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有錢能使「鬼佬」推磨?中資入歐的盤算

作者: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6-05-30 06:02:06
有錢能使「鬼佬」推磨?中資入歐的盤算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1718192
隨著「歐洲戰略投資基金」(European Fund Strategic Investment, EFSI)的陸續啟動
,以及歐洲議會議員報告對中資挹注的警示,中國因素勢必在今年以後成為影響歐洲政經
的一大變數。眾所皆知,歐洲自2008年金融風暴之後,面臨了眾多挑戰,遠的如愛爾蘭等
國債台高築、希臘瀕臨破產,近的如通貨緊縮罩頂、英國試圖脫歐,此外尚有施以人道救
援,而接納的龐大難民,與因應反恐措施而支出的龐大費用。再加上總需求不足、人口老
化、基礎建設老舊、青年普遍失業率居高等挑戰,讓整個歐洲陷入了相當長期的衰退。
種種危機潛伏,景氣遲遲不見反轉。為了改變現狀,歐洲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
)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在2014年提出「歐洲戰略投資基金」(或稱「容克
計畫」)。該策略計畫以230億歐元成立此基金,其中50億歐元來自歐洲投資銀行(
European Investment Bank, EIB),180來自私人資本,由歐盟擔保。換言之,容克希望
絕大部分的資金能來自民間,此計畫不會增加公共部門債務,也不要求歐盟會員國進行投
資或改變預算。若一切順利,基金可望在三年產生乘數效應的規模,達到3150億歐元。投
資項目包含了能源、交通運輸、資訊產業等,以約等同歐洲24% GDP的鉅資來刺激經濟增
長。
不過現在看來,容克的估計過於樂觀。為求達標,歐洲執委會則必須向其他國家或國際行
為者募資,於是2015年中國總理李克強造訪布魯塞爾之際,提出了願意投資50到100億歐
元,因為此計畫可以「對接一帶一路」。歐盟內部經過數月的評估,認為中資若符合歐盟
法律規範,遵守遊戲規則,則沒有理由拒絕中資。事實上,作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的中
國,長期以來早就對歐洲各地進行投資,雖然仍不及對美國的投資,但千禧年以來亦累積
將近千億美元。
有論者拿中國對非洲的投資做文章,認為中資進入歐洲將會帶來諸如環境破壞、腐敗等負
面影響。這種說法有些類比不倫,歐盟法治的健全程度遠超過非洲,且歐洲國家的民主制
更能提供有效的問責,來解決非洲獨裁或半專制國家面臨的治理困境。
但中資的介入,很可能會產生所謂的寒蟬效應,這裡指的是,歐洲諸國本應從西方價值來
面對中國,卻因仰賴中資而對其行徑默然。當年東西冷戰,蘇聯隔起來的是刀山劍雨的鐵
幕,如今中國的力量也已進入歐洲,用的是真金白銀的華幕,不強制隔離彼此,卻讓人難
以抗拒誘惑。具體反映在16+1的中歐合作論壇,即11個歐盟會員國、五個非歐盟的歐洲國
家,多位前共產國家,再加上中國的組合,未來或將使中國的勢力滲透至歐洲內部。
除了尋求國際政治的影響力外,中國對歐洲的投資還著眼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市場,正如
透過一帶一路推銷過剩產能,透過基金投資或可以穿透貿易壁壘,直接在歐洲設立分支兜
售。但此目的會遭遇更多困難,像是歐洲最近才因中國的鋼鐵傾銷屢起抗爭,甚至啟動反
傾銷的調查。
再來是獲取智慧財產權等知識技術,透過合併或收購歐洲公司,可以省去龐大的研發經費
,像是被收購的MG Rover Group,其技術便被買家上海汽車用以製造「國產車」。第三是
獲得國際品牌的聲譽,提升中國企業的戰略地位,如吉利入主瑞典富豪汽車(Volvo Cars
),讓吉利迅速成為世界級車廠。
近來,更為了要促進新常態下的經濟轉型,北京把目標定在「中國製造2025」。問題是,
依照2015年中國科學院學者的估算,中國的綜合工業現代化指數在世界大約只是中段班程
度,屬於工業初等發達國家;他們認為大概在2030年左右,中國會完成第一次工業現代化
,即達到發達工業化國家在1970年的水準;在2050年左右達到2010年世界先進國家的水準
。這種非常政治不正確的研究即使符合事實,也未必能為中國官民接受,問題不在於中國
的工業有多落後,而是在於進步的時限超過北京的預定。
技術進步靠的是經年累月的學習與創造,縱使是「舉國體制」亦無法一蹴可及。若要達到
中國國務院針對2025定下的標準(像是創新能力、專利數等,以專利進出口為例,2011年
,中國有170億逆差,而美國則享820億美元的順差),顯然必須透過各種管道,那麼,舉
國併購或許可行。
於是從過去中國南車時代新材公司收購可以供給動車減振及降噪特殊材質的德商Kraiburg
、中航工業機電系統公司收購具有變速器技術的德商KOKI等,到現在「美的集團」打算加
大收購具有先進機器人技術的德商Kuka AG、中國化工集團提出收購擁有轉基因技術的瑞
士Syngenta公司等,林林總總不勝枚舉,都是為了突破中國製造的困境。
目前,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中國海外併購的金額已達一千一百多億美金,接近2015整年
度的一千二百多億。可以想見,未來在歐盟正式批准中資挹注後,會有更多的併購情事發
生。特別是由於中國急於提升製造業工業的大國地位,為數不少的歐洲中小型業者雖具有
技術優勢,但恐難敵這一波的景氣寒冬,其戰略資產很有可能為中資所併吞。屆時,原本
立意良善的容克計畫,將變成大開方便之門的雀佔鳩巢。
甚至可說,當中資開始掌握某些歐洲產業的命脈,世界政治將起巨變。如十多年前,美歐
便因六四事件而對中採取的武器禁售迭起齟齬,比起中國的人權民主等問題,歐洲的政經
菁英們更在意中國市場,不惜與華府針鋒相對。所幸那時中國悍然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讓
歐洲政客無言以對,只能維持禁售原議。又如近年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
Gazprom)對歐洲頤指氣使,做為併吞克里米亞的籌碼,是否會為中國所模仿,則是歐盟
所必須嚴正考慮的變數。
總體觀之,中資即使能大舉進入歐洲,能否順利存活乃至於運作,才是真正的挑戰。這關
鍵便在於中資的管理,包括企業文化的整合、整體形象的建立等。根據Pew近十年來的調
查顯示,歐洲大國普遍對於中國的觀感不佳,除英國民眾對中國有好感的略大於反感外,
其餘多是五五波,而德國更以六成高的反感比例,淩駕和中國具有潛在衝突性的美國。隨
著歐中雙邊的貿易額越來越高,逆差越來越高,對中國的反彈也就隨之高漲,民意所向反
映在最近歐洲議會關於是否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MES)的投票上,有超過七成的票數
反對。
縱然此舉不具法律約束效力、也無益於阻擋WTO條款裡的時限(在議定書第15條上有著模
糊的敘述,讓中國在入世15年後,可能將自動獲得MES),更背上保護主義的罵名,歐洲
議會卻仍執意一搏,以表決對歐盟執委會施壓,顯見背後有強大的民意推力。
相較於美國的戒心,歐洲看待中國較為寬容,不過這並不代表著照單全收。當民意憂心於
不對等收購、歐中雙方的傾銷大戰升溫,這些會否成為中資在歐洲併購的阻力,值得後續
觀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