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四十不惑」的中日友好

作者: vikk33 (陳V)   2018-11-14 11:10:45
標題:
「四十不惑」的中日友好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日經中文網
https://zh.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33045-2018-11-14-05-00-10.html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西村友作:2018年10月25日至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中國進
行正式訪問,終於結束了日本首相7年未正式訪華的「空白期」。中國媒體充滿善意地報
導了安倍的訪華,日本國民也給予高度評價。日本經濟新聞社(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的
輿論調查顯示,對於安倍正式訪華「給予好評」的人佔71%,大幅超過「不予好評」的20
%。
  我從2002年開始在北京生活,一直關注劇烈搖擺和動盪的中日關係。2012年跌至最差
的中日關係,在最近幾年逐漸恢復正常。熱切期待以此次安倍訪華為契機,中日關係將開
啟「新時代」。
  近年來中日關係逐漸改善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雙方對彼此的「理解」不斷加深。在人
際關係上也是如此,理解是一切的基礎,沒有理解就不可能有「友好」。
  中國人對日本「理解」加深的原因之一是訪日遊客的增加。日本國家旅遊局(JNTO)
的統計顯示,2013年僅為131萬人的訪日中國遊客人數到2017年達到736萬,預計到今年底
將達到900萬人。隨著赴日遊客增加,中國人對日本的印象也得到大幅改善。日本言論NPO
和中國國際出版集團的聯合輿論調查顯示,對日本的印象持「好」或 「相對較好」的中
國人在2013年降至歷史最低的5.2%,但2018年首次超過40%,達到創歷史最高記錄的
42.2%(圖1)。
  因為印象好去日本還是去了日本印象才變好的因果關係不甚明朗,但對另一方的「印
象」和訪問帶來的「理解」具有較高相關性,這一點毫無疑問。
  另一方面,對中國抱有好印象的日本人仍比較少,訪華日本人也表現低迷。訪華日本
遊客人數相比創出歷史最低的2015年的250萬人略微增加,對中國抱有好印象的日本人也
在逐漸增加,但在2018年的調查中僅為13.1%,與中國相比依然很低(圖2)。
  主要因素之一是日本媒體和互聯網上充斥的有關中國的負面信息。
 2018年7月,以清華大學的日本留學生為主體的中日交流暑期項目在北京實施。該項目
以16名日本高中生為對象。參加的很多學生表示,通過此次交流,此前僅通過媒體和互聯
網形成的對中國負面印象發生了很大改變。
  例如,「因為媒體報導的中國的糟糕形象,不能説日本人對中國的印象正在變好」,
「説實話,我從日本媒體得到的對中國印象是‘以自我為中心,比不上日本’,但在留學
時碰到的很多中國人都非常大方,很照顧人」,「在參加這個項目以前,我對中國這個國
家的印象絕對説不上好,都是空氣不好、社會不發達、不講禮貌、反日等。這次實際來到
中國,我深切感受到,那只是通過媒體這種相當狹窄的框架看到的中國,這是一種偏見」

現在的日本人需要的是對中國有「正確的理解」,而不是「偏見」。如果像參加該項目的
高中生一樣,實際去到對方的國家,與當地民眾接觸機會增加的話,自然會加深對中國「
正確的理解」。
  在經濟方面,安倍首相在與習近平主席的首腦會談上提出,中日關係將「從競爭轉向
協調」,能夠實現這種轉變的正是經濟領域。在同一天舉行的「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
」上,兩國企業和政府機構簽署了與基礎設施投資等相關的約50份備忘錄。作為世界第二
大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和日本共同推進國際合作業務無疑將為第三方市場的健康穩定發
展做出貢獻。
  在推動國際合作方面,日本積累了豐富經驗。例如,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對發
展中國家等開展國際合作,2017年度在146個國家和地區開展742個項目,總金額達2.1958
萬億日元。日本國際協力機構自1974年成立以來,積累了很多國際合作項目的經驗,應該
能與中國在第三方市場合作發揮這一優勢。
  從企業層面來看,中國企業與日本企業的優勢具有互補關係。例如,在基礎設施建設
方面,中國企業具有很強的成本競爭力和在國內外基建項目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日本企業
則在節能和環保等技術層面具有優勢。對於中日企業來説,合作將促進商機擴大,同時還
將推動第三方市場的發展,無疑將實現「三贏」的結果。
  回顧過去,中日關係在「逢8」的年份呈改善傾向。1998年江澤民主席訪日、2008年
胡錦濤主席訪問日本。2018年李克強總理和安倍首相也實現了互訪。
  恰好在40年前締結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經過1998年的「二十弱冠」、2008年的「
三十而立」,迎來了2018年的「四十不惑」。從民間層面來看,有必要實際前往對方國家
,進一步加深對當地民眾和文化的「正確理解」。另外,在企業層面,如果不能跨越文化
和商業習慣的差異,雙方下定決定全力以赴,協調只是徒有其表。今後不管面臨什麼樣的
問題,中日友好關係能否都能「不惑」呢?這取決於中日兩國國民的努力。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