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中國與全球化困境下的G20
http://www.zaobao.com.sg/zopinions/views/story20160802-648565
G20(二十國峰會)杭州峰會即將召開。在目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對中國來說,這
是一次展現大國崛起和大國應當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機會。不過,要主辦一次成功的會議,
中國也面臨巨大的挑戰。
今天國際經濟的總體局勢可以用一個字面的變化來說明:曾經是西方(尤其是美國)軟力
量核心的“自由貿易”,已經變成一個骯髒的詞彙。
最近一輪的全球化主要是從1980年代的英美國家開始,由英國的撒切爾和美國的里根革命
促動,通過貿易投資自由化推動了世界性的經濟發展。中國也在當時開始進行改革開放,
不僅參與了全球化的進程,而且是推動全球化的主要動力。如果1980年代開始的全球化沒
有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的積極參與,它很難叫做全球化。同時,如同其他很多國家,中國
本身也從這一波全球化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
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迅猛增長,在很多年裡實現了高達兩位數的經濟增速。
但是,這一波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今天,在促成世界經濟格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同時,
也為世界經濟和各國內部帶來了諸多非常嚴峻的問題。在國際層面,國家間各種政策協調
遠遠跟不上全球化的進程,導致了兩次危機,即1997年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
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機。G20的產生和發展,本身就是圍繞著這兩次重大危機展開的。
就各國內部來說,兩個主要的因素即全球化和技術變化,在世界範圍內,導致了收入差異
越來越大,社會越來越不公平,絕少數富人越來越富,而中產階級則越來越小。這種現像
在西方被稱為“富豪經濟”。今天,很多國家金融經濟和互聯網經濟崛起,而金融和互聯
網的結合更是賦權資本。在人類歷史上,人們從來沒有感受到過資本像今天那樣的巨大能
量。
國際治理和各國內部治理的雙重危機,導致了世界範圍內民粹主義的崛起。美國的特朗普
主義被視為是美國民粹主義的崛起。不過,特朗普現象並非美國的特有現象,而是今天世
界的普遍現象。在發達的西方,右派和左派的民粹主義勃興,包括美國的特朗普、英國脫
歐、法國國民陣線、右派的德國新選擇黨等都是這種現象的產物。在非西方的發展中國家
,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很多國家也都存在著民粹主義,只是沒有得到西方媒體的關注罷了。
今天,民粹主義流行於世界各國,無論是發達社會還是不發達社會,無論是民主國家還是
非民主國家。各國之間的區別並不在於有沒有民粹主義,而在於其政治人物有沒有去鼓動
民粹主義,政府有沒有能力來控制民粹主義。一些國家有能力控制,一些國家用民主的方
式表達出來,而另一些國家則通過暴力的社會運動表達出來。
民粹主義釀成國際問題
表現在世界經濟方面,1980年代以來的很長時間裡,各國都大力提倡自由貿易,自由貿易
也是西方最具有吸引力的軟力量;但是現在的西方,誰提自由貿易誰就會受到攻擊。越來
越多的西方政治人物開始標榜自己是反自由貿易的,因為能夠得到老百姓的支持。1980年
代全球化以後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本來就是因為各國內部體制跟不上外部環境變化、內
部改革不到位的產物;但現在已經變成了各國內部民粹主義、外部貿易保護主義的基礎。
從世界歷史來看,民粹主義崛起不僅是內部的問題,如果管控不好還會演變成嚴峻的國際
問題。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經歷了快速的自由貿易的發展,但內部也同時出現了社會
不公等問題,當時出現的社會主義運動跟當時的民粹主義也是有關的。社會主義運動和國
內的民粹主義,又導致了地緣政治的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兩次世界大戰。同樣,這次民粹
主義的崛起,如果處理不好,也會製造嚴峻的國際局勢。今天,在內部民粹主義崛起的同
時,世界也正在經歷著地緣政治的大變遷。各文明、各國家變得越來越自私,國家間的行
為缺乏協調,互相抱怨,甚至互相憎恨。無論是中東亂局、歐洲難民潮、朝鮮核危機、南
中國海主權之爭,無一不體現地緣政治的崛起,充滿著不安全。
在這種局勢下,作為G20的主辦國,中國應當具有怎樣的立場和政策呢?在世界性民粹主
義高漲的情況下,中國本身的國際經濟環境也面臨諸多嚴峻的挑戰。中國的外部環境越來
越不好。歐盟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與其說是因為中國的原因,倒不如說是因
為歐洲民粹主義的崛起,使得歐洲國家更傾向於貿易保護主義。再者,中國也面臨嚴峻的
地緣政治環境,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利用朝鮮核武器、東海和南中國海主權糾紛等問題,在
中國周邊向中國施加著巨大的外部壓力。面對巨大的外在壓力,中國本身內部的民粹主義
也正在變得非常強烈。
因此,中國首先必須逃避世界地緣政治之爭的陷阱。今天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最大不確定
性的,甚至不是經濟本身,而是地緣政治的回歸。地緣政治和安全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最
重要的關切。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有責任利用這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有效消除
地緣政治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促成人們的關切從地緣政治轉移到商貿合作和發展
。南中國海仲裁案之後,中國至少在和亞細安之間的關係上,已經阻止了形勢的惡化,扭
轉了地緣政治之爭的局面,開始轉向經貿合作。各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是國際社會和各
國的最大安全保障。世界經濟或者各個經濟體出現了重大問題,世界會變得更不安全。
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
中國應當明確強調國際經濟不應當受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影響。中國應當向國際社會強
調,不能讓民族主義氾濫。從歷史經驗來看,民族主義往往是小國的武器,不應是大國提
倡的;一旦民族主義在大國盛行起來,小國就非常害怕。當然,小國更不應該搞民族主義
。搞民族主義的小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富裕得起來。朝鮮就是非常好的例子。世界上能
夠富裕起來的國家,不管是小國還是大國,都是開放的國家。國家越開放,發展的機會就
越多,就越容易發展起來。
中國也應當強調自己要通過進一步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來解決全球化所帶來的問
題。內部問題要通過內部體制的改革來解決,而不應當把它演變成民粹主義。對全球化所
帶來的問題,要通過更加的對外開放的方式來化解,而不應當演變成民族主義,避免國家
間的衝突,甚至是戰爭。
中國更可以大力推動全球化的進程。中國已經成為也會繼續會是全球化最主要的推動力。
西方世界到現在為止,在推動全球化進程方面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但現在西方經濟遇
到了巨大的困難,開始搞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等。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國,
在接下來這段時間,即使只有5%至6%的經濟增長,也會成為強勁的全球化主力。在中國經
濟越來越開放的條件下,全球化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
中國是世界現行自由貿易體制的維持者和改進者。中國基本上已經通過內部改革和世界自
由貿易體制接軌,並在現行體制內部扮演著重要角色。西方過去一直扛著“自由貿易”的
大旗,現在沒有能力再扛下去了,中國要接過這面大旗。“自由貿易”同樣可以成為中國
的軟力量。
進而,中國也需要理解、包容和接受新的規則。儘管美國試圖在製訂更高標準的貿易規則
,例如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並且在一些方面並不
符合中國的現實利益甚至是針對中國的,但中國也是抱著理解和開放的態度。只要是貿易
規則,必然具有普遍性。這些普遍規則即使不符合甚至損害中國眼前的利益,長遠也是可
以符合和增進中國的未來利益的。並且,中國可以把新的規則轉型成為改革內部體制的動
力,就如中國為了加入WTO而進行的體制改革那樣。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還要做加法。中國會在不長的時間內,經濟總量超過美國,並且隨著
消費社會建設,中國內部市場對於西方(和整個國際社會)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甚。在這樣
的情況下,中國更可以在現存國際貿易規則之上,再加新規則或者修改老規則。美國總是
強調寫規則的重要性,並把和中國的競爭界定為書寫規則的競爭。不過,現實地說,寫好
的規則必須得到執行和遵守。如果美國的經濟體量不再重要,就很難執行其所寫的規則。
對中國來說,經濟總量的增大不僅為中國提供了寫新規則的機會,更是造就著中國執行規
則的能力。
作為一個重要的全球經濟合作論壇,G20的使命不僅是要溝通各國之間的經濟金融政策協
調,防止類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重演,也肩負推動可持續的國
際經濟發展,和實現國際發展的公正性的責任。今天的G20在所有這些方面面臨前所未有
的挑戰。如果這次峰會能夠在反對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和地緣政治,促進世界自由貿易和
推進全球化方面取得共識,對中國和世界都是極為有利的,就會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會議,
並且也會向世界證明,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在促進世界共同發展和繁榮過程中的
作用。
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
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