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聞網址︰
https://reurl.cc/EjmRG0
2.新聞來源︰
非凡新聞
3.完整新聞標題
碳費徵收傳產碳焦慮 專家:合理配套促雙贏
4.完整新聞內容︰
環境部預計今年會確定碳費徵收細節,最遲12月預告、明年3月發布,碳費審議委員會也
正陸續召開,外界關心一噸碳費究竟要收多少錢?產業界和學界認為,收錢不是重點,而
是要設計出合理的配套,將碳費當成政策工具促成企業減碳,如果台灣2030年減碳24%的
目標達標,這期間就算沒收到碳費,也是大成功。
工總副秘書長陳鴻文:「徵收碳費是以減碳為目標,而不是以收錢為目的。怎麼讓企業可
以『活著減碳』,這件事情相對重要。」
環境部即將針對國內排碳大戶開徵碳費,以噸計價,工總一開口就直指碳費的問題核心,
是傳統產業是否還能在台灣「活著減碳」。
工總副秘書長陳鴻文:「舉水泥業為例,台泥每噸水泥獲利1~200塊,碳費起徵是300塊的
話,那水泥業台泥亞泥已經是算是國內龍頭,也會面臨『盈會轉虧』的事情。」
親自開著26噸純電大貨車,台泥辜家第四代辜公怡,用行動凸顯台泥正努力轉型,發展低
碳建材、儲能充電以及再生能源。但水泥本業依舊佔據大約一半營收,而每生產1噸水泥
大約就有0.6~0.9公噸的碳排,台泥2023年排碳量452公噸,粗略估計一旦碳費上路,就要
多繳13億元。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2024.5.21):「這個大部分的人都不了解,其實水泥產量越高,其
實它的負擔越高。」
排碳以價制量,當然是為了刺激企業減碳,問題是生產水泥要靠燃燒石灰石等原料,製程
中勢必伴隨大量二氧化碳,如果台灣碳費太高,等於逼迫產能移到無碳費國家,最糟的情
境就是全球排碳總量沒降低,台灣水泥業卻被掏空。
中山大學財管系教授蔡維哲:「水泥產業進口90%都是來自東南亞,東南亞都沒有繳碳費
碳稅,我們高額碳稅下去的話,就會產生『碳洩漏』的狀況,廠商就會從東南亞進口,就
會間接瓦解我們傳統產業的製造實力。」
不只水泥,鋼鐵業也一樣,龍頭廠商中鋼已經採行高爐添加還原鐵,並且用燃燒氫氣取代
燃燒焦炭等方式,盡力將傳統煉鐵製程的碳排降低。學者提醒,鋼鐵業多年來為了減碳,
已經自行負擔高額成本,但還是有難以避免的碳排要繳碳費,這對企業來說是雙重壓力。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就實務面來講,有些是減一噸碳,大
概是要1萬、2萬的(成本)這些我都遇到過。他們不會因為這樣就不減,因為他們要面對
供應鏈的要求、要接訂單,可是現在如果是因為對應碳費的話,碳費的幾百塊(一噸)對
他來講,就是變成一個額外要付出的,就變成是兩個成本。」
已經實施碳定價多年的歐盟,目前一噸碳費大約75歐元,單價很高沒錯,但歐洲煉鋼廠90
%以上的碳排,都在豁免額度內,不用繳碳費。先進國家了解煉鋼業暫時沒有更具效益的
低碳原料可以代替,因此願意對冶金製程中的排碳,給予免費額度。
中山大學蔡維哲:「歐盟前十大的鋼鐵廠裡面,有九個鋼鐵廠透過免費碳權配額,其實每
年都不需要付出真正的碳稅,他還有差額拿來碳權市場交易,把多的碳權賣掉,然後經費
就可以幫助鋼鐵廠業投入淨零科技的研發。」
學者進一步解釋,台灣目標2030年要減碳24%,等於現在開始一年要減4%,水泥鋼鐵業透
過各種方式改善生產流程,減碳一噸要花的成本平均都要6、7千元,自己拼命減碳之餘,
如果也能夠透過購買每噸600~900元的碳權來折抵排碳量,才能讓企業看到達標的可能性
,何況利用碳權折抵排碳量,也是聯合國共識。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一年要減4%,我可能只能減1~2%,可
是我要達到我的自主減量目標,我要達到(碳費)免徵的話,你如果開放用碳權,就可以
確保4%一定可以做到,因為他可以花錢買碳權讓它做到
,這是國際上所有國家的經驗。他們都是聯合國會員國,他們都在做這件事情,就是國家
自己努力減,再透過巴黎協定、國際合作,把碳權拿回來。」
學者認為,碳費不是光訂出高費率就叫環保,而是給予壓力的同時也支持企業循序漸進減
碳,像是新加坡和日本等國碳定價剛上路時,一噸分別只收大約110元和60元台幣,隔年
檢視企業自主減碳成果,超額的排放才逐步繳交高碳費。
台灣在邁向淨零排放的同時,如何平衡各種價值,仍還在摸索。(記者/綜合報導)
5.附註、心得、想法︰
備註:
其實一般人難以想像的是,傳產的利潤就是固定在那邊,接下來碳費一開徵,如果沒有相
對應的配套措施,那肯定是災難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