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雙雄對決:脫歐引爆保守黨權力內戰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1781573
2016年6月23日的英國即將迎來歷史性的一刻,在本文刊出的同時,脫歐公投正如火如荼
地進行中,24小時之後的此時,不論是「脫」還是「留」將皆已成定局,但這場喧囂已久
的公投所留下的政策遺緒,因過於深刻自然不會輕易的散去。
英國現任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與前任倫敦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是「留歐
」與「脫歐」兩大陣營的代表人物。2001年一同從牛津郡選區進入英國下議院的兩人淵源
頗深,年齡只有兩歲之差,中學時期一前一後地進入伊頓公學、同儕關係持續到英國最高
學府——牛津大學,此時的強森與卡麥隆經歷了那段最為人矚目、放蕩不羈的「布靈頓俱
樂部」(Bulligdon Club)歲月;畢業後短暫各奔前程,又於2001年踏入政壇「再續前緣
」。
兩人的「同學情誼」常被外界臆測為微妙的競爭關係,儘管強森於2005年大選期間力挺卡
麥隆角逐首相之位,「卡麥隆繼任者」的謠言有如塗了強力膠的標籤,多年來黏貼在強森
身上、充斥於英國政壇。此次歐盟議題上,兩人平行的政治理念不僅折射出英國人對歐洲
兩種毫無交集的政治姿態,脫歐爭議的催化亦將當前保守黨的政治生態赤裸裸地暴露於世
人面前,牛津雙雄的對決從小報的坊間八卦,一夕間轉為現場直播的政治時境秀。
▎ 鮑里斯:駕著脫歐宣傳車的泰迪熊
頂著一頭永遠都壓不平、如一坨被丟棄在牆角邊金色拖把的亂髮,在英國被暱稱為「Bojo
」的強森不同於保守黨政治人物典型「莊重沉穩」的形象,桀傲不馴的他總有許多「非典
型」的舉措——位居高職,卻每天背著後背包、踩踏著單車上班;倫敦奧運期間為了慶祝
英國獲得金牌而在維多利亞公園大玩「從天而降」,從高處順著纜繩滑下,結果卡在半空
中——他就像一隻無時無刻都需要舞台與鎂光燈、毛茸茸的泰迪熊,或是,如強森過去在
報社的主管(Conrad Black)給他的評價:
一隻穿著泰迪熊裝的狡詐狐狸。
不如其外在形象般的無厘頭,喜好勝負的強森在孩童時期就發下「立志要作世界之王」的
豪語;韌性頑強、精明如狐狸,憑藉魅力十足的獨特形象,強森在英國政壇迅速竄出,先
是入府成為保守黨的影子內閣,接著入主倫敦市政廳,一路順遂地走到今天,成為操作英
國與歐盟關係轉捩點的核心人物。
但走進權力中心的強森,為何會成為「脫歐列車長」,在公投中甚至不惜與自家的黨團政
府對立呢?其實強森的疑歐立場,早就有跡可循。
在從政前,強森曾任《泰晤士報》跟《每日電訊報》的政治線記者與編輯,長年派駐布魯
塞爾、擔任駐歐盟總部的政治特派員。身為傳輸歐盟訊息至英國的第一線媒體人,強森透
過浮誇的文字跟一篇篇的報導,逐步搭建起疑歐輿論的戰場。強森離職後接任其位的同事
弗萊契(Martin Fletcher)對此下了註解:
我一點都不意外英國準備要舉辦脫歐公投。過去25年來,我們的媒體在歐盟事務的報導上
,不斷灌輸與餵食大眾一堆扭曲、虛假與充滿惡意的訊息,而造就這一切的——就是強森
。
熟悉媒體生態,善於操縱眾人目光的強森,近幾個月借助一台上頭顯目寫著「讓我們拿回
控制權」的大紅卡車,如佈道般持續傳播他的脫歐理念。
▎ 越獄吧,脫歐者
反超國家主義是英國歐洲政策的基調,所有擴大歐盟機構權力的發展都讓英國忐忑不安;
然而隨著歐洲統合的深化與廣化,權力逐漸集中布魯塞爾已成事實,歐盟的「民主赤字」
與不透明的行政體系,在英國疑歐派眼中已嚴重威脅英國主權。
強森曾在受訪時譬喻:「脫歐,就像越獄。」獄卒不小心打開了獄門,縫隙微光就會讓大
家爭論外頭的世界有多可怕;但事實上,外面的世界卻是美景無限。越獄的寓意,展現在
強森對留歐陣營的攻擊,指責主張留的人看衰英國、放大脫歐風險以恐嚇人民,讓人對改
變卻步,但英國人民的未來,應該是在歐盟的枷鎖之外。
脫離歐盟枷鎖、奪回控制權的首要任務,就是停止「朝貢」布魯塞爾。根據歐盟預算條約
的規定,歐盟會員國必須將關稅與農業稅捐全數,以及百分之一點多的加值稅(VAT)與
國民所得毛額(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繳交給歐盟當作共同預算。根據上述四大
財政來源的計算方式,英國平均每個星期要上繳三億五千萬英鎊(相當於165億台幣)給
歐盟,但英國每年從歐盟拿到的補助款卻少之又少。這種拿錢去援助其他貧窮歐盟會員國
的「朝貢行為」,完全不符合英國國家利益。
八零年代,柴契爾夫人開了第一槍,在1984年楓丹白露歐洲高峰會中取得其他歐盟會員國
的承諾,每年退還英國十億英鎊。但這項退款優惠仍然沒能滿足英國疑歐派的訴求。而32
年後的現在,對強森而言,立刻停止繳錢給歐盟的愚蠢行為,進而將這些錢用來建設英國
鄉里與救助貧戶,才能為主權的流失止血。
此外,六月脫歐辯論邁入最後一個月的水深火熱,在脫歐陣營首度取得民調逆轉勝之際,
強森決定打出困擾英國、甚至是整個歐洲已久的「移民牌」,並推出「脫歐後移民政策的
願景藍圖」。
根據英國政府的統計,2015年英國的移民數量比2014年增加了33萬人,與先卡麥隆承諾壓
低數量至十萬以下相差甚遠,強森據此抨擊卡麥隆政府的移民政策失靈,才讓歐盟公民(
中東歐國家)與國際難民(中東、北非)持續進入英國。
為了防止非法移民/難民影響英國社會文化、造成社會福利負擔、以及增加社會治安問題
,強森公開反對歐盟人員自由流通制度,他認為人員自由流通是英國移民/難民數量增加
的罪魁禍首,因此,脫歐即是英國利益的最佳保障。這項主張在其脫歐盟友——英國獨立
黨(Ukip)——獲得完全的支持,成為凝聚各大黨派疑歐派的核心力量。與此同時,伴隨
兩陣營隔空激烈叫陣而來的,卻是陷入「權力內戰」的保守黨。
▎ 大衛:被昔日戰友「背叛」的首相
對於強森來說,要贏得保守黨內戰,就必須與昔日的同窗、現任的首相——大衛.卡麥隆
——針鋒相對。
縱使在這波公投中,卡麥隆扛起了留歐大旗,但在擔任首相之前的他,並非全然支持留歐
。1992年的「黑色星期三」,當執政的保守黨因無力維持英鎊匯率而被迫緊急離開歐元匯
率機制(ERM)時,卡麥隆正是疑歐派、時任財政大臣拉蒙特(Norman Lamont)的智囊幕
僚。
但或許「換個位子換個腦袋」,坐上大位後,卡麥隆支持英國留在歐盟的意志越來越強。
2016年2月19日他在布魯塞爾演了一齣大戲,三天挑燈夜戰會晤歐盟27會員國領導人,就
英國脫歐展開密集談判;雙方最後達成一項賦予英國「特殊地位」(Special Status)的
協議,讓卡麥隆得以光彩回到英國,以此作為促銷英國留歐的賣點。
在這份談判文件裡,歐盟針對英國提出的疑慮一一給覆答案與妥協。首先是英國最擔憂的
,位在中東歐的歐盟會員國人民常因改善生活或嚮往更好未來的理由遷徙英國,無法負荷
的社會福利總有天會讓英國被吃垮。對此,歐盟承諾接受卡麥隆所提之「緊急煞車」(
Emergency Brake)機制,所有遷徙英國的歐盟移民前四年不得享受社會福利,這項限制
最長可延長至七年(原本卡麥隆要求13年)。
其次,疑歐派擔心會被吃垮的社會福利,還包含發放給「移入英國境內之三百萬歐盟移民
的小孩」的「兒童津貼」。根據卡麥隆與歐盟達成的協議,如果歐盟移民的小孩不住在英
國,就不得領取兒童津貼。倫敦《金融時報》估計這類兒童數量不超過三萬人,每年約可
省下兩千五百萬英鎊。
第三個涉及金錢的妥協方案,則是歐元區的紓困金。卡麥隆強調歐債危機是歐元區的問題
,不應波及非歐元區國家;因此,紓困金的籌募應僅止於歐元區19國與歐洲央行,英國等
非歐元區國家可不參與紓困計畫。歐元區國家則承諾英國政府「任何歐洲貨幣聯盟的改革
措施皆不影響倫敦的金融地位」。
最後一個政治承諾,針對歐洲統合過程中,歐盟常用「更緊密的聯盟」(Ever Closer
Union)來誘導會員國讓渡更多主權,讓歐洲更統一、讓歐盟更超國家主義;這個富含政
治統合(Political Integration)的字眼,即是侵蝕英國主權。因此,與會27國承諾卡
麥隆,將修改既存歐盟條約,明示「更緊密聯盟的概念不適用於英國」。除此之外,二月
協議中,還設計一套「紅牌制度」(Red Card System),只要55 % 歐盟會員國認為歐盟
法規(EU Legislation)有問題,該項法規就應重新討論與修改。
從上述「英歐協議」的內容來看,所有疑歐派顧慮的事,歐盟都給了正面的回應。然而,
一陣舟車勞頓後返回英國本土的卡麥隆,面對的卻是自己黨內同志的「叛逃」:首發第一
槍的,便是「泰迪熊」強森——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卡麥隆返回國的第二天清晨
,在《每日電訊報》公開聲明加入脫歐陣營;據悉,強森一直到要對外公開表態的九分鐘
前,才以簡訊通知首相他的決定。
原本為疑歐派大本營的保守黨,於是在卡麥隆選擇留歐、強森力挺脫歐的狀況下陷入分裂
;霎時間,脫歐公投成為牛津雙雄對決、下一任首相大位之爭的前哨戰。
▎ 卡麥隆政治生涯的終結?
這次脫歐公投普遍被外界視為卡麥隆政治生涯的背水之戰——不只是英國站在去留歐盟的
十字路口上,本周五開票出來後,卡麥隆也將面臨是要「引咎辭職」?還是肩扛收拾殘局
的重責大任?
近幾個月,保守黨內的疑歐人士私下密謀「倒閣政變」的傳言甚囂塵上,保守黨議員朵利
斯(Nadine Dorries)甚至直接在《ITV》訪談節目中公開質疑卡麥隆的領導力,並透露
選後將動員疑歐議員對首相提出不信任案。然而,與財相奧斯本(George Osborne)同被
視為最有望接下大位的強森,其脫歐的立場亦可謂是個人政治仕途的放手一搏,強森本人
卻多次公開否認心存任何角逐黨魁的企圖心。
相關評論在公投掀起保守黨內戰後如春筍般冒出。一般猜測,除非留歐陣營在此役中打出
漂亮成績(贏20個百分點;60比40亦是議員朵利斯對卡麥隆設下的戰帖),不然小贏或是
戰敗都是卡麥隆的末日——親歐的保守黨元老克拉克(Keneth Clarke)形容:若英國脫
歐成功,「卡麥隆恐怕連三十秒都撐不過。」
儘管如此,「意志堅定」的卡麥隆日前打破沉默,針對種種的倒閣傳言予以重擊,表示就
算脫歐,他依舊是後脫歐時代的英國政壇裡,唯一能與歐盟進行後續談判的最佳人選,言
下之意,責任未盡。而脫歐造成倫敦金融動盪,首相請辭則更是雪上加霜,這是連保守黨
疑歐人士都不樂見的政經動亂。
事實上,卡麥隆在上次大選連任後便已語出驚人,宣告未來(2020年大選)或不再續任首
相,因此,卡麥隆的去留早已不是疑問句,但「何時走人」或是「何時讓他走人」,才是
各派系所各懷盤算的。
曾在2009年與《泰晤士報》政論編輯一起出版《卡麥隆傳》(Cameron: The Rise of
the New Conservative)的《獨立報》副主編詹姆斯.海寧(James Hanning),日前針
對社會輿論對卡麥隆接下來去向的揣測,在歐洲權威媒體《Politico》發表了一篇不同於
其他報導的分析:假設留歐驚險勝出,卡麥隆或許會以「大人不計小人過」的寬宏度量,
一一招回投奔脫歐陣營的保守黨人士,為脫歐公投撕裂保守黨的殘局善後;而在其任內成
功為保守黨守住兩場大選跟三場公投的卡麥隆,或許還能以穩住英國政局、成功締造歷史
定位的光榮姿態揮揮衣袖、告別政壇。
此番評論意味著也許卡麥隆還有最終一絲機會掌握控球權。最後,詹姆斯.海寧似有若無
地挖苦、總結道:
如果你覺得把卡麥隆趕下台是當前最重要的事,那最快的方法就是在禮拜四投下『留歐』
那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