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n.nytimes.com/world/20140620/c20baath/zh-hant/
伊拉克埃爾比勒——伊拉克總理努里·卡邁勒·馬利基(Nuri Kamal al-Maliki)數年前在巴格達會見美國大使時詳述了他心中的最新威脅——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n)生前領導的復興社會黨(Baath Party)的原軍官在策劃政變。
美國大使扎爾梅·哈利勒扎德(Zalmay Khalilzad)回答,「不要在復興社會黨的什麼政變上浪費時間。」他沒有理會馬利基的陰謀論,認為他在憑空想像。
如今,隨着遜尼派叛亂分子橫掃伊拉克北部及中部地區,該國正面臨多年來最嚴重的危機,而馬利基有關復興社會黨陰謀的說法至少部分獲得了證實。伊拉克與敘利亞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Syria,縮寫ISIS)曾是基地組織的一個分支,雖然該極端團體的武裝分子在最近的叛亂活動中發揮了最突出的作用,但他們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與薩達姆·侯賽因的生前支持者構成的一個根深蒂固的組織聯手。
復興社會黨成員的參與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區區幾千名ISIS武裝分子就能如此迅速地佔領這麼多土地,尤其是其中許多武裝分子剛離開了敘利亞戰場。這有助於解釋在本輪衝突中聯手對抗巴格達的力量的複雜性——不僅有受外國勢力影響的ISIS,還有很多本土團體。由於復興社會黨與目前處於叛亂分子控制之下的許多地區有着深層的社會文化聯繫,這也是一個警告:政府可能很難收復失地,恢復秩序。
很多擁護前政權的人都隸屬於一個名為納克什班迪教團軍( Men of the Army of the Naqshbandia Order,阿拉伯語簡稱為JRTN)的組織,其中包括以前的情報官員及共和國衛隊成員——在阿拉伯世界,這些人常被稱為「深暗勢力」(deep state)。該組織於2007年宣布成立,也就是侯賽因被處死後不久,其公認的領袖伊扎特·易卜拉欣·杜里(Izzat Ibrahim al-Douri)是侯賽因最信任的副手之一,還屬於逃脫了美國追捕的舊政權高層人物之列。
談到ISIS時,在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研究JRTN的分析人士邁克爾·奈茨(Michael Knights)表示,「沒有其他遜尼派組織的協調合作,他們遠不會有現在的戰績。」
他表示,在武裝分子控制的一些地區,比如摩蘇爾、基爾庫克和提克里特附近,「絕對有納克什班迪教團軍掌控的地方。」
復興社會黨在當前叛亂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僅證實了馬利基的懷疑,還證實了美國情報官員長期以來擔心的問題。隨着美軍逐步撤出在伊拉克的活動,情報部門多次預言,復興社會黨已經做好了準備,要利用遜尼派的憤怒,對政府發動猛烈攻擊。
前政權的遺留人物組成的JRTN結合了部分的伊斯蘭教思想,以及復興社會黨理念中典型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概念。分析人士表示,他們在一個方面與伊斯蘭主義極端分子達成了一致:雙方都決心在伊拉克恢復遜尼派統治,清除他們認為的伊朗對伊拉克的惡劣影響。與伊拉克一樣,伊朗也是個什葉派人口占多數的國家。前政權人物與極端分子均獲得了受到馬利基的宗派政策排斥的遜尼派平民的同情。
「我們的問題在於馬利基。我們要把他以及他的所有支持者一起趕下台,」伊拉克北部的JRTN領導人阿布·阿比德·拉赫曼(Abu Abid al-Rahman)在採訪中說。
他還說:「我們要控制通往巴格達的所有土地,推翻馬利基政府,終結伊朗對伊拉克的影響。伊拉克今天的處境是馬利基在伊拉克實施宗派政策的結果。」
ISIS中包含許多外國武裝人員,JRTN卻是一個本土組織。目前在阿布扎比的研究遜尼派叛亂團體的專家哈桑·哈桑(Hassan Hassan)近期寫道,JRTN有數千名武裝人員,「是可與ISIS匹敵的強大團體,在民眾中也有着深厚的社會根基。」
它們在抵抗同一個敵人,即什葉派控制的馬利基政府,目前算得上是盟友。雖說如此,假如在某些地區獲得了權力,雙方不太可能和平共處。對於更加世俗化且民族主義色彩更為強烈的復興社會黨而言,並沒有興趣依照ISIS推崇的嚴苛的伊斯蘭教法生活。ISIS已經開始在摩蘇爾實施伊斯蘭教法。
「我們目前在與ISIS並肩作戰,但是我們還在保護伊拉克不受他們宗教理念的侵蝕,」伊拉克北部的JRTN武裝人員阿布·圖拉伊哈·奧貝迪(Abu Tulayha al-Obaidi)說。他表示,他們的大部分武器來自敘利亞、土耳其和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地區的走私販。「我們不會殺害無辜的人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我們就像ISIS的新大腦。」
已經有報告稱,雙方在摩蘇爾城內發生了小規模衝突,但JRTN對這種說法表示否認。奈茨說:「他們目前彼此需要,但他們最終還是會打起來。」
Duraid Adnan自巴格達、《紐約時報》的僱員自伊拉克基爾庫克和迪亞拉省對本文有報道貢獻。
翻譯:許欣、陳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