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新地緣政治的大國外交
http://www.zaobao.com.sg/zopinions/editorial/story20160901-661318
印度和美國在8月29日正式簽署協議,讓兩軍能利用彼此的海陸空軍事基地進行補給與維
修。印度國防部長帕里卡說,這份協議將允許印度和美國的海軍更便於在聯合行動、軍事
演習和人道救援行動中互相支援。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強調,協議並不允許美國在印度駐軍
。印度獨立以來悠久的不結盟外交傳統,讓這份軍事協議意義特殊,也反映了新德里越來
越積極主動的外交政策。
自2001年九一一恐襲,促使美國展開全球反恐戰爭以來,世界各大國的關係進入了新的互
動階段。冷戰時東西對峙的穩定格局,蘇東集團瓦解所帶來的短暫後冷戰和平紅利,由於
美國深陷伊拉克與阿富汗戰場,加上以中國為首的金磚國家崛起,開啟了當今以中美為代
表的大國外交博弈時代。
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半島,作為對北約東擴的還擊;美國從中東撤退、重返亞洲,動搖了
阿拉伯世界的區域秩序,引發百萬逃離戰火的中東難民湧入歐洲,間接促使英國脫歐。中
國經濟崛起緊接著的戰略擴張,為周邊國家帶來發展機遇,同時形成外交壓力,且為以強
化同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的軍事合作為基調的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提供了支點。
這些劇烈的地緣政治變化,促使印度必須調整其保守的外交方針。作為南亞的大國,加上
獨立後所奉行的不結盟理念,以及經濟上的自主政策所導致的半閉關狀態,使得印度不但
沒能完全主導次大陸的地緣政治,更因為錯過了冷戰後的新一波經濟全球化大勢,被改革
開放的中國搶到發展先機,而被遠遠地拋在背後。
印美防務合作協議,折射的是印度全新的外交政策理念。這在現任總理莫迪於2014年上台
後,表現得尤其進取。為了鞏固印度的大國地位,新德里在外交上全方位出擊,展現了新
興大國的自信。其最顯眼的戰略舉措,莫過於積極參與亞太事務,分享該地區蓬勃的經貿
發展動力。印度在1995年成為亞細安的全面對話夥伴,次年成為著重安全事務的亞細安區
域論壇對話夥伴。
此外,儘管與中國存在戰略關係上的張力,印度在2005年加入由中國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
,成為觀察員,並在今年簽署加入該組織的意向書,估計能在明年成為正式會員。上合組
織關注的是中亞的安全秩序——這是印度傳統的“勢力範圍”。同時,面對中國和日本擴
大與非洲合作的競爭,印度也加快腳步,在2008年成立三年一度的印度-非洲論壇峰會。
新德里在去年舉辦了規模最大的第三屆峰會,共有54個非洲國家,包括40多位國家領導人
與會。莫迪剛在7月出訪了南非、莫桑比克、坦桑尼亞和肯尼亞。
最能反映印度大國外交的舉措,則是新德里爭取加入核供應國集團(NSG)的努力。其會
員資格將像徵印度成為名副其實的核武大國。美國已經表示支持,中國則持保留立場,然
而印度仍然利用總統慕克吉在今年5月訪華的機會,當面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爭取支持
。莫迪本人也為此致電俄國總統普京。
對於區域國家而言,地緣政治格局的重新調整,必然帶來相當的不確定性與風險。相對於
冷戰兩大集團長期對峙所培養的默契,或者後冷戰初期美國獨大的國際秩序,如今群雄並
起的局面,都讓小國感覺更多的外交壓力。在這個過渡時期,相對有多個大國參與新秩序
的構建,或許能為小國帶來較大的騰挪空間。在這個意義上,印度的新外交姿態,無疑是
值得重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