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為什麼台積電可以繼續出貨給華為?
新聞來源: https://is.gd/L9qjPF
特朗普將華為列為出口管制的黑名單,台積電便公開表達對大客戶的支持,表示將繼續為
華為出貨。為什麼台積電可以不受管制令影響?
美國總統特朗普迅雷不及掩耳的將華為及其70家相關事業,列入美國商務部的出口實質清
單(entity list),這表示,任何要銷售或轉移技術給華為的供應商,都必須得到美國商
務部的許可,在沒有獲得許可前,必須停止出貨給華為。因此美國半導體大廠英特爾、高
通、博通,記憶體大廠美光,即刻發出聲明,凍結出貨給華為。
特朗普敲的這一聲巨雷,幾乎零時差的傳過隔著太平洋的中國、台灣與韓國。
韓國三星也在特朗普發佈命令後緊急開會。「因為假如記憶體大廠美光不能出貨給華為,
這或許是三星的機會啊,」一名三星員工原本正在和一名台灣科技分析師通電話,當場被
公司急call回去開會。
同一時間,在深圳華為,一名負責華為筆電電腦的台廠產品經理緊張的打聽,到底美國禁
售華為,有沒有涵蓋到美廠的晶片。在得知確定包括美國晶片、記憶體公司都被下禁令後
,他無奈地說,「我筆電電腦大受影響啊,CPU用英特爾的啊。」
科技業一陣雞飛狗跳之中,最引人側目的,卻是一家又一家美國以外的半導體相關業者,
包括日商、德商,竟然也傳出對華為執行禁運。前身是西門子半導體部門的德商英飛凌,
也被《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 Review)報導,暫時先「取消部分」對華為的出貨。
總部位在英國的ARM,也在特朗普宣告對華為禁運之後,傳出立刻切斷與華為的往來。一
位外資分析師告訴我們,ARM員工表示,公司內部命令一發之後,禁止所有業務、工程師
與華為員工見面,連打來的電話都不能接,「統統都斷掉了,因為見面也算是給技術啊。
」
美國商務部頒布的「實質清單」果真威力強大,一旦名列其中,不但美國公司得立即與其
斷絕來往,連外國公司都在其輻射範圍內。
特朗普禁令中的關鍵數字
根據轄區涵蓋日本、泰國、菲律賓與台、港、澳的美國商務部區域出口管制官員哈伯爾斯
托克(John Haberstock)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產業與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主要在管制可同時用於民用與軍用的「雙重用途」的物品,例如碳纖、工具機
、半導體。
而當華為被該單位列入「實質清單」,必須對華為施行「出口管制」(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簡稱EAR)的貨品、軟件與科技分為三種:第一,位在美國
;第二,源自美國(U.S-origin);以及最關鍵,也最讓台灣科技業關心的是第三種,「外
國製造,但是其源自美國的內容超過上限」。
而這個「上限」,如果是伊朗、朝鮮、蘇丹、敘利亞,就是10%;這「四大惡國」之外的
國家,例如華為所在的中國,就是25%。也就是說,只要你賣給華為的產品,其中「源自
美國」的部分超過25%。那抱歉了,貴公司也被視為美國公司,得一起聽命於美國政府,
對華為實施禁運。
因此,當特朗普將華為及其各國分公司(包括台灣的訊崴)都列入「實質清單」時,瞭解
其嚴重性的歐亞相關科技大廠,頓時一陣兵荒馬亂。例如,幾天前,英飛凌便展開供應鏈
調查,包括要求一家台灣封裝廠提出報告,說明有多少用於英飛凌產品的封裝材料來自美
國廠商。完成初步統計後,英飛凌並隨後在21日發表官方聲明,表示「不受美國出口法令
限制」,將持續供應「絕大部分的產品」給華為。
而ARM,則選擇乖乖就範。英國《BBC》取得該公司的發給員工的備忘錄,要求員工暫停與
華為的生意,包括「進行中的合約、技術支援,以及任何持續的往來。」但這家「英國之
光」,怎麼會觸犯「25%」限制呢?《BBC》取得的備忘錄寫著,ARM授權給華為的運算核
心,含有「源自美國」的技術。一位外資分析師解釋,原因是ARM授權給華為的其中一個
或幾個核心,研發中心正好設在美國。
台積電「源自美國」的技術有多少?
此時此刻,最受矚目,最讓整個台灣科技業議論紛紛的便是台積電。因為該公司近年已成
為指標性的「華為概念股」,華為旗下的海思,已是僅次於蘋果的台積電第二大客戶,佔
去年台積電營收的8%,今年第一、二季更達到11%的驚人水準。
「我華為的朋友老神在在的說,料都備好了,短期內沒有問題啦,」一名台灣科技產業分
析師說。他透露,今年上半年海思狂下台積電16奈米訂單,幾乎救了台積電今年第一、第
二季業績。
由於上半年是智慧手機淡季,蘋果、小米紛紛下修出貨目標,百分之百供應華為手機的海
思,卻提出「超級樂觀」的出貨預測。
「華為是表現比別人好沒錯,但分析師圈都在討論是有賣的那麼好?備那麼多料不會變庫
存嗎?」但這名分析師回想當時情境,現在突然一切豁然開朗。「備貨是有原因的,就像
珍珠港事件之前一樣,」他形容。
海思向來是最捧場先進製程的台積電客戶,台積電剛量產的第二代7奈米製程,首度導入
昂貴的EUV微影技術的7+,海思就搶著當「第一隻白老鼠」。相形之下,最大客戶蘋果就
保守多了,要等到明年量產、大量導入EUV的5奈米,才會進場。
台積電也在特朗普宣告後的第一時間,公開表達對大客戶的支持,表示「經初步評估後,
應可符合出口管制規範,決定不改變對華為的出貨計畫,將繼續出貨華為。」
當我們向台積電查詢,是否表示內部已完成精算,確認台積電出貨給海思的產品,源自美
國的技術低於25%。台積電公司企業訊息處資深處長孫又文表示,「(出口貿易管制)不
只這個25%規則,還有其他規則,我們有內部外銷管理系統追蹤與監測所有出貨,來確保
我們符合規則。」
但問題是,這25%「源自美國」的技術,究竟該怎麼算?誰說了算?因為商務部公開文件
並未有詳細規定,因此眾說紛紜。
一位前聯電主管便認為,台積電很難過「25%」這關。理由是,晶圓廠內的生產機台,諸
如蝕刻、CMP(平坦化)製程多半來自美國設備大廠應用材料,「光設備至少有六成來自
應材,很難不超過25%,」他說。
但外資分析師則表示,若認真的精算一顆晶片的成本結構,還包含研發投入、管理人力成
本,但台積電研發團隊、主要管理人力全數在台灣。因此最後算起來,「美國成分」的確
很可能低於25%。但他也表示,「這個法規留下了模糊地帶,到底美國成分怎麼算?也讓
這些公司有了決定親美還是親中的操作空間。」
海思對美國企業的威脅不止於5G
不少台灣半導體業者都認為,儘管包括ARM、美國EDA廠商等半導體關鍵業者,暫停對海思
的技術支持,讓海思元氣大傷。但不排除,美國政府還會進一步下重手打擊華為與海思(
例如,將中國列入與「四大惡國」等級,則「美國成分」降為10%),因為海思對美國企
業的未來威脅,可能不亞於外界熟知的5G領域。
美商伯恩斯坦證券曾在今年1月罕見的針對海思這家未上市公司,發表18頁的研究報告「
你沒聽過的另一個國家冠軍」,詳細介紹這家在中美貿易戰之前,一直躲在華為之後的IC
設計新星。
伯恩斯坦證券估計,海思2018年營收高達76億美元,僅略低於該年微幅衰退的台灣IC設計
企業聯發科。伯恩斯坦證券並預期,每年保持平均20~30%成長率的海思將在今年超過聯
發科,成為亞洲第一大、世界第五大IC設計公司。
該報告更揭露一項台灣業界過去不太有人知道的事實。
原來華為近年在雲端市場大有斬獲,在伺服器、存儲器市場,已分別在中國高居第二、第
一名。其中部分產品,安裝的竟是海思自行開發的ARM核心伺服器處理器,而且今年推出
的最新的第三代產品,已採用台積電的7奈米製程,直接挑戰美國大廠英特爾最核心的業
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