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轉錄標題︰在有生之年用最短時間完成「民主鞏固」,才是李登輝的真正遺產
吳嘉隆
1.轉錄網址︰https://reurl.cc/0oLbjA
2.轉錄來源︰FB
3.轉錄內容︰
自從1996年李登輝當選首次民選總統以來,台灣的總統人選與隨之而來的政局,其實可以
這麼說都在李登輝的掌握或影響之中。
這是因為,李登輝的民主化進程是有理論指導的,目標是要讓民主制度能在台灣長長久久
。
這個理論是來自於耶魯大學教授杭廷頓的「第三波」理論,我簡單地講,要點是這樣的:
1)如果一個民主化不能讓在野勢力上台執政的話,那麼這個民主化是假的。
2)如果原先威權時代的執政黨下野之後,再也回不去,那這個不是民主化,而是革命。
所以,為了讓民主制度能夠得到鞏固,至少要有兩次政黨輪替:第一次是讓原來的在野勢
力能上台執政,第二次是讓原來的執政黨重新執政。簡單講,經過兩次這樣的輪替,各方
勢力都承認與接受這個民主制度,這樣的制度才有機會得到鞏固,可以長長久久。
李登輝應該是接受了這個理論,所以在他的任期於2000年結束的時候,我覺得他存心刺激
宋楚瑜出來參選到底,讓連戰選不上,而是讓民進黨的陳水扁在三人激戰之下脫穎而出,
以些微差距險勝。這是第一次政黨輪替,讓原先的在野勢力民進黨有機會上台成為執政黨
。
李登輝曾經在台北市長選舉時舉起馬英九的手,說他是新台灣人,給馬英九很大的幫忙,
到了2008年,李登輝支持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樂見馬英九為國民黨贏回政權。這是第二
次政黨輪替,讓威權時期的執政黨國民黨重新回來執政,讓民主化不等於革命。國民黨在
民主制度下,仍然有競爭的機會,重新贏得選民的支持而上台執政。
到了2016年,國民黨輸掉總統大選,民進黨的蔡英文上台執政,是第三次政黨輪替。在這
種情況下,台灣用最短的時間實現了兩次政黨輪替,這應該是李登輝所樂見的發展,就是
他在台灣推動的民主化進程有很大的機會能長長久久。
我的意思是,自從李登輝卸下總統以後,台灣的政局其實都在李登輝的影響之下,甚至於
是在他的幕後主導之下來發展的。他之後的三個總統,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其實都
是他所支持或所樂見的人選。蔡英文甚至於是在李登輝當總統的時候,就進入國民黨政府
,後來陳水扁上台後,因為李登輝的推薦當上陸委會主委這個政務官,也可以算是李登輝
時代所培養的部長級人物。
總之,李登輝在台灣推動的民主化實驗,坦白講,真的很不簡單,因為他在趕進度,要在
有生之年用最短的時間完成至少兩次政黨輪替,來鞏固民主制度,為台灣留下可長可久的
民主事業。
我覺得,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特殊兩國論」,其實不是他的真正遺產,雖然這
些政策有當時的時空背景。
李登輝的真正遺產肯定是台灣的民主化,而這個民主化進程20年下來,大家回頭一看,才
會頓悟原來民主制度需要鞏固,需要讓左派右派都能認同與接受。這需要一個過程,而李
登輝讓這個過程在他的影響之下以最短的時間完成了!
李登輝走了以後,不管你的政治立場是左邊的右邊的,你都可以享受李登輝所打造的這個
民主制度,在這個制度之下體驗到普世價值,體驗到台灣人在民主制度中的自信與集體的
智慧。
所以從一個歷史的角度來講,李登輝以推動與鞏固台灣的民主化,來回報蔣經國對他的提
攜。
4.附註、心得、想法︰
照這作者講的,兩千年以後所有的政治版圖變動都是老李計算好的
一切都是為了完成杭廷頓的政治理論以鞏固台灣民主
而老李肯定是沒有遺憾的離世,因為生前的目標都已經達到了
......雖然我也認為老李很有遠見,但這篇文描寫的是哪來的腹黑孔明或鄧不利多?XDD
李登輝:「計画通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