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華沙峰會:北約升級對俄遏制

作者: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6-07-23 15:48:27
華沙峰會:北約升級對俄遏制
http://hk.crntt.com/doc/1043/2/1/1/104321111.html
  中評社北京7月22日電/7月8至9日,北約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了峰會,其規模之大可
謂空前。值得玩味的是,這次峰會的舉辦地,61年前正是蘇聯主導的華約組織的誕生地。
如今,角色反轉,波蘭等中東歐原華約國家,正以北約成員的身份站在俄羅斯的對立面。
  俄羅斯才是“頭號議題”
  解放軍報報道,華沙峰會的最鮮明特點,就是強化了與俄羅斯的軍事對峙色彩。峰會
明示的三大議題“北約在中東歐的軍力部署、北約與夥伴國的安全合作、北約與歐盟的協
作”,其實都明顯或隱諱地針對俄羅斯。
  首先,著重渲染來自俄羅斯的“混合戰爭”威脅。峰會討論期間,北約高層熱炒的頭
號話題,就是擔憂俄羅斯將在格魯吉亞、摩爾多瓦乃至西巴爾幹等“存在‘凝固衝突’的
薄弱位置”複制烏克蘭東部“模式”,開啟新的“混合威脅”陣線,以削弱西方聯盟在該
地區的影響力。峰會的最後宣言更指責俄羅斯的行動“破壞著歐洲的基本秩序”。北約秘
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指出:“俄羅斯已不是我們的戰略合作夥伴,我們之間已不存在戰略合
作關係。”
  其次,明確昭示北約“集體防衛”的威懾力。斯托爾滕貝格在峰會召開首日即宣稱,
2014年9月北約威爾士峰會推出的“戰備行動計劃”已完成:北約快速反應部隊的規模擴
展為原來的3倍,並可部署到聯盟內的所有地區;全新的“戰備先頭部隊”可在幾天內完
成部署,能在第一時間應對突發危機;在東歐設立的8個指揮控制中心已全部啟用。同時
,北約宣布其在歐洲的導彈防禦系統“已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與此同時,華沙峰會還批准北約從2017年起,向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輪換派駐4個營共
約4500人的多國部隊,它們將分別由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德國率領。北約還計劃在向羅
馬尼亞派駐1個旅的多國部隊的基礎上,為東南歐量身打造北約的軍事存在。斯托爾滕貝
格表示,這些舉措“清晰地表明,對一個盟友的攻擊將引發整個北約作出回應”。
  三是公然鼓勵烏克蘭等“夥伴國”向北約靠攏。烏總統波羅申科率團與會,並與北約
舉行專門會議,稱願“分享與俄軍作戰的經驗”。北約公開譴責俄羅斯對烏東部局勢動蕩
負有責任,並達成一項對烏綜合援助方案,以幫助提高烏國防和安全機構的運作能力。峰
會第二天,維謝格拉德集團也同步舉行會議,4個成員國波蘭、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
領導人一致同意該集團的“4+”計劃,要同羅馬尼亞和烏克蘭建立更密切的聯繫。美國總
統奧巴馬7月8日與波蘭總統杜達會晤時則表示,北約的大門仍對格魯吉亞和烏克蘭敞開。
這在俄羅斯眼中帶有濃重的挑釁意味。
  與揮向俄羅斯的“組合拳”相比,峰會的其他決議更像是點綴和陪襯。儘管北約宣布
將加強打擊“伊斯蘭國”和堅持“支援阿富汗任務”,但斯托爾滕貝格道破了天機:對於
抑制恐怖主義蔓延,“預防必定優於直接軍事介入”;北約應更像一個“培訓聯盟”,訓
練當地國家士兵比派遣大批北約部隊前往“更有效”。這與應對俄羅斯的濃墨重彩、不遺
餘力形成了鮮明反差。而北約著意提升與西亞、北非一些國家的安全合作,也暗含著反制
俄羅斯在東地中海地區影響力的意圖。難怪不少評論人士指出,華沙峰會就是一次以俄為
假想敵的“戰備會議”。
  確保聯盟的“美國導向”
  華沙峰會的召開背景堪稱複雜:俄羅斯謀求東山再起,強勢介入烏克蘭危機和敘利亞
問題,北約與俄羅斯關係持續緊張對立;以“伊斯蘭國”為代表的國際恐怖主義泛濫猖獗
,歐美各國對恐怖襲擊防不勝防;歐洲難民危機的壓力久久不見緩解……一系列傳統和非
傳統安全挑戰交織之際,英國公投“脫歐”對北約又是一次新的觸動。
  然而,北約本質上仍是美國掌控歐洲事務和維護全球霸權的重要工具。北約冷戰後雖
一直在轉型,有兩點卻始終未變,即根深蒂固的“冷戰思維”和不容置喙的“美國主導”
。此次華沙峰會也不例外。
  北約作為“冷戰遺老”,在後冷戰時代一直是個尷尬的存在。因此,美國一直在尋找
證明北約存續合理性的“抓手”,從上世紀90年代的“防區外危機管理”,到“9·11”
後的“反恐”,都使北約成功保持了“既扎根歐洲、又對外進擊”的態勢。烏克蘭危機的
爆發和演進,則讓美國為北約找到了新的“方向感”。
  其實,目前的俄羅斯已與當年的蘇聯大不相同,其既無意圖、也無能力主動攻擊北約
,地緣戰略空間也一再被壓縮至接近“底線”;俄在克里米亞、敘利亞等地的“高調出手
”,實為力求擺脫被動的“以攻代守”。美國趁機挑動北約與俄羅斯“升格”軍事對抗,
意在脅迫歐洲倒向和依賴美國,充當美國的“馬前卒”,為其“火中取栗”。烏克蘭危機
延續至今,美國已在一定程度上被迫“重返”歐洲,但其戰略重心仍將放在亞太,因而深
感戰線過長、兵力不足,因此在峰會前後,一直敦促歐洲盟國分擔更多防務責任,乃至直
接為其“亞太再平衡”戰略出力。
  同時,英國“脫歐”固然使歐盟防務一體化丟掉了一個“發動機”,卻也卸去了以“
法德軸心”為代表的歐洲人向美國謀求“防務獨立”的一個主要“刹車閘”。美國需要未
雨綢繆。峰會前後,“俄羅斯威脅論”頻頻出現在北約各國特別是美英的媒體報道中,奧
妙也正在此。
  “冷戰思維”難解諸多難題
  儘管本次峰會聲勢很大,但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其最終收獲實在有限。這不僅是因為
峰會的“重頭戲”僅是對今年兩次北約防長會議所達成共識的“追認”,更在於北約在一
些核心問題上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緩不濟急。紛至沓來的難民潮,接踵而至的暴恐襲擊,這些令北
約各國疲於應付而又迫在眉睫的窘況,很大程度上都是美歐貿然採取的軍事干預行動所招
致的禍殃,且自有其深刻而複雜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根源,絕非旦夕可除。北約無論是向
美國主導的打擊“伊斯蘭國”國際聯盟提供預警機支持,還是與歐盟在地中海共同開展巡
邏,抑或幫扶伊拉克、突尼斯等“反恐一線國家”發展防務能力,都有遠水難解近渴、治
標不治本之嫌。
  對俄羅斯圍堵政策效果不彰。俄素有“以武立國”的傳統,擁有多種可供反制的軍事
利器,核武器更是其對北約的“終極威懾”手段。近兩年來,北約也逐漸意識到,俄寧可
忍受制裁和犧牲經濟利益,也要保證國家安全無虞。俄在反恐及阿富汗、敘利亞、烏克蘭
等問題上發揮著關鍵作用,北約不得不與之溝通。西方輿論還普遍認為,礙於1997年北俄
“基礎條約”中“北約不得在俄周邊永久駐扎大規模作戰部隊”的協定,華沙峰會通過的
中東歐增兵計劃以“大國牽頭、輪換調防”的形式進行,固然可安撫對俄疑慮最重的中東
歐盟國,更能避免與俄徹底“撕破臉”。峰會結束後不久的7月13日,北約與俄羅斯理事
會大使級會議即如期召開,這也堪稱北約對俄“威懾與對話並重”政策的縮影。
  此外,峰會結束時的一紙宣言,並未消弭北約各國的利益分歧。德、法、意等北約“
老歐洲”成員,深知對俄關係攸關自家經貿及能源利益,更不願平添軍事衝突的風險,仍
在尋找對俄緩和的機會。華沙大學國際關係學者馬迪克更表示,經費乃是北約面臨的最重
要問題。儘管北約比起俄羅斯並“不差錢”,但各國都不願多掏錢“凑份子”、使夥伴坐
享紅利。誠所謂“囊中羞澀行路難”。北約官方幾經“化緣”之下,歐洲盟國的軍費在經
過多年削減後,2015年總算出現了0.6%的略微增長,今年增幅有望達到1.5%。但是,目前
仍只有美、英、波蘭、希臘和愛沙尼亞5國達到了北約“國防支出占GDP2%的標準”。斯托
爾滕貝格也承認:“要花費得更多、更好,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在全球化和多極化日益發展的今天,任何國家或集團都不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的絕
對安全;美國和北約的做法,無助於國際格局穩定。北約到了該破除“安全幻象”的時候
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