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跟加拿大的動漫喜好者聊天,聊到一個很有趣的話題:
如果鬼滅之刃的畫家/作家是早個一百年出生的歐洲白人,大概會被尊崇為某某派畫家的傳
人。
後來我們繼續聊到,為何他會有這樣的感覺。於是出現了以下論點:
現在西方流行服飾的設計工作室,裡面早就一大堆非白人在設計,甚至某些日韓品牌的風格
也很歐化,但是大家第一印象還是歐洲白人長於設計,購買流行服飾時還是以西方廠牌為圭
臬。這不是因為西方人特別強,而是幾世紀以來的文化樣板印象(cultural stereotypes)
造成的結果。
這個影響的背後,就是品牌的塑造。今天亞洲品流行服飾牌要打入歐美市場,就是一個不公
平的起點。所以品牌論者如果忽視文化刻板印象造成的不公平起點,絕對無法準確估計品牌
的成本及市場定位。
這個刻板印象可以洗掉嗎?可以,但是文化傳承越久的東西越難洗,就像談到葡萄酒,大家
第一個會想起法國一樣,就算是中國代工釀造,只要貼上法國標籤,身價立刻不同,甚至無
法分辨的消費者還會以為自己花大錢買到高級酒。
而在所謂不夠深的刻板印象之下,後起之秀洗掉前輩刻板形象也不是沒有,我也就拿出一個
範例:電視機。
在二戰結束以來,有很長的一段時間,RCA被當成電視的代名詞;然後其他歐美廠牌也接著
跟上。但是過了石油危機之後,原來只是代工的日本品牌逐漸取代美國品牌成為美國人心中
的理想電視品牌,甚至只要提到高階電視,第一個就會想到SONY、Pioneer跟TOSHIBA。
然後在這幾年,韓系品牌夾著財團充分的資金及行銷手段之下,在加拿大成功地洗掉日本廠
牌。現在在加拿大,電視高階品牌大家第一個大概就是想到三星,那個曾經引領風騷的RCA
,反而變成Wal-Mart裡面廉價入門款電視的固定班底。
另外一個範例,而是用時間換取金錢投入的就是日本動漫。日本的動畫及漫畫,在上個世紀
被當成迪士尼怪獸級範圍巨人以外的利基商品,日本的動漫產業並不像韓國大財團那樣有充
分的資金及行銷手段,而是配合歐美本土代理商,在長時間對歷代青少年的浸潤之下,配合
上迪士尼跟漫威等文化輸出公司自己老化或劣化,才得到機會從利基商品升級成小眾市場,
甚至這幾年某些作品還升格到中堅商品。這反映了跟刻板印象淺的家電不同,文化上的刻板
印象需要的時間及浸潤的逐漸發酵,一整個產業鏈的文化洗滌。
話題回到台灣。台灣要創造國際品牌,第一關就是要克服文化刻板印象。要嘛像韓國企業一
樣砸大錢來扭轉刻板印象不夠深的產品或產業,要嘛就是從代工歐美品牌開始,先站穩製造
與設計的馬步,在時間夠久後,等待一個起點機會。這也是我個人不是很認同宏碁董事長施
振榮先生那個微笑曲線的原因,因為那個論點缺少了文化刻板印象造成的起點之不公平。
台積電?這個就是一個自己建立晶圓製造刻板印象成功的例子,甚至塑造了自己強大的品牌
印象。
看到版友們各自持有的立場,我個人認為大家都有很合理的論述,也希望明確地找出方向。
我只是在已經有的論述上,加上文化刻板印象這個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