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孫和聲:多元異體的大馬印度裔

作者: monarchist (ドン・キホーテちゃん)   2018-12-10 13:47:48
本文願意開放自由轉載
大馬印度裔,給人的一貫印象便是,他們是大馬最被邊緣化的族群,即便在2007年,他們
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興權會」運動,可大體上狀況依舊。惟2018年變天後,由於出現
了有史以來最多印裔任部長(共4位)的現象,他們顯得頗興奮,也很支持希盟政府。至
於他們被邊緣化的狀況會否因此得到實質改善,則有待時間證明。
在2017年,大馬印裔人口有約200萬,他們的人口分佈主要集中於雪州、霹靂、柔佛、吉
隆玻、檳城與森美蘭州。分佈狀況與華人頗類似。從族群組合來看,大馬的印裔有約87%
是泰米爾族(Tamil),其他如Malayal與Telugu個別占約2.5%,錫克人約2%,其他多樣
的族群均個別少於1%。
另外,有一個來自斯里蘭卡的泰米爾族則自成一格,占約0.5%,只是這一族有相對多的
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等。之所以,在於英殖民時期,把不少幫助英人統治的泰米爾人
,從斯里蘭卡帶入馬來亞當文職人員。這類泰米爾人雖在斯里蘭卡僅占人口約15%,可卻
在英殖民時期,在斯里蘭卡的各領域占了顯著地位。
斯里蘭卡獨立後,他們則在多方面受到排斥,情況有點類似大馬在1970年代「馬來化」現
象。耐人尋味的是,在印度本土,英殖民時期,也愛用少數群體的穆斯林(占人口的約11
%)當軍警。這自也有其深義。
興都教徒約84%
在宗教信仰方面,本國印裔約84%為興都教徒,有約8%為基督教徒,與4.5%為穆斯林。
其中印裔穆斯林有其自成一格的族群認同,他們也有全國性的組織,如大馬印度裔穆斯林
協會。這個組織還積極爭取土著地位。因為大馬的馬來人定義是非血統的,而是集宗教、
語言與習俗於一體的非血緣性定義。如信奉伊斯蘭、慣用馬來語與奉行馬來習俗。
這使許多印裔穆斯林認為,他們有資格成為土著馬來人。實際上,與馬來人通婚的印裔穆
斯林也常被當作馬來人。不少馬來化的印裔穆斯林也被視為馬來人;惟當未完全馬來化的
印裔穆斯林則尚未被接受為馬來人。基督教化的印裔,也有其自成一格的特色。
由於歷史傳統作用,種性(Caste)也是造成印裔多元異體的主因之一。通常高低種性間
有心理隔閡。儘管這種隔閡會因現代化與城市化的作用而趨淡化,可依舊起著一定的多元
分化作用。實則,從人種上言,北方印度人多屬於雅利安(Aryan)人種,與南方泰米爾
人自有區別,如錫克人不僅在宗教上自成一格,在人種與語言上,也與占多數的泰米爾人
有異。
種族階級及劃分
在大馬,錫克人通常被稱為孟加里人(Bengali),這應是誤傳,因為錫克人來自印度西
部的旁遮普而非孟加里人。孟加里人應是來自印度東部的孟加拉省(Bengal)或孟加拉的
人。進而言之,也有人常把印度峇峇(Ceti)誤以為是放高利貸的Chettiar,其實兩者是
不同的。
Ceti是自麻六甲王朝時,便與馬來女性通婚的印度裔後裔,與華人的峇峇一樣,不信仰伊
斯蘭,而自成一格。至於放貸的Chettiar也是自成一格的社群,有其本族群的廟宇與祭拜
的財神。Chettiar在20世紀初,在新馬的非歐人金融體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只是當馬來
亞走向獨立時,有不少選擇離開馬來亞;因為他們擔心類似緬甸的排印僑運動。
另一點是在大馬從事錢幣兌換的族群,多是印裔穆斯林而非Chettiar,因為錢幣與放貸是
不同的行業,也有不同的執照。
就印裔的主體族群泰米爾族言,他們內部也非鐵板一塊,而有其種族與階級劃分。此點與
華人倒是不同。大體上言,華人是多元一體的,特別是20世紀初期以來,華校、華文報與
華團及華文華語使華人可從幫群觀念走出來,邁向整體的華人或華族觀念,形成一個華人
,也較能發揮整體效應,包括投票傾向。
本來華人中也有華校與英校生之分,可由於1970年代後英校日趨消失反而促進了華人的多
元一體化,如估計有90%或以上的華人有進過華小,可泰米爾族則不同。這不僅僅是人口
數量與經濟實力因素致成。
在大馬,只有約50%的印裔把子女送入泰米爾文小學,且印裔中產與高層有棄母語親英語
的傾向。在大馬這樣的多元民族情況下,親英語應是實用的功利選擇。畢竟,泰米爾文只
是印度的一個官方語言而已,並非全印度通用,且在大馬,英語是向上爬的社會流動工具
。這使泰米爾語僅成了勞動階層的用語,當然這是一般而言。
與華人相比,印裔也較傾向宗教認同而非語文認同。華社多的是華教鬥士,可泰米爾族則
更多的是宗教鬥士。若發生政府當局要拆印度廟,他們則會群起抗爭。從語文言,泰米爾
也只有小學而沒有中學,不像華人有小、中、大專院校。整體上言,可以概括地說,印裔
是多元異體,而華人則是多元一體。當然這是相對而言。
下層印裔被邊緣化
大馬華人雖然也是活在馬來人優先的政治環境中,可在社會經濟方面,依然有一定的實力
,也是大馬多元民族中,較富裕的族群。印裔特別是下層印裔,則有被他族「敬而遠之」
的被邊緣化現象。
與華人相比,印裔的整體性的同類意識與統一意識似乎較華人淡,只是話說回來在種族與
宗教主導的政治生態下,人口本就不多,而又分散的族群,即便能實現大團結,又能怎樣
?說到底,這只是一個社會文明化程度高低的事宜。這也應該是印裔部長瓦達慕迪提出核
准《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的終極理據,唯不惜號稱要大搞體制改革的政權,
也得對此「敬而遠之」。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s/270738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