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搖頭丸教父」之稱的美國知名化學家亞歷山大‧舒爾金(Alexander Shulgin),2日因肝癌在美國北加州寓所病逝,享年88歲。妻子安在臉書寫道,舒爾金在家人和看護與佛教音樂環繞下安詳辭世。
舒爾金在1970年代末期,將俗稱「搖頭丸」的化學合成物MDMA,用於治療精神病患而聲名大噪。他甚至不惜以身試藥,就連妻子、友人都成了實驗對象。但他沒料到MDMA會被人濫用,淪為毒品。
舒爾金獲得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退學加入美國海軍,戰後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生化博士學位。畢業後到陶氏化學任職,發明可生物分解的除蟲劑。
1960年代,舒爾金開始研究影響心理與精神的化合物,一生研製200多種讓精神興奮的化合物,包括抗憂鬱藥、催情劑、興奮劑等。其中名為MDMA的苯丙胺類興奮劑,俗稱「搖頭丸」。
其實MDMA早在1912年就由默克藥廠合成並取得專利,但默克未進行周延完整的人體實驗。直到1977年,舒爾金研發出MDMA新的合成方式,並進行人體實驗。後來他和心理學家澤夫合作,澤夫不僅親身試藥,也建議同業用微量MDMA搭配訪談治療精神病患。
不過MDMA後來被濫用於酒吧、舞廳,成為俗名「搖頭丸」的迷幻藥,更被列為毒品。舒爾金1995年慨嘆,若搖頭丸不是淪為派對毒品,很可能成為治療精神病的良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605000834-260108
中國時報 2014年06月05日 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