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土生土長的新店人,烏來不過是花費40分鐘車程便能抵達的臨近景點,二十幾年下來我造訪的次數卻屈指可數。最近因為學校課程安排烏來泰雅聚落的戶外教學,在老師帶領下參觀了泰雅博物館、織布工作坊,藉此重新認識烏來在地文化,也理解到原住民經濟生活與文化保存上的困境。
相對於平常新店市區的生活型態,在烏來的半天多讓我產生一些小小的反思。同時也希望藉著這篇介紹,讓更多新店人認識烏來泰雅聚落,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在閒暇之餘造訪烏來,給予泰雅原住民支持和鼓勵。
https://i.imgur.com/uEQpioM.jpg
烏來除了溫泉與老街以外,在穿越烏來吊橋以後,台車站入口的右方有一條往山上的步道,上頭是烏來泰雅原住民的主要居住地。
一路步行約10分鐘,在環山路與溫泉街一帶,有數間泰雅族傳統文化工作坊,像是尤命咖啡便有泰雅射箭體驗,或是我們這次造訪的織布工作坊——達卡工作坊,都提供遊客DIY和團體參觀。
https://i.imgur.com/yYGoJrq.jpg
(Photo CR: wang1868.pixnet.net)
編織是泰雅族的傳統技藝之一,女性需要具備一定的編織技能,才能取得紋面資格。此外,過往女性的編織技術也作為賢慧、持家的象徵,甚至變成挑選媳婦的條件,所以傳統泰雅女性都致力於精進編織技術,家中年長女性也會將獨門的編織技法與配色代代相傳。
從前泰雅編織使用苧麻作為材料,並利用植物作為天然染料,讓苧麻呈現出各種顏色。紅、白、黑是經典的泰雅織布配色,不過自日治時期開始,烏來泰雅部落透過與漢人、日本人貿易取得動物毛,由於動物毛較柔軟、親膚的特性,毛線編織已成為現在的主要編織材料,且在編織色彩上也更為繽紛活潑。
https://i.imgur.com/HqQfpMH.jpg
達卡工作坊的主持人林美鳳(泰雅族名Daka)擁有約20年的編織經驗。林美鳳女士直到50多歲才開始投入泰雅編織藝術,由於烏來泰雅部落離臺北都會區不遠,這裡的漢化程度深,許多泰雅族人對於傳統文化的投入不多,甚至有的族人在青年時期就離開部落了,而林女士有感於傳統文化的式微,因而展開推廣工作。
在大約一小時的編織體驗課中,我們學到泰雅織布機器的操作方法,以及認識到兩種主要的編織方式:平織與斜織。林美鳳女士提及,織布最困難的是排列毛線、設計配色的過程,假如前置作業都做好了,快則三到五小時可以完成頭帶、杯墊這類的小作品,而大型的服裝、外套可能要花上幾天甚至一週。
https://i.imgur.com/ZouP47C.jpg
https://i.imgur.com/WnO3PbR.jpg
實際體驗過織布機器過後,發現雖然乍看只是重複踩踏板、移動梭子的過程,但卻有許多細節必須兼顧,像是踩踏板的力度,以及毛線間的密集程度,都會影響到作品完整度,因而需長時間的練習和經驗累積才能創造一件美麗的織布作品。
烏來位處新店都會區邊界,長久下來受到漢文化影響,原住民人口向外流失甚多,而文化保存成為現在的重要發展課題之一。除了博物館、文化體驗工作坊以外,還有什麼方式能兼顧在地文化的保存,同時促成良好經濟發展呢?
烏來泰雅原住民面臨著資本主義與傳統的農作、打獵經濟生活的衝擊,如果利用觀光設施、企業資金協助在地發展,打造一個純粹觀光導向的烏來,原住民的傳統領地與主權可能會面臨更多外在挑戰,更加深原住民族身份與文化弱勢的多重交織性。基於上述理由,現在泰雅部落仍採取有限的商業化模式,透過吸引個別觀光客或者小型團體參觀,來取得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的平衡。
截至目前,烏來泰雅部落有來自政大社會實踐辦公室學者們的幫助,數年間持續進行著文化保存與推廣計畫。但是傳統文化的保存,不應限於族人或是專家學者而已,唯有匯集鄰近的行政與經濟資源,並加入更多人共同參與,方能更加完善。烏來值得大家花上一天造訪,除了泡溫泉與品嚐美食,還有前往部落實地體驗原住民文化的另類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