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3英國學者 獲諾貝爾物理獎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038857
以拓樸學研究物質狀態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三名在美國任教的英國學者,以在凝態物理學中有關物質拓樸
相變和拓樸相的理論發現,摘下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這三人的研
究「揭開了奇異物質的奧秘」,未來可應用於材料科學和電子學,尤其是在超小的量子尺
度,有助於未來量子電腦的誕生。
可用在未來的量子電腦
這三人分別為現年八十二歲的華盛頓大學名譽教授杜列斯(David Thouless)、六十五歲
的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教授哈爾丹(Duncan Haldane),以及七十三歲的布朗大學物理學
教授科斯特利茲(Michael Kosterlitz)。杜列斯分得二分之一的獎金,另一半獎金由其
餘兩人平分。三人均在英國出生。
他們利用數學領域「拓樸學」研究物質的異常相或狀態,如超導體、超流體或者磁性薄膜
。瑞典皇家科學院形容三人的研究「開啟了未知世界的大門,在此世界中,物質能呈現異
常狀態」,「拜其開創性研究之賜,現在已在追尋物質的新奇異相」。
拓樸學是數學的一支,描述物體在逐步變形下仍維持不變之物質特性。諾貝爾物理獎委員
會委員韓森,以貝果、椒鹽脆餅與肉桂麵包來解釋,表示這些東西雖然都不一樣,但拓樸
學家只在乎它們有幾個洞:貝果一個、餅乾兩個,肉桂麵包沒有。
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氣態的「相變」明顯可見,但物質也能經歷影響其電子特性的拓樸
階段變化。超導體就是一個例子。
http://img.ltn.com.tw/2016/new/oct/5/images/bigPic/600_282.jpg
相變:物質相態彼此轉變,例如冰融化變成水。科斯特利茲和杜列斯利用拓樸學,說明極
冷物質在薄層的拓樸相變。在低溫狀態下,渦旋組成形,然後在相變溫度下突然分裂。這
是二十世紀凝態物理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科斯特利茲和杜列斯在一九七○年代初期,「展示了超導性可在低溫下發生,也解釋了在
較高溫度下使超導特性消失的機制,即相變」,顛覆了當時認為超導性或超流體性無法在
超薄到可說只具有二維度薄層物質中出現之理論。
杜列斯於一九八○年代成功解釋了先前一項實驗,即超薄導電層中的導電性能以精準的整
數測量,這些整數具拓樸性;大約同時,哈爾丹發現如何利用拓樸概念,了解在一些物質
中所發現的小磁性鏈結特性。
頌詞說,「過去十年間,此領域的研究提振了凝態物理學的前線研究,尤其因為具有拓樸
性質的物質可望用於新世代電子和超導體,或者用於未來的量子電腦。」
哈爾丹透過視訊在記者會上說,獲獎令他感到「非常意外,也非常高興」。他說,獲獎的
研究是意外的發現,「大多數的重大發現都是這麼來的:你無意間發現它,而且你有幸知
道你發現了非常有意思的東西」。
擁有英、美雙重國籍的科斯特利茲,目前在芬蘭阿爾托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他接到通知時
正要去吃午餐,「我有點頭昏眼花,還在消化。」他說,當年二十多歲的他「完全無知」
,反成利器,「我沒有先入為主的想法」,「我夠年輕、也夠愚笨到去挑戰它(既定科學
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