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台灣」議題在德國延燒:受關注的台灣 受中

作者: ckbdfrst (ckbdfrst)   2019-12-27 23:06:33
1.新聞網址︰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9-12-27/346316
2.新聞來源︰新頭殼 3.新聞內容︰
「台灣」議題在德國延燒:受關注的台灣 受中國因素影響的德國
近年,「台灣」議題在德國,隨著駐德代表積極拓展正式與非正式外交關係,以及民間人
士的努力下,台灣議題在德國,無論是文化、經濟亦或政治層面,皆有顯著的曝光度,隨
著「德國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的連署通過、聽證會的舉行、台灣總統大選的接近等因素
,德國政治界與傳媒上,「台灣」議題的討論更是高頻率的出現,這在過去是不曾有過,
也從未有如此大的關注。然而,台灣與德國雙邊關係是否就此一帆風順?這問題就須回歸
到德國自身外交政策定位,以及台灣內部對外身分彰顯的問題。
台灣2020年大選,一場「價值」選擇的大選
台灣即將登場的總統與立委選舉,在德國幾個主要媒體上,包括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德國之聲(Deutsch Welle)、德國公共電視一台(Das Erste)、德國公共
電視二台(ZDF)、德國世界報(Die Welt)等,皆有諸多的報導。綜合這些報導可以發
現,德國就此回台灣大選認識上,台灣的選舉不僅僅是政府更替的選擇,更是一個關係到
台灣對自身路線選擇「親中」亦或「獨立自主」的選擇。
另一方面,公視一台亦於每日新聞(Tagesschau)刊載出一份訪問,提出「若中國入侵台
灣怎麼辦?」(Was, wenn sich China Taiwan einverleibt?)的報導。中國始終將台灣
視為自身的一個行政區,縱然事實上並非這麼一回事,但隨著中國政經發展,中國對外無
論軟、硬實力的上升,這態度越趨強硬,也越無轉圜的空間。此在今年七月美軍軍艦通過
台海時,中國外交部對外表示「台灣任何非統一的選擇,都將使台灣無處可去」由此可見
中國對外發言的強硬與立場。
與此同時,美國則將台灣視為自身於東亞保護傘的一部分,台灣也長期從美國獲得自身防
衛所必要的軍事武器,並以此維持了海峽兩岸近半世紀的「平衡」。然在這20年,隨著中
國經濟成長所形塑的經濟力量,以及中國政治發展越趨獨裁之下,中國對台灣的攏絡、入
侵,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利誘、軍事上的威脅,更多的是無形的「混合戰」(Hybridkrieg
)。
中國欲藉著台灣內部的分裂,以及對經濟利誘的妥協,對台發動低成本、小規模且持續不
間斷的「混合戰」,由「質」進而「量」的改變台灣的政治版圖,影響台灣民間社會的認
同,進而達到不戰而降的目的。台灣近年也意識到該問題的嚴重性,雖開始有所對策應對
,然長期困擾台灣的認同問題,也將該問題無形中複雜化,並難以解決。
每日新聞該專題報導同時提到,今年中,美國軍艦通過台灣海峽時,美國第七艦隊發言人
Clay Doss受訪時表示,「美國通過台灣海峽,代表著美國致力於建立民主與自由,以及
對印太戰略的履行」。然而,對美國而言,台灣自我防衛的決心,同樣牽動著美國是否會
願意介入這個東亞島嶼的衝突。站在美國與東亞鄰國的利益,台灣是一個扼住西太平洋島
鏈的關鍵點,台灣固然重要,美國亦長期透過法律、軍事、經濟等各層面的強化台灣的防
衛、經濟實力。但若台灣自行選擇與中國合作、統一,那美國或周邊國家也並非毫無應對
之道。
台灣也並非不清楚自身所面臨的軍事威脅,在難以取得外購武器之下,台灣近年亦努力的
自立開發包括潛艦、防空飛彈等武器,台灣冀望在當前中國軍事威脅不斷升高下,打造自
身的不對稱防衛作戰策略,而非陷入與中國的軍備競賽困境中。然而報導亦提到,台灣因
歷史因素以及長期獨裁統治的影響,台灣內部對「中國」的認識上,有著莫名所以的「美
好想像、認同」。筆者認為,這也可解釋台灣在面對中國這樣的巨鄰上,何以無法理性的
去面對,以及尋找出於中國互動的最佳模式。
縱使台灣民主化歷程已20餘年,但在內部認同的撕裂、中國對台統戰、民主化深化仍不完
全等因素下,台灣內時常有將中國視為「最佳解」論述、說詞,使台灣在對自身國際定位
上,連帶遭受這樣的因素影響。這點在「德國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聽證會上,亦可看出
這樣的矛盾之處。
「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自身定位模糊困境
德國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聽證會於12月9日於德國聯邦眾議院舉行,德國外交部亞太司長
Petra Sigmund為主要代表,包括執政聯盟的基督教民主黨(CDU/CSU)、社會民主黨(
SPD)、自由民主黨(FDP)、綠黨(Bündnis 90/Die Grünen)、另類選擇黨(AfD)等
,各政黨皆有議員出席、與會。該提案是由東德出身的生物學家Michael Kreuzberg所發
起,Michael Kreuzberg出席聽證會時指出,「德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一個半世紀前的產
物,德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多年,並未得到中國理性與平等的對待。而現今中國與台灣
就是兩個事實上不同的國家,德國與歐洲是否該思考現況,並在承認中國的同時也承認台
灣」。
德國外交部亞太司長Petra Sigmund則指出,台灣與德國無論在經貿往來、學術交流、科
技合作等,雙方皆有密切的合作與相互訪問。德國與中國互為戰略夥伴關係,德國與中國
間,方方面面亦相當的密切,德國所遵守的一個中國政策,是德國與中國雙邊關係相當重
要的基礎。
基督教民主黨議員Gero Storjohann提問時說道,他個人能理解德國何以遵守「一中政策
」,但他個人無法了解為何當台灣在諸如國際民航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參與遭中國政府
打壓時,德國為何無法替台灣爭取應有權益?德國是否真需要死守著半世紀前的「一中政
策」,而罔顧國際上合作的必要。綠黨議員Cem özdemir則提問並建議,德國政府無需打
破「一中政策」,而是可在既有基礎上,加深與台灣在各方面的合作。另類選擇黨議員
Johannes Huber更是提出核心問題,Johannes Huber詢問,就德國所奉行的「一中政策」
下,德國所理解的一個中國,是否包含台灣在內?
外交部亞太司長Petra Sigmund針對這些提問皆有所回答, Petra Sigmund表示,德國與
台灣有著密切的非正式外交關係,但在德國當前所遵守的「一中政策」架構下,台灣就是
中國的一部分。
左翼黨議員Stefan Liebich則針對「一中政策」追問,在德國遵守的「一中政策」認知中
,德國也傳出打算派遣軍艦通過台灣海峽,那麼在德國政府的認識、理解下,台灣海峽是
國際水域?還是是中國領海?外交部亞太司長Petra Sigmund並未正面回應此問題,僅表
示當前德國政府並無派艦通過台灣海峽的計劃。
與提案人Michael Kreuzberg一同出席聽證會的世界台灣同鄉會會長傅佩芬,就外交部代
表的發言回應指出,「德國自詡為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並標榜著自身所捍衛人權與自由
,那德國是否也該堅定支持台灣所努力保護的民主、自由,德國更可以邀請蔡英文總統訪
德,突破雙邊訪問的限制。」
這場聽證會的主軸,無非是德國對台灣立場,以及德國自身所遵行的「一中政策」。誠如
德國外交部亞太司長Petra Sigmund於聽證會上所言,德國所奉行的「一中政策」就是涵
蓋台灣的「一個中國」政策,「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對外代表「中國」的為一
政權。這點,從提案人Michael Kreuzberg錯置台灣與中國歷史脈絡的提案內容,到台灣
內部分裂的認同,以及這場聽證會上,不斷提及的「一中政策」框架問題,突顯出到底台
灣對外是以「中華民國(中國)」為對外身分?還是就是「台灣」這個身分?「我們是誰
」這問題,是未來台灣對外所必須思考、面對的問題,這也是外國無法協助台灣的一個重
要且核心的問題
「中國因素」在德國
台灣長期因經濟因素,而擔憂遭中國「以經促統」,這樣的問題在德國亦出現,且與台灣
同樣面臨與中國經貿往來過密的代價。德國與中國互為雙邊重要的貿易往來國,中國不但
是德國對外最大貿易國,中國在德國亦有大量投資、以及「一帶一路政策」的資源投注等
,使中國與德國雙邊經貿往來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連動關係。另一方面,不僅經濟上對中
國的仰賴,中國在文化層面的軟實力上,亦藉著包括中國孔子學院、中德雙邊學位合作計
畫、中德雙邊學術與科技合作等,打造出一個在德國的「中國風潮」。無論經濟與文化,
在在突顯出中國與德國雙方在各領域的關係發展上,是相當緊密、互訪也頻繁的狀態。伴
隨著中國市場不斷的成長、擴大,相對歐盟市場的緩步成長,外貿導向的德國經濟,更顯
德國對中國市場依賴日益漸深的必然,以及德國自身對中國不可或缺興所造成的問題。
這在德國近月就是否使用華為電信做為下一帶5G設備疑慮問題上,中國駐德大使就德國第
二大電信公司「西班牙電信集團」(Telefónica, S.A.)選用華為設備上,並等待德國
政府批准時,駐德大使吳墾的回應,即被指出間接以經濟實力威脅德國政府需批准西班牙
電信的許可。吳墾發言指出,中國2018年總進口2800萬輛汽車中,來自德國的進口汽車約
為700萬輛,中國也並非沒有技術無法自行生產,中國國產車的品質亦不輸給進口汽車。
而這也透露出德國在近20年,其貿易導向經濟長期仰賴藉由對中國輸出,換取貿易進出口
利差的事實。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台灣自身定位依舊模糊不清,德國與中國雙邊皆分別為
世界第一與第三大貿易國,雙方經濟互有緊密連結下,德國短期內不可能,也不會去打破
當前所奉行的「一中政策」。對德國來說,縱使聽證會上外交部亞太司長Petra Sigmund
認為未來德國可在國際議題上,與台灣有更深入的合作與互訪,但仍代表著德國無論在政
治或經濟利益層面考量、中國因素問題、台灣自身定位模糊下,突破「一中政策」可能性
很低,同時與台灣有正式外交關係亦對德國政經現況上,都並非是一個必然或是最佳的選
擇。台灣必須正式自身定位,人助方先自助之。
4.附註、心得、想法︰
從美國兩黨對中國一致態度 看韓柯愚蠢失策! #1U1UXofi
票投時力❻+小英❸。勿投親共柯文哲黨國民黨親民黨新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