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回一篇
目前可以得知T1各代的差異
初代
帳版就是簡單的支架/框架貼上無紡布
磁鋼中心通孔加裝任何結構
單體也是直接用螺絲鎖在帳版上,沒有任何抑振墊片
黏合振膜與上蓋版的膠水是紅色的
耳罩背後是密密麻麻的小孔
2nd
帳版無紡布背後感覺密度更高,可能又貼合了其他材料
磁鋼中心通孔加裝一個橡膠材質的低音管結構 (前面發文口誤,想到K812那個類似結構去)
這個橡膠材質的低音管一方面抑制整個單體的共振
一方面在靠近振膜中心半球的部分有貼上一層纖維紙
我猜作用是調節振膜在中高頻時的動作
黏合振膜與上蓋版的膠水是藍色的
單體用螺絲鎖在帳版上,另外加了抑振墊片
整體而言,主要是在一代的基礎上強化抑振,抑制共鳴,收緊單體動作的條件這樣
耳罩背後是20個大孔
3rd
最大的差異在於外蓋,類似當年DT880和DT990的差別
T1初代和mk2基本上就是金屬編織網,氣密控制得很嚴格
可以說是透聲不透氣的結構,跟隔壁的Z1r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那3rd基本上就是像DT990,DT1990,或者K812那樣的狀況
蓋板就是金屬蝕刻洞洞板,裡面墊一層海綿防塵這樣
耳罩似乎跟2nd是一樣的
單體上的差別,從照片和官方宣傳圖片可以確認的是
1.單體正前方加了新專利的吸音墊片
2.2nd原本黑色橡膠材質的低音管變成乳白色的,可能材質不同
也不清楚正中心是否還有濾紙結構,或者只是單純生產批次差異
3.音圈長度似乎比初代和2nd都還要"長",不清楚繞法或繞組有無調整
4.單體周圍固定環開了類似T5的低音通孔,大概能強化低頻量感
大體上而言,如果說2nd的改版重點在於抑制震動和共鳴
那3rd的重點則在於吸音的處理,或者說 "音響室"的聲學處理上面
其實還蠻好玩的,所謂Beyer peak在歐美算是有點惡名昭彰
一堆老外罵得要死
但是到了台灣、中國、日本、韓國,卻明顯沒有那麼在意這個問題
甚至可以說正好相反,一堆日本燒友最稱讚初代T1的正是"純淨的高音"
我在想是不是居住環境還是語言所導致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