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芬:一場後殖民的流動盛宴
http://www.zaobao.com.sg/zopinions/opinions/story20160814-653996
世界並不是平的,儘管世界各地的人有更多機會參與全球經濟,大部分人仍然在這不平衡
的全球化中被困於谷底。
公車從機場一路飛馳,一開進倫敦的國王十字站,聽到Ed Sheeran的歌聲,原本繃緊的神
經立刻鬆懈下來,我彷佛回到熟悉的地方,跟著旋律哼起歌來。
一轉念,不禁失笑。根據心理學,這是人的本能,在陌生的環境裡會下意識地尋找自己熟
悉的人事物,以迅速築建安全感。我想起駐派國外近20年的L對我說的,不管派駐到哪個
國家哪個城市,他堅持帶著同樣的家具,這樣,忙了一天回到房子裡,就有歸家的感覺。
全球化原來就是這樣地悄悄地滲透。不單是可口可樂麥當勞肯特基,也包括哈利波特和傑
米·奧利佛。另一方面,離鄉背井的人記憶深處嵌著故鄉溫馨的回憶,好在寒冷的夜裡有
慰藉。
倫敦是個國際大都會,各色人種匯聚,看似世界大同一體。但幾天下來,加上抵達倫敦前
在愛爾蘭環島旅行的經驗總集,一種說不出的不安揮之不去。
觀光景點、餐館、商店裡,服務行業、清潔工人幾乎由口操各國腔調英語的民族壟斷。我
坐上剛果來的大哥開的計程車,身形魁梧的非裔保安人員在店面口和我打招呼,侍應生可
能是東歐人、北非人,收銀員也可能是菲律賓人。當然,在奢侈品店,總有黃皮膚的少女
笑容可掬。
但在街頭乞討的卻多是當地人,尤其在都柏林,多雨的夏天冷颼颼,年輕人瑟縮在牆角,
身旁擺了快餐店的紙杯,上面寫著:幫幫無家可歸的人。不管男女,青春無瑕的臉龐在車
站來回低聲問,零錢可以給我嗎?
愛爾蘭曾是歐洲發展最落後的農業國家。上世紀90年代加入歐盟及歐元區、推行低稅率,
吸引大量外資,曾以驚人的速度崛起,一度被譽為“凱爾特之虎”。2008年受金融風暴波
及,是歐洲第一個陷入衰退的國家。八年來,房價蒸發了五六成,失業率高居不下。今年
4月出爐的報告指失業率是八年來最低,卻是由於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大批出國謀生。據
統計,自金融風暴爆發以來,有大約22萬3000名25歲以下的愛爾蘭青年出國謀生,而在去
年的出國人口中(超過15歲的)超過一半的人擁有大學高等學歷。
這並不是愛爾蘭人第一次大規模出走。1845年至1850年間大饑荒期間,英國統治下的愛爾
蘭人口銳減了近四分一,除了餓死、病死的,近百萬人因為飢荒被迫移居海外。今天,單
是美國的愛爾蘭後裔就比愛爾蘭的人口多幾倍。
《眼淚島之歌》(Isle of Hope, Isle of Tears)就描述少女安妮冒著可能死在途中的
危險,遠渡重洋來到紐約愛麗絲島的故事:“希望之島,也是眼淚之島。自由之島,也是
恐懼之島。但無論如何,它不會是你離開的那座貧癟之地。你將不會再看到那片飽受飢餓
與苦痛的荒原。然而家鄉的氣味,你依然悄悄放在心底。”。
愛爾蘭人是古代凱爾特人的後裔。這個偏離於歐洲大潮的島嶼,千多年來,羅馬人來過,
維京人來過,日耳曼人來過,掠奪財物燒毀僧道院,甚至改變了當地人的宗教信仰語言文
化。
而後,英國王朝來了,強權侵入且有計劃性的殖民計劃,大批信奉新教的蘇格蘭和英格蘭
人移民到北部的厄爾斯特省。愛爾蘭人的大片土地被侵占,天主教徒大多被趕到荒涼的西
部,留下來的幾乎淪為佃農。寫於18世紀的名著《格列佛遊記》其實不是童話故事,而是
對當時的科學家、輝格黨、漢諾威王室激烈諷刺,批評英國對愛爾蘭的壓迫和輝格黨的外
交政策。
宗教分歧階級分化,愛爾蘭與英格蘭幾百年的恩怨情仇是部血淚史,這裡無法贅述。匆匆
走過十多日,我已被這塊土地上的人如何與大自然奮鬥、與強權抗爭的頑強精神深深感動
,並略略理解,這個人口只有400多萬的國家,為何在百年間竟然出了四個諾貝爾文學獎
得主——詩人、劇作家葉慈(Yeats)、戲劇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等待
果陀》劇作者貝克納(Samuel Beckett)和當代詩人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這
真是苦難之島啊。
因此,當我在詩人葉慈長眠地斯萊戈被一個迎面而來的少年罵中國豬時,我只是冷靜地跟
他道早安。
然而,我的不安並不是來自於對自己人身安全的考量——儘管旅行期間傳出法國神父被割
喉的新聞——而是反思自己所處的時空的特殊情景。伴隨全球化有關文化強權“文化同質
化”的討論,已隨著地緣政治、世界經濟政治秩序的改變而有了變化,脫離了中心—邊陲
、宗主國—附屬國的舊有秩序及思維,進入一個有賴多方對話,多元建設的新世紀。
我在愛爾蘭感受殖民與移民的衝擊,體悟此岸彼岸的不易。世界並不是平的,儘管世界各
地的人有更多機會參與全球經濟,大部分人仍然在這不平衡的全球化中被困於谷底。財富
、機會、生活方式上的差距,並不止於國與國之間,也可能在同一片土地上出現。我在那
名愛爾蘭少年眼中是“他者”,而我的“他者"又是什麼?如果需要“他者”來辨識塑造
身份認同,會不會只是一種虛幻的想像?其實大可不必經由這樣的區分,而是善意擺渡,
讓各人都能參與盛宴?
海明威曾用“流動的盛宴”來形容巴黎,我在感恩自己生於太平國之際,也把旅途中遇到
的美國大媽說的話記在心裡:敘利亞發生的事,也有可能在美國出現的啊。是為記。
(作者是本報副助理總裁(新興業務)兼特別任務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