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西方衰落的經濟緣何遲遲不見底

作者: YusaAoi (YusaAoi)   2016-08-20 19:29:50
西方衰落的經濟緣何遲遲不見底
  苦尋出路的發達經濟體在長期不振的各項數據“刺激”下,於近期又紛紛選擇重新回
到量化寬鬆的道路上。6月初,韓國降息;7月份日本央行提高購債規模;進入8月澳大利
亞央行將基準利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4日,英國央行也宣布啟動7年來首次降息……全球
再度進入競爭性貨幣貶值通道裡。
  【飲鴆止渴】
  又一輪印鈔大賽開始了。
  發達經濟體採取這種“飲鴆止渴”的刺激手段,跟近期表現依舊糟糕的經濟成績緊密
相關。
  其中,尤為“搶眼”的就是日本。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15日公佈的第二季度
GDP僅較上季度增長0.048%,這一“零增長”出乎市場意料。《日本經濟新聞》稱,此前
市場投資者和經濟學家們對二季度經濟增長預測為0.7%。這表明實際經濟增長率不僅低於
上季度水平,也低於民間預期。
  世界經濟增長停滯的環境下,日本設備投資和出口均呈下降趨勢,特別是民間需求乏
力,長期看日本經濟仍處於徘徊狀態。然而,首相安倍晉三依舊決定寄希望於經濟刺激計
劃能夠見效,為重啟“安倍經濟學”,本月初日本政府甚至又通過了總規模為28.1萬億日
元的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希望通過投資基礎設施和改善公共服務將日本經濟拉出通縮的
泥潭。
  這一舉措甫一宣布就招致了一片批評聲。日本《每日新聞》稱,“我們需要的不是去
支撐眼前的景氣,而是要耐心實施能使日本經濟步入長期增長軌道的政策。”路透社也評
論稱,儘管日本政府加強了政策投入,但內需疲軟的根本性問題依然嚴重,加上英國脫歐
和新興經濟體增長減速,海外經濟前景不明朗,恐怕也難以指望出口能夠拉動日本經濟。
  歐洲也同樣不樂觀。歐洲統計局8月12日的數據顯示,歐元區二季度GDP僅增長0.3%,
增速僅為一季度的一半。同時,歐元區各國經濟增速目前存在很大差異,歐元區最大經濟
體德國GDP環比增0.4%,西班牙GDP增0.7%,荷蘭則為0.6%。但法國、意大利GDP環比增速
為零。經濟增長近乎陷入停滯,歐洲央行和歐元區各成員國在實施財政刺激政策上卻無法
達成一致。
  而根據華爾街投行高盛集團的預測,“脫歐公投”的結果可能導致英國經濟在2017年
進入溫和衰退,並對全球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還在最近一
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調降了英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期,2016年經濟增長預期由此
前的1.9%降到1.7%,2017年由此前的2.2%降到1.3%。
  此外,從基本面上看,美國的表現也遠遠沒有達到預期。除了此前已公佈的非農部門
勞動生產率連續三個季度下滑外,美國勞工部8月12日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7月生產者物
價指數(PPI)較前月下跌0.4%,預估為增加0.1 %;較去年同期下跌0.2%,預估為增加
0.3%。
  從美聯儲遲遲沒有加息舉措就多少能看出美國經濟的真實情況了。“美國經濟仍面臨
風險,美聯儲在考慮加息問題時應保持謹慎。”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威廉·達德利
近日指出,英國“脫歐”、美元走強等給美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要多於積極影響。
  “現實情況是,如果美國增速持續無法突破2%,我們能否實現任何一個主要國家目標
就不好說了。”美國前財長勞倫斯·薩默斯在《金融時報》上撰稿稱。
  【各行其是】
  明明是“飲鴆止渴”的貨幣刺激政策,然而找不到增長動能的西方主要經濟體卻不得
不一再使用。
  顯然,從金融危機之後長期維持的低利率並沒有起到其本應鼓勵發達國家借貸以投資
基礎設施、教育和社會保障的作用。大規模的流動性製造了金融財富,但卻沒有加強實體
經濟。
  “發達國家的增長率越來越不穩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住、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
夫·施蒂格里茨認為,預算緊縮以及量化寬鬆的貨幣釋放等主要措施對於刺激家庭消費、
投資和增長的作用極小。相反,這些措施有加劇下滑局勢的趨勢。
  “全球各個地區都注意到了自身面臨的問題。”《日經商貿周刊》刊文稱,在這一輪
襲擊全球的生產率放緩過程中,尤其令人關注的是美國近乎陷入到時隔30年首次出現的勞
動率負增長中。該文章指出,考慮到以矽谷為代表的研究機構仍然源源不斷地創造著數字
領域的新技術,美國如今的低增長率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出人意料。但很明顯,要讓這些新
技術惠及整個經濟還需要時間。
  “由於結構性改革不可能立竿見影,而歐洲和日本帶頭搞的負利率也並沒有促進消費
和投資活動,不僅對實體經濟的增長貢獻很小,還刺激貨幣出現了競爭性貶值,而且現在
已經出現了大概十多萬億美元規模的負利率長期國債,這是空前未有的事情,蘊含了很大
的金融風險。”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西方主要經濟體之間更應該統一行動,不能靠治標不治本的
“興奮劑”政策。特別是日本,已經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徐洪才指出,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了8年,然而後遺症並沒有消除,反而更尖銳了。同
時,貿易和投資的保護主義、政治方面的民粹主義和外交方面的孤立主義甚囂塵上,形成
了反全球化的逆流。
  “在各個經濟體起到真正毒品作用的貨幣政策已經顯示出自身的局限,並且貨幣政策
措施也因互相缺乏協調而消融。”法國《迴聲報》刊文稱。
  “我們已經能明確看到,財政和貨幣政策現在都已經沒有邊際效應了,量寬解決不了
全球疲軟。”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發達經
濟體要想從衰退中走出來,歸根結底還是要靠結構性改革,尤其是科技創新,畢竟工業革
命最終要靠製造業。
  “世界經濟長周期到了一個下坡和調整的階段,能在2020年前後真正開始第四次工業
革命就已經很不錯了。雖然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陳鳳英說。
  【零和思維】
  可惜的是,主要的發達經濟體之間目前不僅沒有攜手創新的打算,反而陷入到愈演愈
烈的“貿易保護戰”裡。
  《瑞士商報》近日援引英國智庫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一份報告的觀點稱,近年來,全球
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不但沒有減少,反倒增加了。世界貿易額已連續15個月不再有任何增長
,這是一個甚至連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世界銀行的專家們都明顯忽視的
事實。世貿組織的最新預測是,全球貿易僅增長近3%。而根據《全球貿易預警》報告,恰
恰美國才是限制自由貿易的頭號國家。從2008年到2016年,美國對其他國家採取了600多
項歧視性措施,是德國、英國以及中國的兩倍多。
  “美國過去是全球化的推動者,現在意識到發展中國家從全球化中受益很多,開始強
調製造業要回歸本土,於是重啟孤立主義、保守主義的思潮。”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
員魏民對本報記者表示,西方主要發達經濟體認為,全球化的過程中,快速崛起的發展中
國家對他們構成了威脅,包括規則、治理等方面都在挑戰它們傳統的優勢。因此發達國家
也在調整自己的經濟政策,對於開放抱有一定的戒心了。尤其是沒有特別優勢的產業,就
會更可能傾向於採取設置障礙的保護主義措施。
  “發達國家的大批民眾加入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全球化反對者的行列。”新加坡
《海峽時報》網站刊登施蒂格利茨題為《全球化及其新的不滿》的文章稱,“政府對引發
2008年金融危機的銀行採取了慷慨的救助行動,卻在很大程度上聽任普通百姓自生自滅,
從而強化了人們對主流政界人士的不信任。”
  當然,政治上出現的種種民粹主義和零和思維,與經濟的衰退本身就是互為因果的。
“成長低迷和差距拉大是招致迎合大眾型政治抬頭的原因之一。”日本《讀賣新聞》稱。
  “損人利己不行,互利共贏才行。”徐洪才表示,零和思維對於全球經濟是行不通的
。發達經濟體要有自覺性,把負面溢出效應減少到最小的程度,加強互相的政策協調,不
要搞競爭性貶值。大國的經濟如果能好起來,對其他國家也會起一個好的帶動作用。
  在一個不相協調的全球經濟政策空間中,恢復可持續和內生性的經濟增長也不是不可
能。“這需要重新書寫市場經濟規則以保證更大程度的公平,且以有效的製度和適宜刺激
為手段管控金融市場。”施蒂格里茨表示。
  問題是,發達經濟體谁愿意來帶這個頭?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8/19/c_129241290.htm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