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板友詢問,討論HD800S的耳擴搭配
那其中有一段引文,就我來看,其實蠻有問題的
那還是簡單釐清一下好了
"一副耳機的瞬態反應取決於耳機前端的推力與耳機振膜的材料、質量等。
前端設備推力剛好合適,振膜質量又輕,耳機的瞬態反應就會變好。
如若不然,要麼前端推力大把振膜震裂;要麼前端推力小振膜質量大,
耳機就會出現木木的感覺,瞬態響應就會非常的不靈敏。"
1.這個說明可能是用喇叭,特別是低音單體的狀況去對耳機想當然耳
但是喇叭和耳機在單體的規模上就不一樣,消耗的功率也不是同一個等級
以正常的狀況來講,沒有哪個耳機的振膜在嚴格意義上算是
"重"到會影響驅動的
以動圈耳罩為例,現在主流的大概都是20um左右的pvc薄膜材料,
比較特殊設計的像AKG異厚振膜,甚至會故意加厚球頂到40um
或者像ADX5000那樣,鍍上比重高的鎢層 (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某些平板耳機廠商也很喜歡宣傳 自己的振膜是5um,2um超薄材料,
跟靜電耳機看齊,"瞬態"表現比較好
這基本上是行銷用語,因為平板耳機為了要拉高效率,除了從磁鐵排列/磁路下手之外
就只能從"音圈"下手,那其實總體運動質量跟動圈相比並沒有差到那麼多
2.對單體而言,理論上運動質量越輕,最高速度越高
也就是能發出越高頻段的聲音
120khz,hi-res那些以前版上都討論很多了,我就不再談了
那我們一般講的"瞬態",其實並不是指這個"最高速"
而是指"加速度"與"剎車"的能力
因為耳機的運動質量算是最輕的那一個等級
所以瞬態的表現會更取決於"剎車" 這塊
特別是頻段變化豐富的音樂,就是聲音會更乾淨、更清晰
那這裡還有一個,不能算是迷思,而是比較普遍的調音手法
就是不少耳機廠商會特別拉高頻下段這塊,讓聲音聽起來更"靈動清脆"、
更解析這樣
3.從耳機這一邊來講,影響"剎車"的,主要是振膜的材質、結構設計
(特別是折環部分)
還有耳機腔體結構、氣密狀況等等
現在很多量測網站,也會測耳機的脈衝響應,那這裡就會遇到一個問題
他們在測脈衝響應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耳機本身是一個完整的、
包含"聆聽室"的聲學系統
所以只要脈衝響應拖長一點,甚至瀑布圖共振峰明顯一點,評分就低,
就被認為是差勁的耳機
但是他們往往沒有考慮到,以聆聽欣賞音樂的角度而言,
還是要去模擬一定的空間聲學擴散反射狀況,
而不是說脈衝響應"越乾淨",主觀聽感就越好
從喇叭的角度而言,"王道"是箱體的聲音共振共鳴越少越好,
最好是只有單體的聲音,而不要有其他多餘的、來自箱體的"音染"
那耳機本身是條件限制很多,又要達成很多目標的器材
那原本喇叭設計的"邪道"在耳機反而變成了普遍的"王道",逆轉了
比如說AKG K812那個中高頻共振峰
本意是要透過特別安排的共振器去抵銷掉多餘的高頻反射,
起類似吸音陷阱的作用
真的那麼在意耳機單體本身表現,都不論腔體聲學設計差異
大概就第一個波峰波谷比較有參考性
但你會發現其實都差不多,就算是號稱運動質量最輕的靜電耳機
跟動圈耳機也比不出什麼差別
不過脈衝響應可以反映出一些比較特殊,反相接法設計的設計
這又是個有趣的話題
4.終於可以進入"控制力"或"推力"的本題了
從耳擴這一側來講,講的是耳擴要怎麼處理反電動勢的問題
耳機音圈前前後後的運動,會產生一個逆向的電壓回流耳擴這一側
我們不要講得太複雜
耳擴這時候有兩種處理手法,
一種就是一力降十會
反映在聽感上的差異,就是中低頻到低頻緊密緊湊這樣
一種是他強任他強,我自一口真氣足
聽感上低頻可能就比就偏鬆散,但整體聲音不會失控,甚至很舒服很好聽
那現在耳機的效率其實都很高了,除非是某些上古神器
比如說AKG K1000、或者HE6這種,或者根本是高音單體魔改的RAAL 真的很吃功率的
要把耳機推得足夠響,大部分耳擴的推力都很夠了,甚至可以說普遍過剩
主要差異還是在前述的控制力,以及音量/增益的配合上面
大部分耳機燒友講的"推力"不足,其實就是這樣一個混合性的,一種比喻的概念
類似中醫在講"氣血" "腎虛" 一樣
對,耳機迷在講耳擴推力不夠對付某某耳機的狀況
其實和中醫師一把脈就說你腎很虛齁是類似的狀況 (大誤
5.額外補充一下
耳機會壞掉,振膜"震裂"的狀況我還沒真看過,振膜真的有可能會被震裂的
大概都是二戰前後,阿祖級的骨董"耳機"了
以動圈耳機而言,大多數的狀況都是出在音圈部分
音圈出線斷啦、被腐蝕掉啦、或者開超級大聲去煲機,結果音圈被撞歪啦、變形啦
就算是平板耳機,因為工序的問題,早期不少"音圈"鍍層出問題的狀況也是有的
6.簡單結論
在用語、或者量測比較之前,最重要的還是耳聽為憑
如果沒有辦法試聽,那至少版面上聽感心得交流還是很有意義的
最危險的就是光看帳面規格和廠商的廣告去盲狙耳擴
大概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