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黑材料干預美國大選,地緣政治走向科技竊密化?
新聞來源: http://goo.gl/UB8ed9
這種做法有一個專門的俄文詞來描述:「kompromat」。它是一個組合詞,由俄文裡的「
不體面」與「材料」拼在一起,指的是獲取某種信息並利用它們來詆毀或影響公眾人物的
一種經久不衰的傳統。不擇手段的俄羅斯政客這麼幹了幾十年;還有專門的黑材料網站存
在(並不意外的是,這類網站經常遭到封禁或乾擾)。
其中的原理並不複雜。首先,凱瑞姆林宮的內部人士或其他一些有權有勢的個人收買、竊
取或炮製有關對手、敵人及對權貴利益構成威脅的其他任何人的不利信息。然後,他們將
之公開,摧毀目標的聲譽,從而達到公開報復或操控公共事件走向的目的。
倘若美國官員與分析人士評估得沒有錯,俄羅斯的確是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的計算機服務器今春遭黑客攻擊的幕後主使,那麼整黑材料的做法
看起來在走向國際舞台。
美國與黑客打交道的經歷十分豐富,不管是不是政府部門,但民主黨全國委員會遭到的攻
擊卻帶有新的特徵。黑客並不是將獲得的資料用於情報目的,而是從竊取的數據中挑出有
破壞性的部分,然後在美國大選的關鍵時刻洩露出來。
分析人士擔心,此類活動可能很快就會成為地緣政治的常規元素。
「這不光事關美國,不光事關川普或柯林頓,不光事關美國的民主,」倫敦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 London)的安全研究教授托馬斯·裡德(Thomas Rid)表示。「如果他們
認為此事成功了,他們或許會得出結論。『當然了,我們可以在別處也這麼辦。我們可以
反覆這麼乾。我們大概還可以找到下任總統的黑材料。』」
洩露的風險
俄羅斯在黑材料方面的歷史顯示出,這種做法對民主與法治能夠構成多麼大的危害。
比方說,《連線》雜誌(Wired)在2008年的文章中詳細描述了一件事:凱瑞姆林宮將一位
知名主持人參加性愛狂歡的視頻片段洩露給了某家網站,目的似乎是讓俄羅斯政府不再受
到這名重量級媒體批評人士的困擾。還有一次,洩露出來的監控錄像顯示,一名正在調查
高層官員腐敗問題的檢察官在床上與兩名年輕的妓女玩樂。(調查最後不了了之。)
黑材料這個詞也許來自俄文,但此類做法並未止步於它的國境線。例如,中國官員與商人
據傳擁有監控私人與職業對手的長期傳統,會蒐集可被用於敗壞對方名譽的信息。
有一個例子是,據報導,2013年以腐敗罪名入獄的共產黨高層官員薄熙來竊聽了中國當時
的國家主席胡錦濤的一通電話。這屬於蒐集黨內領導人及其他一些權貴人士信息的監控行
動的一部分,而這一涉及面甚廣的行動是為了給薄熙來的政治抱負提供助力。
上週的洩露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遭竊數據符合這一模式,只不過它如今用在了一個新的領
域——一國的政府用來攻擊另一國的政治體制。
黑客攻擊的未來
誠然,可以在歷史中找到一國干預別國競選的無數例子,美國就名列其中。不過,雖然此
類行為的目的可能並不新鮮,這些技術手段及其潛在後果卻是新冒出來的。
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郵件遭洩一事顯示出,黑材料並不需要揭示任何不法行為就能造成損
害:證據表明民主黨官員在初選階段選邊站隊,於是黨主席黛比·沃瑟曼·舒爾茨
(Debbie Wasserman Schultz)眾議員不得不下台。這創下了一個先例:使用電子郵件或社
交媒體的每一個人,基本上都面臨著被懷有惡意、並能找到黑客的任何政府或私人團體攻
破的風險。
中國人與俄羅斯人慣於動用這類伎倆來擺平政商對手。黑客攻擊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是在
向外輸出整黑材料的做法,從而確立了一項先例,可能會對其他黑客產生誘惑,無論他們
是海外的,還是本土的,無論是得到政府資助的,還是私人的。
由於技術令黑客行為易攻難守,這一風險難以消解。手握鈔票或專業知識的任何人都可能
發動攻擊,尤其是針對安全系統較弱的非政府目標。而且,因為可以矢口否認攻擊行為,
他們幾乎沒有被抓到的風險。
如何應對
更多的攻擊恐怕已經在進行了。去年,聯邦人事管理辦公室(Offic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宣佈,黑客侵入了該機構的計算機,竊走了用於安全級別許可與背景調查的
大量數據。
在對外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進行安全問題研究的亞當·謝加爾
(Adam Segal)表示,遭竊的數據包括有關政府僱員的性生活、人脈、金融狀況及與外國政
府的聯繫經歷等私人細節的信息。
這些數據可以追溯到1985年,蒐集的目的是讓美國反情報人員能分析聯邦僱員面對敲詐的
薄弱環節。然而,這樣一個意圖良好的項目也許最終方便了黑客,讓他們能系統性地掌握
僱員的最大弱點。
上週五,聯邦執法官員透露,柯林頓競選團隊使用的計算機系統也遭黑客侵入,而這次攻
擊似乎來自俄羅斯情報部門。
分析人士稱,黑客攻擊讓各國政府手握一種影響彼此或干預彼此內部事務的低風險新辦法
,很可能延伸到外交政策領域。政府資助的黑客行為意味著,如今將信息變為武器的成本
相對低廉,加上難以防禦,使得此類做法變成了一種頗具誘惑力的工具。
然而,正是這樣的吸引力,賦予了此類伎倆令國際社會更為動盪的可能性。它難以明確責
任,繼而產生了受害國的政府懲罰錯誤對象的風險——或者應對過激的風險,帶來一輪意
料之外的局勢升級。
由於並未確立有關此類攻擊的行為規範——什麼可以容忍、什麼又不能;受到攻擊的政府
應當如何應對——所以就連這種黑客攻擊的可能性本身,都會製造出危險的不確定性。
這類行為超越了多數法律涵蓋和執行的範疇,也在限制各國政府干涉別國事務的行為規範
的約束之外。再加上針對它的有效防禦殊為不易,我們實在難以預測它的邊界——或後果
——可能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