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理由背後是美國的稱霸野心
由英國政府授權、耗時將近七年的伊拉克戰爭調查報告6日公佈於眾。
報告雖未對戰爭性質做出評判,但明確無誤地證實了世界公眾十多年前就已得出的結
論:這是一場開戰決定在前、理由編造於後、由美英主導的不義之戰。
一場先斬後奏的不義之戰
報告披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2002年7月,其時聯合國伊拉克武器核查小組工作遠未
結束,美英就已經決定軍事進攻伊拉克了。
當時的英國首相布萊爾在給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的密信中指出,“除掉薩達姆是正確
之舉,因為他是潛在的威脅———他的消失將解放整個地區。”同時,布萊爾告訴布什,
目前動手時機尚不成熟,因為“現階段我不能保證議會、工黨、公眾、甚至一些內閣成員
會支持這一行動。”
但布萊爾有解決辦法。“如果我們找到所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證據,”他在密信中寫
道,“加上薩達姆希望獲得核武器的企圖,加上他與基地組織的聯繫———這點看來有可
能,這樣就會有巨大的說服力。當然,還得加上他那令人厭惡的統治方式。”在這裡,對
伊動武“巨大的說服力”來自四條理由,但是除了薩達姆統治令人厭惡之外,其餘三條還
沒有真憑實據。但這並不妨礙此後美國人拿著一袋疑似洗衣粉的物質來到聯合國,“證明
”找到了伊拉克化學武器,隨後讓導彈在巴格達夜空炸響,最終讓薩達姆身首異處。
在詳細還原整個事件經過之後,主持調查的齊爾考特爵士指出,儘管調查小組未被授
權調查戰爭是否合法,“但是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當時英國軍事行動被認定具有法律基礎
,然而這一認定過程遠非令人滿意。”
這一表態可被視為調查報告的結論性意見,表明英國官方已正式對伊拉克戰爭的合法
性提出質疑,也為今後可能啟動的法律問責打下了基礎。
所有的手段都出於一個目的
調查報告在當下公佈,還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今天,“阿拉伯之春”引發的衝
突仍在吞噬著伊拉克、也門、利比亞、尤其是敘利亞民眾的鮮血。人們普遍認為,今日阿
拉伯之亂與昔日伊拉克之戰有著直接關係,但布萊爾卻自有一番高論。從電視畫面上可以
看到,在回應這份調查報告時,這位前首相目露凶光地堅稱“薩達姆必須被剷除”,否則
“在2011年阿拉伯革命到來時,他會動用武力在敘利亞造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血腥。”
這番論調與今天西方政客對敘利亞現任總統巴沙爾的論調如出一轍。西方政客嘴裡的
巴沙爾更加兇殘:他是吸引恐怖主義的磁石,他屠殺的民眾數量遠超薩達姆,他甚至動用
了薩達姆不敢擁有的化學武器。然而伊拉克戰爭和敘利亞戰爭已經證明,西方為推翻薩達
姆和巴沙爾所提出的理由是捏造。
那麼,西方國家為何執意要推翻這兩個政權呢? 調查報告公佈的材料為人們解開了疑
團。伊戰打響六天之後,布萊爾興奮地致信布什:“眼下到了這樣一個時刻,此刻您可以
對下一代國際政治進行定義———對真正的後冷戰世界秩序進行定義。我們雄心宏大,我
們將制定全球議事日程,就此我們將把世界聯成一體,而非讓其演變成為互相競爭的數個
力量中心。”
真相大白! 伊拉克戰爭是為了實現“美國主導下的單極世界”這個夢想,這個單極世
界計劃用一代人的時間建成。所謂“阿拉伯之春”其實與這一目標密切相關。當阿拉伯“
獨裁者”紛紛倒台之時,西方輿論興奮莫名,什麼“第三次民主浪潮”、“阿拉伯世界的
1989年”、“埃及民眾在解放廣場揮舞歐盟旗幟只是時間問題”紛紛出籠,似乎一夜之間
阿拉伯世界成了當年東歐。而奧巴馬更是揚言,要用當年柏林牆倒塌後美國支持東歐轉型
模式來支持阿拉伯轉型。西方國家為此進行了不懈投入:
2009年,美國駐突尼斯使館向國內報告稱,為了保持突尼斯反政府力量勢頭,使館已
經開始用社交媒體“臉書”與突尼斯青年團體聯繫,並連續多年通過音樂會、電影招待會
等形式來影響他們。2010年末,當熟練使用社交媒體的反政府力量受到政府網絡壓制時,
“臉書”立即出手對突尼斯政府的網絡管制實施反制。
2008年,美國政府邀請當時在埃及尚未出名的青年組織“4月6日”訪美,後來又出錢
讓他們學習“顏色革命”技能,這一組織後來在埃及的街頭示威運動中大展身手。
2011年2月,美國對來自埃及、突尼斯、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的“網絡民主人士”進
行培訓,負責人權事務的助理國務卿馬歇爾?波斯納對此解釋說,“這些人回國將會產生
漣漪效應。”
讓美國始料未及的是,產生“漣漪效應”的不是“民主運動”而是流血衝突,一如當
年巴格達迎接美軍的不是鮮花的海洋,而是連綿的炸彈。當下公佈伊戰調查報告的意義在
於,它為關心國際事務的公眾提供了一個更為寬廣的視野:上連東歐劇變,下接“阿拉伯
之春”,美英發動入侵伊拉克戰爭延伸的是同一內涵:讓美國為首的西方獨霸世界。
(唐見端作者為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智庫理事會理事)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7/10/c_129131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