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gp99000 (gp99000)
2025-02-03 15:36:25額死抬頭,
我問了下一個月660元新台幣的好朋友
1.史達林怎麼上位的:
史達林之所以能將蘇共中央總書記變成蘇聯最高位階,主要是透過權力集中的機制設計、
人事操控、削弱對手,以及建立個人崇拜。以下是他如何達成這一目標的關鍵步驟:
1. 初期:總書記職位的設立與低調運作(1922)
列寧時期,蘇共中央設立「總書記」一職,本來只是黨內的行政管理角色,負責黨的紀律
、文件管理、幹部任命,並非最高領導職位。
1922年,史達林被任命為總書記,但當時這個職位還不是蘇聯的最高權力核心。
2. 權力積累:掌控黨內組織與人事(1922-1924)
人事控制:總書記負責黨內幹部的提拔與安排,這讓史達林有機會在各級黨組織安插親信
,影響蘇共中央的決策。
政治局與中央委員會影響力上升:透過掌握黨內任命權,他逐步影響政治局和中央委員會
的成員結構,使自己的支持者占據關鍵位置。
3. 擊敗對手:利用黨紀與內部鬥爭(1924-1929)
列寧逝世(1924)後,蘇聯進入權力鬥爭時期,史達林利用「聯盟」戰術分階段擊敗對手
:
1924-1925:與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聯手對抗托洛茨基(紅軍創始人)。
1926-1927:與布哈林、李可夫聯手反擊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新反對派)。
1928-1929:史達林轉而打擊布哈林、李可夫(右翼反對派),最終完全掌握黨內大權。
利用黨內規則:以「黨內民主集中制」為由,指控對手違反黨紀,開除托洛茨基等人的黨
籍,確保黨內反對勢力被徹底清除。
4. 鞏固獨裁:確立總書記的最高權威(1930-1939)
1930年代的大清洗:
透過政治清洗和大規模鎮壓,消滅黨內異己(包括許多1920年代的老布爾什維克)。
內務人民委員會(NKVD) 監控一切,確保史達林的權威無人能挑戰。
1936年憲法:
蘇聯改採「史達林憲法」,表面上強調「民主」,但實際上賦予黨的總書記更大權力,國
家機構完全服從共產黨。
5. 個人崇拜與最終極權(1940-1953)
「史達林主義」的建立:
史達林強調自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唯一正統繼承者。
社會主義工業化與集體化,將國家經濟和軍事控制在自己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1945):他以「偉大領袖」形象帶領蘇聯打敗納粹德國,聲望達
到巔峰。
黨與政府合一:
1946年後,總書記與國家元首(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幾乎等同,所有政府部門直
接受總書記指揮。
結論:總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職位
史達林透過掌握人事權、黨內鬥爭、政治清洗與個人崇拜,逐步將「總書記」從單純的行
政管理職位變成蘇聯的最高統治者。他成功讓這個職位超越了政府元首與總理,成為蘇聯
的最高權力中心,並且這種模式持續到蘇聯解體(1991年)。
2.其他人防不住他的手段嗎?
其他黨內領袖確實試圖阻止史達林的權力擴張,但最終都失敗了。這不僅是因為史達林的
手段高明,也因為他的對手在策略、組織與時機掌握上出現了致命的錯誤。以下是為何其
他人無法防住史達林的原因:
1. 權力架構的制度性弱點
黨內「民主集中制」限制了反對派行動
1919年後,布爾什維克黨內部確立「民主集中制」,意思是:「上級決定,下級服從」,
少數服從多數,一旦黨內決策通過,就不能公開反對。
1921年列寧禁止黨內派別活動(《關於黨內派別決議》),這讓任何集體反對史達林的勢
力難以組織。
史達林利用這個機制,指控異己違反「黨紀」,名正言順地清洗對手。
2. 對手的策略錯誤與相互猜忌
托洛茨基的致命失誤
托洛茨基是蘇聯紅軍的創建者,理論水平極高,但他的政治手腕欠佳。
他拒絕經營黨內派系,且過於依賴個人聲望,未能建立黨內支持基礎。
1923-1924年間,他沒有在列寧逝世後立即挑戰史達林,而是在1924年才發起攻勢,為時
已晚。
史達林聯合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先發制人地孤立托洛茨基,最終托洛茨基在1927年被
開除出黨,1929年被驅逐出蘇聯,1940年遭刺殺。
加米涅夫與季諾維也夫的猶豫與短視
他們原本與史達林聯手對付托洛茨基,但在托洛茨基倒台後才驚覺史達林的威脅,開始組
織「聯合反對派」。
但此時史達林已掌控黨內任命權,兩人已無法獲得足夠支持,最終於1927年被清洗,後來
在「大清洗」時被處決(1936年)。
布哈林與右翼反對派的錯誤判斷
布哈林與李可夫原本是史達林的盟友,但1928年發現史達林推動強制集體化,試圖反對。
但布哈林低估了史達林對國家機器的掌控,遲遲未行動,導致史達林在1929年將其擊潰,
最後布哈林在1938年被處決。
3. 史達林對黨內人事的掌控
關鍵職位的「史達林化」
史達林掌握「總書記」的幹部任命權,這使他能夠在全國各級黨組織安插親信,建立自己
的「黨內軍隊」。
他任命的地方黨委書記、軍隊將領、內務部(後來的KGB)領導人,幾乎全是他的支持者
,這讓他的對手在組織層面完全失去力量。
先剷除對手,再剷除盟友
史達林從不一次性打倒所有敵人,而是一步步瓦解反對力量:
先聯合一派打擊另一派。
當敵對派系消滅後,轉身清算曾經的盟友。
最終在1936-1938年發動大清洗,讓所有黨內元老、軍方高層、秘密警察高層都換成忠於
他的親信。
4. 利用國家暴力機器消滅敵人
內務人民委員會(NKVD)的恐怖統治
史達林指揮NKVD進行大規模逮捕、處決、勞改,讓任何異見者不敢公開反對他。
「莫斯科審判」(1936-1938):所有曾經的政治對手,包括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布
哈林等人,都在公開審判中被迫承認「叛國罪」,最後被處決。
紅軍的清洗
1937-1938年,史達林下令清洗紅軍高層,約35,000名軍官被處決或流放,使軍隊完全服
從他。
5. 透過宣傳與個人崇拜削弱反對勢力
塑造「史達林是唯一正確領袖」的形象
透過控制媒體與教育,史達林讓人民相信:
他是列寧的唯一繼承人。
他的政策是「為了蘇聯的未來」,任何反對他的人都是「敵對分子」或「間諜」。
這讓即便有人對史達林不滿,也很難組織反對派,因為大多數黨員與人民已被宣傳洗腦。
結論
制度設計:黨內民主集中制與派別禁令,使得組織反對派變得困難。
對手錯誤: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都犯了時機錯誤,或低估史達林的操控能力。
人事掌控:透過總書記權力,史達林安插親信,確保敵人失去支持者。
國家機器:利用NKVD與軍隊清洗異己,讓黨內外都不敢反對他。
個人崇拜:透過媒體與教育,將自己塑造成唯一正統領袖,孤立反對者。
結果:史達林成為蘇聯唯一的絕對統治者,沒有任何黨內勢力能夠挑戰他,直到1953年去
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