣的風電市場。
===================================================<<<<<
作者: previa (.)   2017-06-24 10:27:00
直接略過 總之就是0分
作者: nike00000000 (總動員的進步,提升人類S)   2017-06-24 10:41:00
作者: sunchen0201 (想哭就要笑)   2017-06-24 11:06:00
第一年是改革年 第二年是拚經濟年 第三年是拚外交年
作者: PPLsea (人海)   2017-06-24 11:24:00
拱啥洨
作者: stuka (ssky)   2017-06-24 13:36:00
原來,蔡的低民調是不可信的,超高的民調才是可信的。
作者: tcpic (麻雀)   2017-06-24 13:36:00
看完了 借轉八卦
作者: nina0577 (我的朋友很少)   2017-06-24 14:33:00
不願意對國內民眾好好回答 反而跟日本媒體有問必答
作者: orange7 (愛橘)   2017-06-24 16:28:00
所以貼原文出來是要證明蔡英文希望跟中共維持「非常好」的經濟關係,包括ECFA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