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毒又溫馴卻常挨打 擬龜殼花慘淪「衰蛇」
〔記者劉濱銓/南投報導〕
夏天是蛇容易出沒的季節,但民眾在郊外,有時以為是毒蛇,若手上有棍棒等工具,
就會設法打蛇「除害」,但有型態可能像毒蛇,卻非毒蛇竟成為棒下亡魂,也成生態人士
眼中的「衰蛇」。
近日有民眾在日月潭登山,發現1隻「擬龜殼花」,由於三角頭型狀似龜殼花,容易
被誤認成毒蛇,民眾說,這種蛇遇見人或動物等威脅,為了保護自我,頭部會呈現龜殼花
的扁平三角型,藉此嚇阻外敵,只是這樣的姿態,容易被誤認成毒蛇,民眾在郊外其實只
要打草驚蛇,或別太靠近,就不會與蛇發生衝突。
特生中心表示,以研究人員長期接觸蛇類來看,龜殼花與擬龜殼花,其實是截然不同
的蛇,外界容易誤認,大多是擬龜殼花在遇到威脅時,會壓扁頭部,出現三角形姿態,這
時才與龜殼花「有一點像」。
若從其他方面比較龜殼花與擬龜殼花,前者是有毒的蝮蛇科,體型大、細長,頭部鱗
片細小,數量多到數不出來;後者是無毒的黃頷蛇科,體型小、肥短,頭部鱗片大,相對
容易辨識,因此兩者有明顯差別,只是對蛇陌生的民眾,因為不了解,還是有可能誤認。
特生中心強調,擬龜殼花生性溫馴,不太會咬人,若像是民眾所述,因為貌似毒蛇而
被打,確實比較無辜,不過人類會遇到蛇,應是進入其生存範圍,一般蛇遇到環境變動或
驚擾,多半會逃離,「打草驚蛇」是有其根據,若在室內遇到蛇,則是蛇在尋找適合棲所
,民眾可向農政單位尋求協助,避免擅自抓蛇或攻擊,只要正確認識蛇,就不用過度擔心
人蛇衝突。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96035
(自由時報 20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