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Rvvua3R ]
作者: bluwind1 (藍天的風)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爆卦] 柯文哲政績 2.軸線翻轉
時間: Sun Nov 11 11:12:33 2018
官網整理的政績地圖 https://www.teamkp.tw/map
依照政治理念分為18主題,每個主題再分為多個子項目,
這一次可能是柯文哲的最後一役,選後這些資料可能也會清除,
搬來整理,順便為這四年台北市的改變留下紀錄
1.改變政治文化 2.翻轉軸線 3.市場改建 4.臺北都市計畫
5.綠色運輸 6.參與式民主 7.擁抱差異 8.國際交流
9.打開城市空間想像 10.勞權與安全平等城市 11.新創臺北,青創世代
12.韌性城市 13.居住正義 14.孕育美好 15.臺北與你好好到老
16.智慧城市 17.減債 18.聰明行政
2.翻轉軸線
我知道,要留存臺北的美好,必須同時擁抱昔日風華與未來嶄新的都市建設思維。
不論是「士林再生計畫」、「大同再生計畫」或「中正萬華復興計畫」,都達到
擁抱老臺北的記憶,同時也讓新臺北的生活需求一起進場。其中,西區門戶計畫
是我們在「翻轉城市軸線」計畫中最重要的挑戰——北門風華再現,翻轉舊城區
發展的軸線,像C1D1聯開案、臺北郵局公辦都更案等,以北門為中心涵蓋周遭1.5
公里範圍的西區門戶,成為耀眼奪目的國家門戶。
我們在臺北城市願景計畫中,以北門的「西區門戶計畫」為核心,向南北延伸,
推動了地區再生:往北,禁建48年的社子島開發計畫,在內政部都委會修正通過
後,成為新的里程碑。「士林再生計畫」以及往南的「大同再生計畫」及「中正
萬華再生計畫」,皆按預期逐步推動改變,為臺北舊城區重新出發打下了強韌的
根基。三年多來,我們堅定一步一腳印,面對並解決問題,讓改變成真,讓翻轉
不再是口號。
隨著「西區門戶計畫」的成果展現,「翻轉城市軸線」目前也穩定來到第二階段。
去年世大運結束之後,我們將主力移至南港,加速推動「東區門戶計畫」的完成。
「東區門戶計畫」將原有五大中心融入整體生活環境,並提出八大構想,本府及
中央投入4年開發計畫,引動民間8年投資,不只希望帶動信義計畫區下一階段的
發展,也要讓南港從「黑鄉」蛻變為「鑽石」。
綜上所述,產業、文化、居住到生態連成一線,以四鐵共構的南港車站為中心,
我們相信,「西區門戶計畫」成功翻轉軸線的經驗,會讓「東區門戶計畫」如預
期般順利完成。
東區門戶計畫
近年隨著城市發展,城市產業中心逐步東移。南港位處臺北市最東側,在經
濟起飛的年代,南港工廠煙囪林立,因而有「南港黑鄉」這個稱呼。
1980年代迄今,基隆河截彎取直、鐵路地下化、重工業遷離後,南港土地逐
步釋出。經臺北市政府啟動都市計畫,發展五大中心計畫,包括車站、軟體
、會展、生技、文創中心等,目前皆已發展成型,投入南港之資金已超過千
億元,南港正快速蛻變,未來極具發展潛力。
為讓大臺北地區邁向更高的國際舞台競爭,我們啟動2050臺北願景計畫,以
「北北桃基」生活圈為背景,臺北市作為生活圈重要的鏈結樞紐,伴隨高鐵
南港站通車、中研院主導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及國家會展中心陸續完工營運
,將串聯新竹生醫園區,建構完整生技產業廊帶。南港將成產業與交通的關
鍵樞紐,成為臺北東區再生最重要的區域。
西區門戶計畫
臺北西區是老臺北的代表,保留著臺北過往繁華的榮光與充滿故事的建築。
一座包容的城市,不只能夠讓人們期待發展的活力,也能在前進之餘,停下
腳步,品味過往人文的情懷。基於此目標,我們決心重塑臺北西區門戶,讓
老臺北的主舞台與門戶,再次走進臺北人的生活,走進世界旅人的視野。
從拆除忠孝橋引道開始,逐步推動西區門戶計畫,由都市發展局為府內執行
單位,偕同工務局、文化局、交通局等主要局處,進行多面向、多議題的整
體規劃,規劃範圍包含北側至大稻埕路口地區、圓環、當代美術館及中山站
商圈;南側擴及新公園、博物館、中山堂以及西門町徒步區;東側延伸至華
山文創園區,光華商圈以及建國啤酒文化園區;西側則經過跨堤計畫擴及大
稻埕碼頭。
我們希望延續本地區舊城區紋理,重現北門廣場及鐵道博物館,創造車站地
區文化產業自明性,以達歷史重現的目標。同時配合完整規劃土地利用、交
通系統、開放空間、文化、產業開發等面向,並解決相關協調及介面整合事
項,健全車行及人行動線,提升都市環境品質。
社子島開發計畫
社子島禁建48年,已是臺北市都市發展的必考題。
2011年,郝市府訂定「曼哈頓計劃」,預定將社子島填高到8.1公尺,幾乎等
於二樓以下全部填滿,但社子島的歷史紋理、生態模式可能因此面臨存續的
危機。
改變需要決心,同時需要更加長遠的規劃。經過在地居民i-Voting投票的「
生態社子島」開發計畫,將社子島的廟宇、歷史建築、老樹等有形無形文化
資產「就地安置」,與大自然共生,是社子島居民對居住土地的期望,而我
們便以此擬定開發方針。
過去三年,我們透過舉辦大大小小的說明會,成立專案辦公室、駐地工作站
,挨家挨戶訪查以推動計畫運行,在不懈努力下,新的開發計畫終於跨出了
關鍵的一步:通過內政部的審查。我們將分期分區開發,以先安置、後拆遷
為基本原則,預計共興建4500戶安置住宅,讓所有社子島的居民得以用承購
或承租的方式繼續居住,戶戶有安置,沒有居民會因為區段徵收而無處可住
,同時為了維護當地生態,我們會做到100%列管。
社子島不該活在被臺北遺忘的角落,不應該因累積起來的困難被大家視而不
見。開發案通過是第一步,我們會逐條解決,讓社子島邁向更宜居的未來。
士林再生計畫
我們聚焦於「再生」,期待老城區擁有新的可能。士林舊名「八芝蘭」,是
「溫泉」的意思。後來因清代時此地多有私塾,文風鼎盛,人稱「士子如林
」,才有了現在「士林」這個稱呼。
士林是臺北故事的重要百寶箱,也是臺灣經濟起飛時期的重要發展區域之一
,包含士林電機、士林紙廠與士林紡織等產業;北側鄰近陽明山國家公園,
具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與戰後歷史色彩的故宮與士林官邸,士林已
有足夠底蘊,再生只需要一個畫龍點睛的機會。我們希望以提供良好公共服
務為起點,著手規劃將這塊地和士林紙廠、小西街、新光紡織等廠址,列為
「士林再生計畫」中的再生潛力區,包含硬體空間的改善亦是我們翻轉都市
的重要環節。
已經有30年歷史的華榮市場被認定是「海砂屋」的問題,我們透過「公辦都
更」重建多功能大樓,結合公宅、零售市場、圖書館、托幼托老等設施,成
為本計畫啟動的起點;其他含括萬寶紡織、新光紡織、三館一園(國立臺灣
科學教育館、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兒童新樂園、美崙公園)、小西街
、士林紙廠,以及中油基地,也是我們努力促成的目標。預估將帶入305億元
民間資金、5,500個就業機會和700戶公共住宅,帶動整體發展並豐富市民生
活。
位處臺北城北區的士林,已踏上迎接嶄新未來的路途。
大同再生計畫
大稻埕與大龍峒是臺北大同最著名的兩大區域,傍淡水河而起,貿易、信仰
活動非常興盛,也是政治人文的薈萃地。
隨著現代化城市的發展逐步東移,大稻埕一帶即使仍是臺北商貿的主要區域
,也是臺北市城區內綠地最為稀有的一區,卻因未有完善規劃,生活機能與
相應的公共服務品質難以提升。「大同再生計畫」因此著重將城市空間符合
在地市民生活需求與市民人口分佈特質進行友善規劃。
2017年開始,我們在計畫下改建大龍國宅、興建明倫公宅、闢建388公園、改
造建成圓環,打開空間視野,並成功實行斯文里三期整宅公辦都更。對於少
數的鄰里公園,我們也以共融式公園為核心,邀集在地設計團隊進駐,由文
化局主持「公園不再大眾臉」計畫,希望公園的遊戲場域真正做到友善社區
與孩子,也保持大同區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美學水平。同時,我們也結合長者
社區服務與身障朋友的專屬設施,讓他們也能融入地區生態。
創新必須懂得回望,尊重前人的足跡,文化才有延續的可能。
中正萬華復興計畫
延續西區翻轉計畫,再推動「中正萬華復興計畫」,期望為南萬華當地帶來
更多建設。萬華是臺北最早發源的地方,軸線翻轉要從萬華開始,臺北市政
府要用最大的意志力,來進行軸線翻轉的工作。
復興不是把舊的東西全數剷除,而是在保留歷史記憶的前提之下加入新的元
素,讓舊城區的美好風華再現。我們以興建中的萬大線為引擎,公辦都更的
方式,促使長期推動不力的南機場整宅地區建構新面貌,提供公共住宅,透
過結構性的公共工程、市場改建,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及提升產業競爭力,重
塑地方水岸觀光地景,且更進一步建構都市防災能力。我們深知在地意見的
關鍵性,也設置駐地辦事處,藉以溝通、強化市民參與的深度。
從萬華車站、雙子星大樓開始,到艋舺公園的整頓,再接續捷運萬大線的建
造、艋舺大道都市計畫的通盤檢討、環南市場與第一果菜市場的改建,再加
上新店溪水岸景觀與良好生活機能的優勢,老舊城區的改變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