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藻礁15年,藻礁媽媽劉靜榆:珍貴生態千年一遇,要留給後代子孫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劉靜榆研究藻礁15年,是台灣最
瞭解藻礁的專家。配合潮汐,她總在天剛破曉就走進潮間帶觀察,或是披星戴月記錄它的生
態,她讚歎藻礁美好的生命力,也感歎文明開發對它造成的「不文明」傷害。因為保護藻礁
不遺餘力,被一群護礁的朋友暱稱為「藻礁媽媽」。
「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是從空中就可以拍到紅色藻礁;因為它們可以出現在高潮線,只要
時間對了,徒步去就可以看得到。」一旦說起桃園藻礁,劉靜榆就像誇讚自己的孩子一樣,
滿臉驕傲。但在經濟開發的大旗下,這些珍寶都將被犧,劉靜榆說:「如果我是藻礁媽媽,
我就是一個傷心的媽媽,看著藻礁一次又一次被傷害。」(繼續閱讀:三接開發傷藻礁「再
多研究證據,抵不過政治操作勢力」)
劉靜榆被護礁的朋友暱稱為藻礁媽媽,保護藻礁不遺餘力。(攝影,楊語芸)
專長是森林生態研究 卻被派任沿海生態調查
劉靜榆的學術養成都在森林系,取得高考資格後,陸續在林管處和玉管處「學以致用」,但
兩年多一直在做「保育行政」而非「保育研究」。特生中心成立後,她的恩師蘇鴻傑博士建
議她拓展生態研究工作,她便轉任到特生中心,不過當時沒有「森林生態」職缺,她被分派
到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沿海生態系。
連抗議的時間都沒有,她一轉職就遇到台南七股工業區827公頃開發案將威脅黑面琵鷺生存
空間的緊急事件,保育與開發兩派人馬僵持不下,一方認為黑面琵鷺是世界級的稀客,一定
要就地為牠們劃設保護區;一方認為不該讓150隻候鳥影響開發計畫,「請這群黑面琵鷺搬
家」。
為黑面琵鷺延後婚期、挺孕肚涉水 促成黑面琵鷺棲地保留
劉靜榆說,過去她都是在森林穿梭、辨識植物、進行植群分類,第一次到台南海岸,看到廣
闊的泥灘,完全不知研究從何著手。但是她很快發現,潮間帶和植群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那
裡的生物沒有什麼移動性,因此她可以運用植群分析的方式進行潮間帶動物群聚的分類,配
合環境因子的調查再進行對應分析,就能夠得知棲地類型的差異。
為了這個案子,劉靜榆延後了婚期,臨盆前還挺著大肚子涉過海水及胸的潮溝進行調查,歷
經一年多時間,確認保護區的兩個替代方案皆不可行:頂頭額沙洲與黑面琵鷺原棲地環境差
異極大,底棲動物相亦有顯著的差異;新浮崙沙的微環境與生物雖然類似,但缺少足夠的安
全距離,易受人為侵擾。
評估報告送至環保署,當時的署長張隆盛直接採納,開發案被退回,保留了黑面琵鷺的精華
區,十多年後得以成立台江國家公園。
研究台灣海岸棲地劣化 與藻礁結下不解之緣
因為台灣海岸多為未登錄地,土地取得容易,因此許多開發都集中在海岸,污染就直接排入
海洋。尤其是桃園海岸在工業區外側,大家都知道它被污染得很嚴重,所以生態學者沒有前
往調查的意願。
在曾文溪案取得雀躍勝利後,為求全面理解台灣海岸棲地劣化情況,劉靜榆開始由南往北調
查。來到桃園時,她攤開地圖,發現海岸沿線有許多小路,判斷應該極易前往調查。豈料地
圖上顯示通往海邊的小路,全都「此路不通」,大量的事業廢棄物擋住去路,原來這些三不
管地帶成了人見人嫌的垃圾最好的落腳處。
好不容易來到海岸,劉靜榆發現海灘上的動物數量少得異常,而且礁岩上沒有附著活的生物
,顯見污染十分嚴重。然而一步一腳印走完桃園海岸後,她卻又發現觀音南部的海岸活力繽
紛,礁岩地形上有形形色色的動物,而且動物種類既不同於她之前在其他海岸的調查經驗,
也迥異於原本認識的珊瑚礁海岸。秉於研究人員的好奇,劉靜榆開始採樣研究,從此與藻礁
結下不解之緣。
這是大潭某一片藻礁的「遺照」,中油施工時刮除了這塊藻礁。(劉靜榆提供)
海域生態研究辛苦又危險 大自然會保護好人
劉靜榆的體質對光敏感,稍微曝曬到太陽就會造成「日光性皮膚炎」,全身像燙傷一樣起水
泡,疼痛難耐。不論季節,她都得把自己包得密實,忍受汗如雨下。
海域生態研究要配合潮汐,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海邊,劉靜榆只靠著頭燈辨識方向。還得克服
恐懼,潛入漆黑冰冷的海水中。有一回在台東杉原,遇到雷雨交加,求助無門,「但是大自
然在保護我。」她說得天真,是一種好人有好報的信仰。
劉靜榆是個工作狂,只要進行生態調查,她可以廿四小時不吃不睡,埋頭苦幹。只要發現什
麼之前沒找到的生物,就覺得物超所值。聊到作生態研究的樂趣,正在喝水的她連杯子都沒
來得及放下就急急表態,「很開心,常常興奮到忘了開相機,還以為自己錄到動物的身影…
…」明明在描述糗事,她卻笑得一臉驕傲。
大自然的回饋難以預料,有時候覺得潮汐不錯,她特地前往海邊,卻沒有收穫;有時候只是
順道繞過去,卻反而會有好東西。劉靜榆說,她隨時都在思索,他們為什麼這時候出現?為
什麼該來的時候卻沒來?
劉靜榆在台東杉原進行海岸調查。(劉靜榆提供)
藻礁媽媽為藻礁奮鬥,就是為孩子的將來奮鬥
藻礁媽媽對自己親生的孩子,也這麼心心念念嗎?劉靜榆說:「因為很多人傷害藻礁,所以
我關心藻礁多一點,沒有人傷害我的小孩,就讓他們自己長大。」
劉靜榆從電腦翻出三個孩子的照片,她說他們被朋友戲稱為「藻礁一號、二號及三號」。照
片是2011年拍的,那是他們一家五口最近一次一起出遊,居然是十年前的事了。因為她和先
生都在為台灣環境奔忙,「還好孩子成長過程沒有什麼後遺症,他們都很善良。」
推薦閱讀
人物
憑猛禽精神走過生死關頭,何華仁「鴞隼之章」版畫刻出生命柔軟與剛強
2020 年 12 月 14 日
但若說劉靜榆重視環境多過重視孩子,一點也不公平。她所有的研究都在問一個問題:我們
要留下什麼給子孫?
藻礁生態千年一遇 不該因經濟開發而犧牲
2012年,為了將桃園27公里的藻礁海岸劃設自然保留區,進行全方面的保存及保護,劉靜榆
曾經熬夜數晚,短時間寫出《搶救臺灣藻礁》及《珍愛臺灣藻礁》兩本書,這是台灣藻礁的
第一手資料,提供保護藻礁相關公聽會及後續推廣,目的就是把藻礁的生態介紹給大家。
桃園藻礁之所以珍稀,是因為它的生成需要很多條件配合,包括水溫、穩定的底質、海水鹽
度等等。藻礁內部孔隙多,可棲藏多種生物,是海洋生物生息繁衍的棲地,所以有「海洋育
嬰房」的美稱。除了海葵、海膽、海星、蟹、螺、蝦、章魚等潮間帶動物外,還有穿梭潮間
的游魚飛鳥,生態多元,美不勝收。更別提後來學者陸續找到 37 種台灣首見(含19 種世
界新種)的造礁藻類,以及柴山多杯孔珊瑚(一級保育類,全台僅存)、台灣白海豚(一級
保育類)、紅肉ㄚ髻鮫(國際瀕危)、小丘多彩海蛞蝓(台灣首次發現)等珍貴生物。
為了保護藻礁,劉靜榆歷經了人生最大的動盪,面臨粗暴的環評與政治壓力,她與其他環團
朋友仍尋求各種管道,希望搶救藻礁,從行政訴訟到面見總統,可惜努力不見成效。在萬不
得已的情況下,發動了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生態環境議題的公投,然而歷經的砲火抹黑,也
令她難以想像。(文未完,請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藻礁媽媽劉靜榆:三接開發傷藻礁,再多研究證據,抵不過政治操作勢力
為保護藻礁打死不退,潘忠政呼籲,別讓三接決策瑕疵,犧牲 7600 年藻礁海岸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48888/
這位學者好像也被潔西卡的狂粉出征了
喊一些根本低到可憐的研究費 佛地魔以為他只是攻擊個人 實則在攻擊整個環境研究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