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為FB/推特,則文章標題須為來源名稱。(ex:人名、粉絲團名…etc ) ※
1.轉錄網址︰
※ 請附上有效原文連結或短網址 ※
https://voicettank.org/20250109-3/
2.轉錄來源︰
※ 推特/FB 須為 FB人物名稱、FB粉絲團名稱 ※
※ 轉錄社論請附上完整標題 ※
voicettank
戒嚴體制下的虛幻文學
3.轉錄內容︰
※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刪減 ※
瓊瑤真是我們的共同回憶?
瓊瑤自我結束生命的戲劇性事件,近日來,擾動了公眾媒體。事件後,台灣社會再度掀起
瓊瑤熱,讚美崇拜、惋嘆欷歔、檢討批判的各種聲音都有,印證今天的台灣,不再只是「
一元價值觀」的年代了。蹭這一波熱度,我做了一些網頁瀏覽,讀各家人士說法,攫取某
些藝文人士,對瓊瑤文學「定位」的說法,以下是其中一部分:
●「瓊瑤是我們的共同回億。」
●「瓊瑤造就了一整代人的愛情觀。」
●「她的作品逾越了父權所支配的各種有形現實,無形體制的界線。」
●「瓊瑤的小說電影,負載了一整個時代的文化記憶。」
●「經過半世紀歲月淘洗,瓊瑤的小説不但未褪色,更蕩氣迴腸!」
●「對於二十世紀後半段的華人閱讀,瓊瑤的小說如愛迪生發明了燈一樣。」
●「瓊瑤在冷硬的世界裡,述説著柔美而現實的真理。」
●「讀瓊瑤作品,讓人彷彿置身於桃花源,人間淨土,純潔不染,渾然忘我!」
●「是青少年心理失衡的庇護所,是芸芸眾生紓解壓力的藥方。」
●「是台灣人成長過程中必讀的國民文學。」
●「作品引領世代價值傳遞!」
●「…………」
哇!「引領世代價值傳遞」,如此「崇高」的定位,我還能說什麼呢?但是,談到「我們
共同的文化記憶」,談到「一整代人的愛情觀」,這裡的「我們」,究竟佔了「一整代人
」多大的比例?
任何世代的文化面貌,絕非單一現象,而是多元呈現,有共相,也有殊相,都積累成歷史
。同一世代,雖然有多數人受社會「主流風潮」的影響,但也有些人,不斷探索制度壓抑
下的反思,建立起不同的文化價值觀、不同生命信念、不同的生活態度。
從瓊瑤到知識尋求路
在我家,我是么妹,上頭有六位兄姐,一家人包括媽媽在內,都自認愛好文藝。家裡長年
訂閱很多雜誌,當然也包括當年最風行的《皇冠》。瓊瑤的《窗外》在《皇冠》雜誌連載
,於1963年集結單行本出版時,我13 歲。雖沒有情竇初開,但也和姊姊、媽媽爭著看瓊
瑤的浪漫小說。一本書買回來,全家人輪流看,在課業壓力之後的晚上,我把檯燈塞進被
窩裡悶頭看,真是書盡其用啊!尤其拍成電影之後,那高大帥男,纖弱美女所編織起來的
曲折故事,吸引我們,賺了我們姐妹不少的電影票錢。
那時正在台大唸書,膺選為台大學生代聯會會長的哥哥,看見家裡這群女人們「跟風追潮
」的熱勁,頗不以為然,批評說:「拜託,能不能看點有水準的書啊!」所以,雖然我也
追過流行,卻沒有執迷,在兄姐的思想啟發下,志文出版社、水牛文庫、文星雜誌、自由
中國的出版品,成為我少女時代的精神糧食,啟發了我的自由思想、知性倫理與邏輯思考
。我17歲時,與學校的校刊社主編相識,那時,同樣愛讀書的他問我:「你在看哪些書?
」我回答:「我正在閱讀殷海光,讀何秀煌的《記號學導論》,讀《0與1之間》。」他非
常訝異,看來這個女孩一點也不浪漫,卻浪漫的跟了他一輩子。
1954年成立的皇冠文化出版公司,於60、70年代,發掘了瓊瑤作品後,整體出版事業邁向
「經濟收益」的最高峰,讓藝文評論家說出:「瓊瑤的作品,『獨領』整個時代風騷」的
評鑑語。然而,真的『獨領』整個時代嗎?
伏流下的另股不滅風潮
電視尚未普及的台灣,是紙本書出版的巔峰時期,豈止言情小說,金庸、古龍的武俠連載
劇,倪匡的科幻故事都大大轟動。還有一股澎湃的出版事業潮,和皇冠出版社同年代存在
;那是另外一種「反省」極權統治術的聲音,以「黨外雜誌」的姿態,突襲社會體制,轟
轟烈烈興盛起來。
當時的出版事業,不只有興旺的「瓊瑤風」,從1960—到1980間,在台大,有「杜鵑花城
」的寫實故事,自由中國的風潮,黨外雜誌引發的黨外運動《美麗島》雜誌掀起的美麗島
事件,都是當時台灣社會風起雲湧的力量,同屬70年代前後期。這些提倡自由主義思想的
雜誌書籍,包括文學、思想學如雨後春筍般,雖一再被取締、停刊,仍然壓不住,又以不
同的形式陸續發行。
這樣的聲音,這樣的文化思潮,不被體制權力所允許,不斷被禁止出版,被污名化,被封
殺掉。雖然竄出公開市場發行,立刻被禁之後,轉為地底下流竄銷售的書籍量,非常驚人
。各大印刷廠關起門來,日夜趕印這些禁書,若說到「暢銷」,這些「地下刊物」的出書
量,不亞於皇冠所推銷的言情小說。若說「引領時代風騷」,這一股新思潮,更是引導台
灣社會,往民主自由方向發展的領航者。
然而,柔軟的言情書,是弱化人民抵抗意志的麻醉劑。那個年代的藝文出版風潮,強調無
根漂泊的失落感、誇大男女私情糾纏、編造虛幻意識,稱之為浪漫。
列舉當時非常流行的文學語言: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不要問我往哪裡去?我只能流浪,流浪……
●我有開闊的視野,我不屑於畫地自限。
●我只是邊緣人,我必須從中國文學經典來療癒自我的孤獨。
……等等名句,被視為至高的浪漫美學。
瓊瑤的浪漫文字和「中式文化美學標準」若符合節
至於那些反映社會真相的作品,都被貶抑為目光狹隘、思想偏激、低下粗俗。同樣的年代
,1964,吳濁流就創辦了「台灣文藝雜誌」、張文環以寫作、組織「厚生演劇研究協會」
來演反映社會的新劇、還有鍾理和的小說,乃至70年代的王禎和、楊青矗,王拓、宋澤萊
、洪醒夫等同時代出版的小說,取材於台灣風土的樸實文風,內容觸及社會真實面,同樣
「言情」,更深刻撰述了人間情、世代愛,卻不符合「中式文化美學標準」,一直都是出
版市場的偏流。
不可否認,瓊瑤有一定的寫作能力,擅長引用「中國詩詞」入書,能煽動懷春男女的情緒
,包藏了對中國文化價值,遠遠超過生活現實的傾慕。她創造曲折跌宕的劇情故事,吸引
生活單調的平凡人。她向廣大勞力者女工們述說:若渴望幸福,就要勤奮工作、堅忍、善
良、寬容,忍受加諸自己身上的不公平待遇,贏取那些「高、富、帥」上司的垂憐寵愛。
這種思想,不正是在為統治權勢者,散播服從認命的卑微心態嗎?要勤奮、堅忍度過每一
天,只為那個營造出來的「空幻夢想」;這不正是當年極權勢力的統治術嗎?一整個世代
的勞工階層,就在這種迷幻教育之下,度過長長的「戒嚴年代」,這就是藝文人士所說的
「國民文學」?「苦悶中的抒發」嗎?
相同出版年代,楊青矗的工廠兒女文學,少了那些談風說月,優雅吟詩的中式美學,少了
北國風雪遼闊意象,盡是工廠廠房的窒礙現實,就覺得不夠「美」,欠缺「文藝」高度,
而流行不起來。尤其書中如果對既成體制現況,流露質疑與對抗的態度,更會被統治集團
的「藝文檢察單位」打壓、下架。
在當年,「虛構」與「超現實」美學,對於政權的鞏固,是最無傷大雅了。國民黨黨國官
僚在中國的年代,被共產黨文人嚴厲批判檢驗,導致政權落敗,來到台灣之後,最不能容
忍「在地思想」的現實檢驗,所以瓊瑤的「文學典型」真正無害於統治勢力,值得大肆推
廣,讓它順風滿帆。
雖然「大中國文化」,絕對不只是兒女私情私愛,也有它博大精深的其他面向。但愛讀中
國詩詞長大的瓊瑤,擅長攫取中國文化當中最「萎靡」的成分入書,她塑造林黛玉型嬌弱
女性,吸引男性傾慕,這種意識形態,其實非常「封建」,還說什麼超越「體制界線」呢
?她將中國「言情文化」素材,片段裁剪、拼貼修飾、編織重組,讓劇情曲折起伏,在台
灣戒嚴體制的肅殺氣氛下,正好符合黨國藝文政策的美學概念。這些小說像沾滿「風花雪
月」糖衣的甜點,可以「教化」、「麻醉」人民大眾的思辨能力,是當時最有效的迷幻葯
。政權需要寵養一批煙花文藝人,人民被「文化中國」美學迷幻,效果反映在市場熱潮上
,佔盡時代風尚的便宜。
黨國年代的視聽五感全受「文化工作組織」操縱
那個年代的藝文影視業,全面控制我們的視聽五感。所有歌唱,舞蹈,電影,電視的流行
方向,都是國民黨的「文化工作組織」,在主導每次演出前、出版前的審查。像我這一輩
人的學生時代,延伸到擔任教師的70年代,極權勢力的文工組織,只要發下一只敦促命令
,全校師生就被動員進戲院,集體觀看那些「犧牲小我」「完全大我」的忠貞愛國電影。
所謂大我,當然是敗逃下的中華民國國軍。全校師生站在校園廣場,高唱劉家昌的《梅花
》、「長江黃河」、《中華民國頌》、「蔣公、蔣公、偉大的領袖……」,比賽誰的聲音
高亢,姿態激昂。那些表彰對「國家」(其實是統治勢力)忠心耿耿,從容赴死的電影片
中,必須交融瓊瑤式兒女情長、生死兩別、淚潸潸的畫面,才更可歌可泣。在學校裡每天
硬啃死書的學生,能夠跟著老師同學一起上電影院看電影,還是很高興。青年男女看著悲
壯與哀怨的電影,哭得唏哩嘩啦,這也算是「撫慰」了整個世代嗎?
廣大台灣民眾,看著舞台上、影片裡的明星們,女的白皙嬌豔,男的英俊瀟灑,唱各種吟
風弄月的歌,說著婉約曲折的語彙,演出哀怨淒傷的情感糾結,像凡人看天仙表演,以為
世間就只有炎黃子孫的偉大,和痴男怨女的糾纏,才是高人一等的文化。
「被殖民之下的人民,總是以殖民者的文化為崇拜的高度。」
巴勒斯坦作家拉加.薛哈德(Raja Shehadeh)在《我們一家陌生人》(Strangers in
the House)這本自傳體小說中,反省自己的同胞時說道:「被殖民之下的人民,總是以
殖民者的文化為崇拜的高度。」
從前的台灣長輩,為新生兒女命名時,喜歡選取身旁感受得到的「美好語彙」,女孩子要
如「阿美」、「阿花」、「阿秀」、「阿桃」一樣嬌媚,男孩要如「阿雄」、「阿健」、
「阿勇」、「阿財」一樣興旺。但是,瓊瑤藝文風興起之後,這些傳統名字,被認為「好
慫」(俗氣)啊!從此女孩的名字,被取為「含煙」、「婉露」、「夢竹」、「羽棠」…
…,男孩命名為「孟樵」、「楚濂」、「柏霈」等等中國風中,不知所云的名字了。台灣
人也以為,懂得使用詰屈聱牙的語彙,飄渺不知所云的意境,才是藝術文學的所謂「高度
」,中國「封建八股」麻醉了文化的內涵。
直到今天,瓊瑤、劉家昌等國民黨黨國文人的精神遺緒,在台灣社會依然繚繚繞繞。瓊瑤
編造的《還珠格格》、《甄嬛傳》等,女人與女人間,勾心鬥角的奪情鬥爭,巴結權貴上
位的權勢攀附,苦苦哀求男人寵幸的中國宮廷戲,還是台灣社會愛情的「主流觀」。
這讓我聯想,直到今天,台灣國會最高殿堂立法院內,那位國民黨大黨鞭,在職場上公然
性騷擾女性,卑鄙行為即使被公開,依然不自覺羞愧,依然囂掰得意,依然還是當今中國
國民黨的「權力支柱」、「精神靈魂」、「立法院龍頭」,依然受多數選民「擁戴」。
所謂「中國文化」,絕對有它另外多元了不起的層面,但是國民黨的「中國文化觀」,只
承襲了其中最「封建」最「臉厚心黑」的大部分!
談愛談感情,編造成故事是一回事,真正的生活,卻是鐵錚錚的現實。瓊瑤的真實人生,
並不是一個滿懷愛心,寬容有量的人,她一輩子在文字中「虛擬」追愛,真實人生,似乎
沒有真愛的滿足。即使名利雙收,享盡物質榮華,即使搶贏了婚姻權,依然與夫家原婚家
庭人,為財富、為版權、為佔有,而爭鬥不休,無法顧全人際倫理與世間情感的包容,爭
執一輩子,到頭來依然不滿足。
面對肅穆的死亡,再度賣弄虛幻的文藝腔,自稱「化作白雪」、「翩然離去」。明明身處
炎熱的台北都城,卻打開攝影機器,以濾鏡美顏效果來掩飾衰老,想像自己依然青春亮麗
,如白雪般純潔。
文學評論家說:「瓊瑤是造夢者,人如果沒有夢是活不下去的。」
說:「這一整代人的『苦悶』,都是靠瓊瑤小說幫忙『排解』的」。
這是他們認定瓊瑤作品,堪稱「台灣國民文學」的理由。
是的,如評論家說的:「女工們也有夢想,也渴望幸福。」「她們需要追夢。」然而,瓊
瑤身後留下的數十億巨量財產、豪宅,不正是這一代勞工族群(尤其女性),辛苦賺一些
「勞力錢」,拿出來買書、看電影,所堆疊起來的嗎?不知道這些女工們,有追到她們的
「夢」嗎?
現在我們才明白,當年皇冠雜誌出版品,如何受到國民黨「文工會」、「新聞局」、「影
視藝文組織」等藝文管控單位的呵護、吹捧、與政策扶持,才成為檯面上大流行的。如果
到了今天,還有文學評論家稱頌:瓊瑤作品是當代「國民文學」。表示有不少台灣人,將
近一世紀以來,不停追逐「中國夢」的虛幻意識,還是沒有清醒。
4.附註、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備註 ※
我一職認為
除了軍隊
文化與教育
是黨國遺孽戒嚴餘毒最多最根深的場域
教改遭到攻擊與黨國遺孽戒嚴餘毒拖不了關係
必須一同送上子彈清理
※ 「Live」、「新聞」、「轉錄」、「舊聞」及 轉錄他方內容之文章
每日發文數總上限為3篇,自刪與板主刪除,同樣計入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