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中美伐謀 中日伐交 中越伐兵
新聞來源: http://www.chinesepress.com/a/__xin_/20140609/2585.html
香港媒體9日訊,談到軍事外 交鬥爭的策略選擇時,中國古代兵書《孫子》對此有過精
當表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將曠日持久容易
造成國力損耗的內傷 性「攻城」舉措放到最後,將容易造成大量戰鬥人員死傷的外傷性
「伐兵」舉措放到倒數第二,在此之上,「伐謀」又優於「伐交」。 「伐謀」、「伐交
」、「伐兵」、「攻城」的先後擺布,折射出中國古人的鬥爭智慧和和平主義思想。當
我們用這樣的尺度來度量今天中美、中日、中越關係時,會 很有意思的發現其中的貼合
之處。
中美之間「伐謀」味濃。美國提出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是「伐謀」,中國提出的
「新型大國關係」主張也是「伐謀」,「亞太再平衡」戰略和「新型大國關係」主張從
根本上說,就是兩國在整體謀略上的較量。
美國借「亞太再平衡」戰略將資源收縮性調整到中國周邊的亞太地區,在軍事上增
強存在、經濟上提出TPP主張、外交上借助於日菲等國為戰略支點構 築針對中國的戰略
圍困。在從軍事、經濟到外交的每一方面,美國都不直接和中國對抗,但是每一個動作
後面的戰略思想又無不針對中國。中國的「新型大國關係」 提出了不衝突、不對抗,合
作共贏等主張,但是誰都知道,「新型大國關係」實際上蘊含著中國人高明的韜光養晦
思想,其意圖被很多人解讀為是要消弭美國人對中 國崛起的敵意,試圖悄悄的、和平的
完成中國在亞太的戰略布局,將美國人擠出西太平洋區域。中國在最近提出的主場外交
思想、亞洲事務應該由亞洲國家主導等主 張,實際上都是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戰略
延伸,具有非常明顯的戰略指向。
中美最近在各個領域的激烈爭吵,就是這種戰略較量的具體體現,是雙方在「伐謀
」思想落地過程中的碰撞。中美關係的危險性在於,如果任由這種戰術 層面的爭吵對抗
蔓延升級,導致雙方高層在戰略層面的「伐謀」定力出現搖晃或者發生誤判,雙邊關係
就可能從「伐謀」滑向「伐交」,再從「伐交」滑向「伐 兵」。如果這樣,對中美和整
個亞太,乃至世界而言,都會是很大的災難。中美雙方必須要在「伐謀」的同時培養戰
略互信,管控戰略分歧,控制戰術層面的爭吵對 抗,強化雙方在經貿等領域的共同利益
,分擔在區域及世界範圍內需要共同承擔的人道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中美關係「
鬥而不破」,「伐謀」不會滑向「伐 交」或「伐兵」。
中日之間更多的是「伐交」。所謂「伐交」是指雙方在外交戰線上的較量。中日雙
方在日本單方面發起所謂「購島」行動以來,雙方的在外交層面的攻伐就已經開始,自
安倍晉三內閣成立以來,「伐交」進入高潮。幾年來,日本積極配合美國的「亞太再平
衡」戰略,同時也為了搭上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順風車實現成為「正常國家」的
夢想,賣力遏制中國崛起,緻力於對中國構築外交包圍。
中日雙方在外交領域激烈爭奪,使得環繞中國周邊的亞太和南亞國家成為爭奪焦點
。在過去幾年,安倍晉三利用雙邊或多邊場合在東南、南亞各國不止一 次的宣揚中國威
脅,號召東盟和南亞各國與日美一道同中國保持距離,並和菲律賓、越南等親密互動,
試圖在中國周邊打造反華聯盟,在外交上孤立中國。對此,中 國也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回
應,不久前在新加坡召開的香格裏拉安全會議就是中日「伐交」爭奪的集中投射。
最近兩年,中日「伐交」又進一步在全球範圍延伸。 2014年1月安倍晉三訪問一向
並不被日本重視的非洲。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倍訪問非洲之前和之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
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先後對非洲進行了 係列訪問。對此,中國駐非盟代表,同時也
是中國駐埃塞俄比亞大使的解曉光表示,安倍訪非的本質目的是試圖阻止中國在非洲的
外交影響力。
今年3月24日至4月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了歐洲四國,習近平主席剛剛離開
不久,安倍晉三就立馬對歐洲六國進行了外事訪問。距離中日兩國有萬裏之遙的非洲和
歐洲,已經成為中日「伐交」的海外主戰場。
中日雙方的「伐交」舉措還體現在兩國的直接交往領域。雙方政界高層已經多年沒
有進行互訪,在多邊外交場合也避免互相溝通。日本在外交上玩陰陽兩 手,一面聲稱要
和中國改善關係,一邊在釣魚島、侵略曆史等問題上刺激中國。對此,中國也開始以兩
手應對,一面繼續在政治上和日本保持距離,對安倍政府施加 壓力,一面又派出民間或
卸任官員到日本民間示意,不久前胡德平訪問日本,以及此次唐家璿的日本之行,就體
現了中國對日「伐交」的戰略思想。
如果說中美兩國是「伐謀」層面的角力、中日兩國是「伐交」層面的爭奪,那麼中
越兩國則是「伐兵」層面的交鋒。
中越之所以在「伐兵」層面直接交鋒,主要是由中越關係的特殊性質和實力對比所
決定。中越關係和中美不同,中 美兩個都是世界性大國,都是核武器國家,經濟上的互
相依存度又很高,至少在目前為止,雙方還都承擔不起「伐兵」的代價。中越關係和中
日關係也不一樣,中日 之間軍力差距不大,互相「伐兵」都沒有必勝的把握,更重要的
是日本背後有《日美安保條約》的庇佑,中日如果發生軍事衝突,美國也會積極介入,
這就決定了中日雙方雖然在從領土爭端到曆史問題到東亞主導地位爭奪上都有激烈爭奪
,但是雙方關係卻很難從「伐交」跌落到「伐兵」的地步。
相對於中美、中日關係,中越關係要簡單得多,實力差距更是極為懸殊。而且中越
之間的領海爭端是兩國之間的爭端,和美國、日本等國無關。中越兩國 如果「伐兵」,
中國既不用擔心美國的軍力介入,更有充分的信心能以可以承受的外交壓力或經濟、軍
力等代價來戰勝對手,同時還能有效轉移國內矛盾,增強執政 者的國內政治地位。也正
因為此,中越之間的矛盾衝突有很大可能會升級為局部軍事衝突,中越雙方艦船在爭議
海域的碰撞,說不定哪一天就會突然擦槍走火,打上 一場小規模海戰。有不少人也許認
為,中越「伐兵」,中國會有以強欺弱的嫌疑,但事實可能就是這麼殘酷,烏克蘭事件
告訴我們,國際政治的叢林規則並沒有改變。一個小國恰好處在一個崛起的大國身邊,
如果不想挨打,那就不要太讓大國鬧心+香港媒體9日訊,談到軍事外 交鬥爭的策略選擇時,中國古代兵書《孫子》對此有過精
當表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將曠日持久容易
造成國力損耗的內傷 性「攻城」舉措放到最後,將容易造成大量戰鬥人員死傷的外傷性
「伐兵」舉措放到倒數第二,在此之上,「伐謀」又優於「伐交」。 「伐謀」、「伐交
」、「伐兵」、「攻城」的先後擺布,折射出中國古人的鬥爭智慧和和平主義思想。當
我們用這樣的尺度來度量今天中美、中日、中越關係時,會 很有意思的發現其中的貼合
之處。
中美之間「伐謀」味濃。美國提出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是「伐謀」,中國提出的
「新型大國關係」主張也是「伐謀」,「亞太再平衡」戰略和「新型大國關係」主張從
根本上說,就是兩國在整體謀略上的較量。
美國借「亞太再平衡」戰略將資源收縮性調整到中國周邊的亞太地區,在軍事上增
強存在、經濟上提出TPP主張、外交上借助於日菲等國為戰略支點構 築針對中國的戰略
圍困。在從軍事、經濟到外交的每一方面,美國都不直接和中國對抗,但是每一個動作
後面的戰略思想又無不針對中國。中國的「新型大國關係」 提出了不衝突、不對抗,合
作共贏等主張,但是誰都知道,「新型大國關係」實際上蘊含著中國人高明的韜光養晦
思想,其意圖被很多人解讀為是要消弭美國人對中 國崛起的敵意,試圖悄悄的、和平的
完成中國在亞太的戰略布局,將美國人擠出西太平洋區域。中國在最近提出的主場外交
思想、亞洲事務應該由亞洲國家主導等主 張,實際上都是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戰略
延伸,具有非常明顯的戰略指向。
中美最近在各個領域的激烈爭吵,就是這種戰略較量的具體體現,是雙方在「伐謀
」思想落地過程中的碰撞。中美關係的危險性在於,如果任由這種戰術 層面的爭吵對抗
蔓延升級,導致雙方高層在戰略層面的「伐謀」定力出現搖晃或者發生誤判,雙邊關係
就可能從「伐謀」滑向「伐交」,再從「伐交」滑向「伐 兵」。如果這樣,對中美和整
個亞太,乃至世界而言,都會是很大的災難。中美雙方必須要在「伐謀」的同時培養戰
略互信,管控戰略分歧,控制戰術層面的爭吵對 抗,強化雙方在經貿等領域的共同利益
,分擔在區域及世界範圍內需要共同承擔的人道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中美關係「
鬥而不破」,「伐謀」不會滑向「伐 交」或「伐兵」。
中日之間更多的是「伐交」。所謂「伐交」是指雙方在外交戰線上的較量。中日雙
方在日本單方面發起所謂「購島」行動以來,雙方的在外交層面的攻伐就已經開始,自
安倍晉三內閣成立以來,「伐交」進入高潮。幾年來,日本積極配合美國的「亞太再平
衡」戰略,同時也為了搭上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順風車實現成為「正常國家」的
夢想,賣力遏制中國崛起,緻力於對中國構築外交包圍。
中日雙方在外交領域激烈爭奪,使得環繞中國周邊的亞太和南亞國家成為爭奪焦點
。在過去幾年,安倍晉三利用雙邊或多邊場合在東南、南亞各國不止一 次的宣揚中國威
脅,號召東盟和南亞各國與日美一道同中國保持距離,並和菲律賓、越南等親密互動,
試圖在中國周邊打造反華聯盟,在外交上孤立中國。對此,中 國也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回
應,不久前在新加坡召開的香格裏拉安全會議就是中日「伐交」爭奪的集中投射。
最近兩年,中日「伐交」又進一步在全球範圍延伸。 2014年1月安倍晉三訪問一向
並不被日本重視的非洲。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倍訪問非洲之前和之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
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先後對非洲進行了 係列訪問。對此,中國駐非盟代表,同時也
是中國駐埃塞俄比亞大使的解曉光表示,安倍訪非的本質目的是試圖阻止中國在非洲的
外交影響力。
今年3月24日至4月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了歐洲四國,習近平主席剛剛離開
不久,安倍晉三就立馬對歐洲六國進行了外事訪問。距離中日兩國有萬裏之遙的非洲和
歐洲,已經成為中日「伐交」的海外主戰場。
中日雙方的「伐交」舉措還體現在兩國的直接交往領域。雙方政界高層已經多年沒
有進行互訪,在多邊外交場合也避免互相溝通。日本在外交上玩陰陽兩 手,一面聲稱要
和中國改善關係,一邊在釣魚島、侵略曆史等問題上刺激中國。對此,中國也開始以兩
手應對,一面繼續在政治上和日本保持距離,對安倍政府施加 壓力,一面又派出民間或
卸任官員到日本民間示意,不久前胡德平訪問日本,以及此次唐家璿的日本之行,就體
現了中國對日「伐交」的戰略思想。
如果說中美兩國是「伐謀」層面的角力、中日兩國是「伐交」層面的爭奪,那麼中
越兩國則是「伐兵」層面的交鋒。
中越之所以在「伐兵」層面直接交鋒,主要是由中越關係的特殊性質和實力對比所
決定。中越關係和中美不同,中 美兩個都是世界性大國,都是核武器國家,經濟上的互
相依存度又很高,至少在目前為止,雙方還都承擔不起「伐兵」的代價。中越關係和中
日關係也不一樣,中日 之間軍力差距不大,互相「伐兵」都沒有必勝的把握,更重要的
是日本背後有《日美安保條約》的庇佑,中日如果發生軍事衝突,美國也會積極介入,
這就決定了中日雙方雖然在從領土爭端到曆史問題到東亞主導地位爭奪上都有激烈爭奪
,但是雙方關係卻很難從「伐交」跌落到「伐兵」的地步。
相對於中美、中日關係,中越關係要簡單得多,實力差距更是極為懸殊。而且中越
之間的領海爭端是兩國之間的爭端,和美國、日本等國無關。中越兩國 如果「伐兵」,
中國既不用擔心美國的軍力介入,更有充分的信心能以可以承受的外交壓力或經濟、軍
力等代價來戰勝對手,同時還能有效轉移國內矛盾,增強執政 者的國內政治地位。也正
因為此,中越之間的矛盾衝突有很大可能會升級為局部軍事衝突,中越雙方艦船在爭議
海域的碰撞,說不定哪一天就會突然擦槍走火,打上 一場小規模海戰。有不少人也許認
為,中越「伐兵」,中國會有以強欺弱的嫌疑,但事實可能就是這麼殘酷,烏克蘭事件
告訴我們,國際政治的叢林規則並沒有改變。一個小國恰好處在一個崛起的大國身邊,
如果不想挨打,那就不要太讓大國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