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關鍵評論出了一篇,藉由這次事件討論加分制度
從國外再到國內的制度與公平性來看
〈台大醫學freestyle〉的反向歧視:升學保障制度必須關注原住民為主體的教育公平
關鍵評論
2023/01/25, 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大醫學系的學生「神經元」在《大嘻哈時代2》中演唱個人創作單曲,歌詞「想要唸醫
學系你的大考分數得破表,有人乘了1.35還是沒我高」引起原住民不滿。筆者認為這位學
生因未理解原住民歷史正義的議題,導致反向歧視。筆者認為美國平權行動法案去留之爭
議,可對台灣原住民升學保障政策做出啟示,茲論述如下。
文:張天泰
近日,台大醫學系的學生「神經元」在《大嘻哈時代2》節目中,演唱個人創作單曲〈台
大醫學freestyle〉,歌詞中一句「想要唸醫學系你的大考分數得破表,有人乘了1.35還
是沒我高」引起原住民不滿。筆者認為這位學生因未理解原住民歷史正義的議題,導致反
向歧視,這正是目前原住民學生的升學困境,也是長久以來,台灣原住民升學保障政策的
最大爭議。
正好美國最高法院於2022年10月31日,審理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和北卡羅來
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的公平錄取學生的招生爭議案件,最高法院正
在權衡的是這些政策是否具有歧視性?是否違反了民權法?如果該裁決通過,意味著最快
2023年,美國數百所公私立大學就不能再給予少數族群入學優待,標誌著一項60多年政策
的終結。
這當中涉及了積極平權措施和公平觀念的政策思辨,故筆者認為美國平權行動法案去留之
爭議,可對台灣原住民升學保障政策做出啟示,茲論述如下。
「積極平權措施」是避免少數族群受到不公平對待
積極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又稱為優惠性差別待遇、矯正歧視措施、平權行
動法案等,係指依據膚色、種族、宗教、性別、國族出身,給予這些少數群體或弱勢群體
優待的一種手段,從而達到各族群享有平等的權利。
積極平權措施主要集中於就業、教育、工程承包和醫療等領域的政策方案,例如大學入學
的種族配額、選舉的性別配額等。積極平權措施的總目標,是避免少數族群在就業和教育
上受到不公平對待。
美國平權行動法案去留的矛盾,忽略歷史正義
平權行動法案是美國在1960年代就推動的政策,政策目標為防止對種族、宗教、性別或民
族出身等少數群體或弱勢群體歧視,給予上述群體的政策優待。
此次美國最高法院審理針對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公平錄取學生爭議案,會引起社
會關注,在於認為學校的「平權行動」招生策略,反而對亞裔美國人具有歧視性。且根據
2022年皮尤研究中心發布的民意調查發現,74%的美國人——包括大多數黑人或拉丁裔受
訪者——認為種族不應該被納入大學錄取的考量。
從民調可見美國社會輿論風向已轉變, 對已實施60多年的平權行動法案,感到抗拒反感
,輿論也認為平權行動法案的政策目標,最初為積極補償少數族群過往被白人惡劣對待的
「公平」,但到現今反而成為「多樣性」(diversity)的政策保證,政策已然失焦,並
非原初強調的「公平」。
然而筆者認為,平權行動法案去留的矛盾,最大的爭議是忽略歷史正義。因公平正義是一
個社會性概念,而不是個人性概念,不僅關注過去,而需關注現在和未來,所以也必須考
量歷史正義。
以此次訴訟的主角美國亞裔族群的歷史為例,美國亞裔大學生人數從1960年的1萬6000人
,增加到1980年的25萬人,是屬於美國實踐少數族群的教育模範,即亞裔美國人在沒有外
界幫助的情況下,靠自己的力量進入大學。也要真正理解亞裔美國人社區的兩極分化階級
,其構成對於理解社會不平等議題至關重要。
因美國移民政策的歷史轉變,促成了亞裔美國上層階級數量的膨脹,他們大量湧向私立預
科學校,並高度關注和爭取精英大學的錄取。從2017年可見,30.7%的25歲及以上亞裔美
國人獲得了學士學位,而黑人和西班牙裔人口的這一比例分別為15.3%和12.2%。
而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院的調查顯示,在總分為2400分的學術能力測試中,亞裔學生
必須比白人學生多考140分、比拉美裔學生多考270分、比非裔學生多考450分,才能得到
相同的錄取待遇。從上研究數據可知亞裔學生現實中所面對的教育不公平。
目前美國亞裔學生和家長可能過度關注個人SAT分數和平均績點,做為是否值得被大學名
校錄取的既定標準。但是,平權行動法案的政策目標為解決日益惡化的美國社會不平等現
象。這些不平等現象,正是要考量歷史正義因素,這需回顧幾個世紀以來的種族主義,所
以平權行動的目標始終是少數和弱勢的黑人、拉丁裔、亞裔社區學生最需要的,而不是那
些已掌握社會優勢的富有精英階級。
歷史正義的因素在此次平權行動法案的爭議上不可被忽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博林格
(Lee C. Bollinger)和芝加哥大學法學教授史東(Geoffrey R. Stone)也關注到歷史
正義因素,同樣認為平權行動法案必須繼續下去,因為至今美國黑人三個世紀以來,所經
歷的歧視對待並沒有被消除。
台灣原住民升學保障政策,必須考量歷史正義
在現今台灣原住民升學保障政策上,有其法源基礎,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國家肯定多元
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國家並應依民族意願,對原住民族教育文化
……予以保障扶助並使其發展」,本是強調國家需運用教育政策扶助原住民族,保障其向
上流動之機會,定訂相關升學方案,使教育機會均等,以彌補不足。
政府非常重視原住民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然而在進步跡象卻不甚明顯。現行的台灣原
住民學生外加保障名額,與族語認證檢測的政策制度,反而形成原住民學生的學習困境。
諸如加分政策造成反向歧視,一般學生會對原住民族語認證得以加分這點感到非常不滿,
批評嘲諷原住民學生不需認真,只需要一張族語認證就可超越多數學生的努力。也出現學
生為了取得加分資格,而更改姓氏成為原住民等弊端。
學者陳如薰認為此制度讓原住民學生有負面印記,造成了心理傷害,除了誤解認為不公義
帶給原住民學生很大的壓力,加更多加分式、化約性升學保障政策,只會形成社會誤解,
易導致原住民學生之壓力與自卑。重族語輕學科也會影響原住民學生學習過程的能力,因
容易受到學習挫折,導致休學或輟學率高。在這樣配套措施不完備的原住民加分政策,形
成原住民學生因此政策,卻成為體制下的受害者。
政策必須關注原住民為主體的教育公平
承上,筆者認為重視歷史正義因素,為強化原住民升學保障制度的關鍵點,因在心理和文
化層面,學生會認為原住民升學保障制度不公平,認為憑什麼原住民學生可以加這麼多分
上好學校?這些加分不是透過個人努力得來,所以不公平?但只看到表面效度的形式公平
,未考量歷史正義,不知道原住民文化教育曾被壓迫和侵略的歷史事實。
現今的原住民升學保障政策,其目標是給台灣原住民加入主流社會的實質公平。2015年蔡
英文發表原住民族政策,以總統身分向原住民族道歉,2019年總統蔡英文,公開表示目前
政府很積極在規畫「原住民族學校法」,讓原住民族可以有自己的學校,而且可以有自己
的課綱,這都是考量歷史正義而有的原住民教育政策回應。
而2022年時台灣原民會曾宣示,蔡英文總統原住民族政策達成執行率已超過八成,並以此
自豪。然而,原住民政策是否為盲目執行,在執行的政策內容上有無符合原住民迫切的需
要,筆者認為需要再次檢視和精進修正。
總言之,從美國平權法案的去留爭議所忽略的歷史正義,看台灣原住民升學保障政策,筆
者認為此政策必須考量歷史正義因素,透過政策一方面建立以原住民為主體的教育系統,
一方面也能讓原住民和國際接軌,達到原民轉型正義和教育公平的總目標。
最後,筆者也希望這位寫出反向歧視歌詞的台大醫學系學生「神經元」,在真正理解原住
民政策的歷史正義後,再寫一首歌詞,為原住民作為台灣最先國民的尊嚴做平反。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0135/fullpage
回到神經元事件,那句歌詞放在他的歌曲中非是重點
也他的原意是中性客觀的表述
但加分制度有其歷史背景脈絡,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有些原民聽了覺得沒有怎麼樣,有些聽了覺得被嘲諷
當然誠如大家討論的,現在的加分制度,有些原民早已非當年成長環境
也在都市成長,也跟一般人受同樣的教學資源,這樣子1.35的加分制度
用在這些人身上對大眾是否公平,這是可以再檢討的
也確實如文中所說的,原民因此制度而被嘲諷批評
今天神經元就是無心之中戳出了這個現象背後的弔詭爭議
在揭露問題癥結時,也帶來了各種連動效應與各方面多層次的探討
所以他會覺得抱歉,是因為有人真的被傷害到
這件事本身就有許多不同角度切入不同議題的探討
也包含了可能有人質疑連批評連嘴一下都不行之類的
因為談一談很容易混為一談,所以大家在討論上有時候也不在同個平行線上
大概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