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經濟學人:亞洲的蛻變 跨國企業征服全球
新聞來源: http://goo.gl/wF6J5M
亞洲企業正在蛻變,跨國的大型公司逐漸興起,將改變全球民眾的生活方式。
《經濟學人》報導,亞洲的資本主義趨於成
熟,猶如擁有發達肌肉的四肢,佔全球GDP的
比例,自1984年的20%增加至28%。亞洲亦可稱
作世界工廠,不同地區的競爭對手因供應鏈
的關係而相互連結。
但是,亞洲卻缺乏一顆聰明的腦袋與悟性。
全球76%的鋼鐵冶鍊來自亞洲, 而全球44%汙
染也源於此處,可是,該地區卻僅擁有全球不
到1/10的高價值品牌和創投活動。亞洲的跨
國企業表現遠低於應有水平,擁有海外直接
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ment) 的比例為
17%。富裕的日本、韓國擁有像是豐
田汽車(Toyota)(7203-JP)與三星
(Samsung)(005930-KR)的國際大廠,但
少有其他公司可以榮登上世界舞台。
亞洲的資本主義發展過程相當愜意,2002年至
2010年的興盛時期,亞洲國家只需憑藉較低
的勞動力與借貸資本,即可輕鬆快速成長,
並賺進大筆獲利。2/3亞洲大型公司是由國家
所掌握,或屬於家族企業,公司現任領導人多
與政府的關係密切,容易取得便宜的土地和
貸款。
在亞洲,一半的億萬富豪都是從房地產等特定
的產業崛起,公司傾向任用親信,相較於西
方國家,公司聘用親信的比例只有15%。此外
,除了日本、台灣、南韓之外,亞洲其他地
區完全忽略創新的重要性。舉例來說,印度
與中國的汽車龍頭 Mahindra & Mahindra 和
長城汽車(Great Wall)(2333-HK),2間公司在
研發部門的經費加總起來,才相當於福斯汽
車(Volkswagen)(VOW-GE)在研發部門支出的3%。
亞洲的諸多缺點,使西方公司能夠鬆一口氣。
以iPhone來作解釋,雖然iPhone的製作來自
中國勞工之手,但是,主要的獲利卻盡落
入iPhone背後的智囊團隊,也就是蘋果
(Apple)(APPL-US)與高端原件製造商。然而,
亞洲過去20年來的資本主義制度正產生變化
,亞洲的公司如今變得更為精明、敏銳,擁
有國際視野。
導致亞洲公司開始改變最直接的動機,是因
為企業表現不如預期、成長放緩。另外,3大
趨勢也助長此波變動。第一,勞動力成本增加
,尤其是在中國的勞工,而東亞的勞動力則
面臨老年化的問題。第二,亞洲的中產階級
的要求門檻提高。中產階級不再滿足於A貨的
LV包包,他們想要乾淨的空氣、健康安全的食
品、更多的休閒娛樂,和瘋狂地上網。第三
,西方跨國企業帶來的競爭壓力。西方公司
在亞洲共投資2兆美元,同樣享有便宜勞動力
的優勢,生產線、研發部的工作也更為精密。
當自家的市場受到侵略,亞洲公司重新調整、
適應,更加壯大。以日本服飾製造商為例,
為因應上漲的工資,生產重心從中國轉移至東
南亞和非洲。同時,中國公司也來勢洶洶,
如家電製造商海爾集團(Haier)(1169-HK),計
畫使工廠自動化,並跨入智慧型產品。中國
瞄準高價位市場之際,南韓也為維持領先地位
而加倍努力,2013年三星在研發部門的經費
增資24%。若亞洲國家攜手合作,印度、印尼
將會吸引大型企業設廠,增加大量的就業機
會。
為對抗國外同行的挑戰,亞洲公司紛紛依循
三星、豐田汽車的模式走向國際化。聯想
(Lenovo)(00092-HK)內部運用西方的管
理模式,並任用許多國外員工。華為
(Huawei)(002502-CN)在電信設備成功擊敗愛
立信(Ericsson)。印度的Sun Pharma是現今
全球最大的學名藥(generic drug)公司。騰訊
(Tencent)(2988-HK),像是中國版的臉書,
與足球巨星Lionel Messi簽下契約,拍攝放送
海外的廣告。亞洲的企業開始擁有聚焦的重
心,成為全球性跨國公司。
亞洲企業在研發部門所提供的經費較5年前增
加50%,但是,重要的是必須有突破性創新。
企業集團必須著眼於一些能夠拓展為全球規模
的領域,政府方面,則可以透過鬆綁國營企
業,並確保大型企業領導者不會抑制新的企
創公司的成長。
西方國家應該小心警惕,部分技術門檻高的產
業商機仍然非常大,像是飛機製造業,但是
,其他品牌、科技產業可能會受新興亞洲的競
爭衝擊。西方低新工作的威脅可能會逐漸淡
去,海爾公司支付員工的薪資,從2000年美
國勞工的5%增加至25%。反倒是專利人員、科
學家和設計師,很可能因為東方勢力崛起而
陷入劇烈競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