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侯友宜不知情」高公局交通案疑突襲式闖關 洪孟楷當場開罵!
2020年09月09日 18:06
記者羅婉庭/新北報導
高速公路局9日召開記者會,邀請交通部長林佳龍、新北市長侯友宜、桃園市長鄭文燦聽取專案報告。但是,高公局今早才告知新北市府專案內容,事前也忽略交通局之多項建議,並早在8月就已將報告提報交通部。對此,國民黨立委洪孟楷當場批評,請林佳龍務必讓高公局徹底檢討!
針對林口交流道改善計畫,新北市政府於109年7月23日、8月12日及8月31日多次發公文函請高速公路局應將地方多項建議併納入考量,且經高公局於8月17日函復,表示正在研議具體方案後,會再邀集地方政府共同研議。
不料,高速公路局在辦理「國道1號林口交流道改善工程委託規劃技術服務」案,僅針對林口A南出匝道立體化完成可行性評估,並已於8月逕為提報交通部,過程完全未與地方政府和民意討論,忽視地方建議深表遺憾。
立委洪孟楷致詞時直言,高公局明明有很多很好的場地可以開記者會、進行簡報,卻挑選一個大馬路邊、讓首長、民代曬太陽,質疑故意選擇這樣的場所,民代、媒體難耐高溫與周遭噪音,「問題就會少提一點」,如果真要好好討論,不該只是做做文章。
另外,洪孟楷辦公室從四月起,每週都向高公局要改善計畫資料,但皆得到回覆「計畫11月才會出來」,但今天卻突襲式的公開報告,表示行政部門一直持續進行這項計畫,且已將可行性評估送出。洪孟楷表示,「為什麼中央民代連要個資料都要不到?」。
洪孟楷更當場向交通部長林佳龍表示,務必請高公局同仁徹底檢討,並強調中央民代不是要找麻煩,而是要幫中央跟地方一起解決問題。
會後,洪孟楷受訪表示,他親自出席過三次林口交流道改善工程協調會,最近一次是在6月底,但卻沒有聽到高公局提出這份計畫。他表示,可能高公局是求好心切,擔憂節外生枝,但是民代不是站在行政部門的對立面,而是希望地方交通改善,林口交流道因為跨區,比一般地方交通案更複雜。
洪孟楷批評,大家都無法接受這樣的評估方案,雖然有進步,但沒有一步到位、沒有充分溝通,但至少經過今日的反應後,林佳龍答應給予三個月溝通期。他呼籲,所謂的溝通,不是只開一次會,敷衍了事、做做文章,應要取得三方面共識才能推動。
洪孟楷強調,行政單位也不能只是閉門會議,再溝通過程中,至少地方與中央民意代表、市府專業單位知道計畫要做什麼,而非突然推出方案就要大家接受。
新北市交通局長鍾鳴時表示,高公局所提出的專案中,提報中央前完全沒有就新北市提出自林口區文化一路增設北入匝道、林口A交流道-五股北上路肩開放公車行駛、強化林口地區聯外道路等 3項建議回應,且未與地方政府和民意討論,忽視地方建議深表遺憾。
鍾鳴時表示,新北市政府於109年7月23日、8月12日及8月31日多次發公文函請高速公路局應將林口交流道改善地方建議併納入考量,且經高公局於8月17日函復,表示正在研議具體方案後,會再邀集地方政府共同研議。
不料,高速公路局在辦理「國道1號林口交流道改善工程委託規劃技術服務」案,僅針對林口A南出匝道立體化完成可行性評估,並已於8月逕為提報交通部,過程完全未與地方政府和民意討論,忽視地方建議深表遺憾。
侯友宜表示,就算高公局認為行不通,也應讓地方政府了解情形,讓市府能與地方民代、鄉親報告,民眾就會了解不是不願意做,而是實施上有困難。
據了解,交通局輾轉得知,高公局早在4月就已擅自進行計畫可行性評估,並準備送至交通部,過程中完全沒有與地方政府討論。另外,交通局於交通部記者會前,多次向高公局索取專案報告的資料,但對方卻打迷糊仗,僅稱「評估規劃中」不願提供,直到今早才寄來。因此,鍾鳴時於早上市政會議時才轉告侯友宜,而鄭文燦從頭到尾都知情。
對此,交通部晚間作出回應,表示林口交流道改善新北市交通局曾於103年提出可行性評估,其改善方案係就林口A南出及北入進行評估,因受限於現地地形之關係,評估方案僅能就南出與北入擇一辦理改善,經其評估南出與北入方案均因縱坡坡過大,無法符合規範及行車安全,故無法推行。
交通部回應,高公局今年初再檢討林口改善方案,並在不新增用地下,以新北市所提可行性評估內容為基礎,經不斷試誤下初步評估可行方案,提出南出匝道改善方案。另經評估AB交流道南出南入及北出北入交織亦可改善,故一併提出。
交通部指出,因改善方案為使用國道路權,僅匝道銜接地方道路處涉及與市府協調事宜,故高公局循過往國道1號幼獅交流道改善工程案例,於技術方案可行後,在規劃階段方與所在地市政府研商銜接事宜。新北市政府所提一併改善林口A北入匝道1節,本局將於3個月內與市府共同研商檢視,尋求是否有可行方案。
https://reurl.cc/k01G5d
中央地方攜手合作才會三贏,造福在地居民,藍綠都有政績。
現在高工局這種作法很不好,破壞互信基礎,高工局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知會地方政府。
虧之前侯友宜還找林佳龍一起爬山,高工局應該要瞭解,政治是一時的,山友是永遠的,不要挑撥佳龍和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