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集)
寫到這兒,一位北京友人發來照片,故宮下雪了,放眼望去,一片銀妝素裹,拍得真美啊
!然而驚豔之餘,心裡卻浮起一絲隱隱的惆悵。白雪茫茫,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的事
實就如同被雪覆蓋住了,何時才能發芽痾枝,屹立成一株兩岸同心的大樹,真是生命中漫
長的等待。
江西友人、北京友人,陸陸續續地,認識了不少意氣相投的朋友。我便如一艘小船,悠悠
行駛在中華民族這條巨龍的血脈裡。各地同胞,登船一呼,揮斥方遒,口音各色,目標一
致,要駛向一個民族共同認同的港灣。
心裡彷佛劃過一絲輕響,不知不覺間,那一道門扉已然半敞,仔細一聽,海濤一聲一聲,
隱隱地傳來祖國母親肺腑間的呼喚。
看兩岸微信群裡的交流多麼頻繁,多麼熱鬧,彼此之間,似乎沒有了海峽阻隔,沒有了萬
里關山,唯有一腔熱血,和一縷難割難捨的情懷。
似乎連文字都充滿了溫度,兩岸無論茂年垂暮,無論藍領白領,無論地北天南,都是能夠
平等交流的。這是因為我們長在同一棵大樹上,日日夜夜吸收祖國土壤的文明養分,我們
的基因深植著中國人的故土情結,我們的血脈裡流淌著長江黃河,我們的脊梁就是長城,
我們的寸體寸膚,都烙著中華民族的驕傲與恥辱……
因為這些共同語言,所以才能一起神采飛揚,笑談民族復興,憶往昔崢嶸歲月,人性中最
超逸的天籟,原來就來自於共同的信念。
大陸媒體,關注了;百家講壇,收聽了;中國歷史,重讀了。有一次看見大陸小學的教科
書,那是一年級的語文課本《歡迎台灣小朋友》:「一隻船,揚白帆,飄呀飄,到台灣。
接來台灣小朋友,到我學校玩一玩。伸出雙手緊緊握,熱情的話兒說不完。」
是啊,熱情的話兒說不完,哪怕是大陸友人一句簡單的問候,哪怕就只有短暫的十秒,卻
足以喚醒我小學時就醞釀著的真摯情懷。
必須這麼說,是三觀正的大陸同胞們,握著我的手,合力推開了我心裡的那扇門,讓我視
野更加開闊。海濤依舊,天空蔚藍,一個最真實的自己,在中華兒女的望眼欲穿中,翱翔
了回來。
後來我漸漸地明白了,為什麼總有人視野不夠開闊?若自己連心中的那道門檻都跨越不了
,又怎能夠海闊天空?即便走過了千山萬水,也只是坐井觀天,看不清這世界的本來面目
。
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大聲喊著我愛中國,我愛中華民族,是一件多麼自豪的事。
溫庭筠在《送渤海王子歸本國》開篇就說了:「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勳歸故國,
佳句在中華。」細細咀嚼著詩意,莫名地心湖就沸騰了。民族的認同,在於血緣,也在於
文化,兩岸同樣學習著中華文化,同樣取中國姓名,同樣新春賀歲、清明祭祖、端午劃舟
、中秋團圓,同樣讀著唐詩、宋詞、元曲,同樣為著上下五千年、包容萬象的中華文明而
驚歎……無論是精神文明還是物質文明,都不能抹滅我們同為中國人的事實!
(康庭瑀/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文宣委員會委員)
—
我就不客氣的直接問了,請問這一篇共產黨付了多少稿費叫她這樣子寫?
這個康庭瑀好像是台灣到大陸去發展的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