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哈薩克的國防工業發展

作者: laptic (無明)   2019-08-27 19:08:35
標題: 【中亞研究】張寧:哈薩克的國防工業發展
文章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www.sohu.com/a/336592106_618422
國關國政外交學人
2019-08-26 18:29 西北大學哈薩克斯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
         亞研究所研究員
註:原文中的「哈薩克斯坦」,經已替換為「哈薩克」
哈薩克國防工業是繼承蘇聯遺留在哈境內的軍工企業而來,因蘇聯國防工業重心和總裝企
業主要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哈主要是零配件和維修,除魚雷和小型船舶外,至今未能形成
完整的研發、制造和銷售產業鏈,國內能夠獨立生產的成套武器裝備極少。為提高國防安
全和發展制造業,哈薩克《軍事學說》均強調發展本國國防工業,目標是軍品自給率達到
80%,通過市場換技術,擴大與國外軍工企業合資合作,加速本國技術提升和武器裝備更
新改造。但鑒於國內市場狹小,國防訂單規模小,哈薩克國防工業的發展壓力依然很大。
未來哈國防工業的工作重點是完善軍事經濟政策,加強軍品認證和標准建設,加強與國外
伙伴合作,發展軍民兩用產品,努力擴大出口等。
一、國防工業發展歷程
國防工業又稱軍事工業,是直接為國防服務,為武裝力量提供武器裝備和給養的工業生產
部門。因國情不同,各國國防工業的具體範圍也不盡一致。由於哈薩克堅持無核化政策,
不擁有核武器,其防空體系由俄羅斯主導的獨聯體防空力量維護,所以哈國防工業通常僅
指兵器(包括軍用船舶和軍用電子),不包括核工業和航空航天。
哈薩克的國防工業始於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防止敵人破壞,保護本國
工業和保障前線需要,蘇聯決定將位於歐洲部分的一些企業轉移至中亞和遠東。二戰後,
為發揮各地區的自然和經濟優勢,使國民經濟能夠有計劃、按比例、平衡地發展,蘇聯將
全國作為一個整體而規劃經濟布局,將之劃分為19個基本經濟區。在每個經濟區內,又根
據生產力發展水平、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分布狀況、各地區在全國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分布和行政區劃等因素,采用地域生產綜合體形式組織生產,從而在每個經濟區內都
擁有三類部門(具有全國意義的專業化部門、為專業化部門服務的輔助部門、生產地方性
消費品的自給性部門),也就是說,每個經濟區既有自己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同時也是
全國生產分工的一部分。
盡管蘇聯的國防工業體系完整且強大,但其主要設計、總裝生產和系統集成等資源集中在
俄羅斯和烏克蘭。哈薩克加盟共和國雖然能夠生產海軍武器、小型船舶和潛水器(適合裡
海地區)、通信和電子戰設備、航空無線電電子設備、火箭系統、導航設備、導彈防御和
防空系統部分設備、輕武器、重型戰車等,但由於缺乏完整的技術、設計和生產鏈條,除
魚雷和水雷武器外,難以生產成套軍事裝備,主要從事配套生產和服務,為其他加盟共和
國(主要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總裝企業提供零配件,以及為車輛和飛機提供維修服務。
據統計,在蘇聯後期,哈薩克加盟共和國負責生產全蘇11%的火炮和18%的步兵戰車,另外
還是蘇聯核武器試驗基地,曾擁有1400多枚核彈頭(早已銷毀),具備一定的鈾礦初加工
能力,但不擁有核武器及其配件的研發和制造能力。
與武裝力量相似,哈薩克的國防工業也是繼承蘇聯解體後遺留的產物。早在蘇聯解體前一
年的1990年10月25日,哈薩克加盟共和國最高蘇維埃召開會議並通過《主權宣言》,全文
共16條,其中第9條規定:“作為主權的一部分,共和國境內的土地、地下資源、水體、
空間、動植物、其他自然資源、歷史和文化財產、經濟和科技潛力等所有財富都屬於共和
國獨家所有。共和國保障各種形式的財產一律安全,保障聯盟、其他加盟共和國、外國及
其公民和法人在共和國境內的財產權利。”自此,哈將境內包括軍工企業在內的絕大部分
企業收歸自己所屬,不再接受蘇聯中央政府管理。
哈獨立後的第一個十年(20世紀90年代),是其國防工業衰退的十年。蘇聯解體後,哈共
接收約50家國防企業,但這些企業均出現經營困難。一方面,蘇聯解體導致哈境內的企業
成為碎片化的個體,原來蘇聯境內統一的生產和供銷體系遭到破壞,上下游產業鏈斷裂,
各企業不得不重新尋找客戶建立配套合作體系。另一方面,這些企業主要承擔軍品生產任
務,民用品不足1/5。隨著戰爭威脅大幅下降,國防訂單減少,企業效益也隨之下降。由
於蘇式武器與西方標准不兼容,其銷售對像只能是采購蘇式武器的客戶。除保留海軍武器
生產外,哈軍工企業當時主要承接俄羅斯訂單,包括為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的印度和中國
訂單生產。為擺脫困境,哈部分企業合並重組,部分企業被私有化,留在國營體系內的企
業則進行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據哈工業與新技術部國防工業委員會統計,1998年國防工
業體系內的20家軍工企業的產值只相當於1991年的10%—25%,職工數量也大幅減少到原規
模的10%—20%,尤其是有技術專長的俄羅斯族科研工作者和技工流失嚴重。
哈獨立後的第二個十年(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是其國防工業錯失機遇的十年。在完成
接收和整編蘇軍遺留武裝力量為本國獨立武裝力量的基礎上,哈於2003—2010年進行大規
模軍事改革,旨在打造適應非傳統安全要求的高質量軍隊。盡管這一時期的國防訂單量很
大,國防預算一度高達占GDP比重的4%—5%,但因本國國防工業力量薄弱,所產軍品不能
滿足現代化武裝力量的需求,哈大量采購國外先進武器裝備,本國軍工企業反而訂單不多
,未能借機大發展。這個時期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將原先分散的國防軍事生產資源重組為
統一的軍工集團。2003年3月,哈政府使用行政劃撥和股份轉讓等方式,重組合並國內16
家與國防生產有關的科研和生產企業(以國防部下屬企業為主),成立100%國有的哈薩克
技術工程集團(Kazakhstan Engineering)。
哈獨立後的第三個十年(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是其國防工業較快發展的十年。2007年
3月14日,哈發布《2015年前國防工業發展國家綱要》,確定發展軍事技術和工業、提高
維修保養能力、加快更新改造等任務目標;但《綱要》的實施因遭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
而事實上擱淺。
2011年哈提前實現“2030年國家戰略”主要任務目標後,開始部署實施大規模基礎設施和
工業創新建設計劃,著重發展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作為豐富經濟多元化和提升加工制
造業的重要一環,哈政府對本國國防工業明確提出2020年前軍品國產化率達到80%的任務
目標,鼓勵通過市場換技術,擴大與國外軍工企業合資合作,加速本國技術提升和武器裝
備更新改造。國防工業由此在國家第三次現代化建設大潮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為規範國防工業發展,哈薩克於2016年10月將原屬國防部的國防工業委員會、投資和發展
部的宇航委員會、信息和通信部的信息安全局、國民經濟部的國家物資儲備委員會等四個
機構合並重組為新成立的國防與宇航工業部,承擔軍事技術發展、國防采購和國家動員職
能,全面負責國防軍工、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安全、國家物資儲備、國防動員等五大領
域。鑒於軍工企業多從事民品生產,2019年6月又根據托卡耶夫總統簽署的《關於進一步
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總統令,將主管國防工業職能的機構改為工業和基礎設施發展部,將
國防工業融入本國工業整體而綜合發展。
哈薩克專門負責武器裝備、軍事技術、軍事物資等國防和軍工產品出口的部門是哈薩克特
種裝備進出口公司(Kazspetsexport)。該公司源自1995年10月成立的隸屬於國防部貿易
管理局的哈薩克軍事技術進出口公司,1997年與經濟部國防工業委員會下屬的外貿企業戰
士公司合並後改稱哈薩克武器裝備公司。1999年3月劃歸總理辦公室直接領導後不久改為
現名。此後與技術工程集團一樣,先後經歷國防部以及國防與宇航工業部管理,2019年6
月後轉歸工業和基礎設施發展部領導。
二、哈薩克技術工程集團
截至2019年初,哈薩克的國防軍工企業有40家,職工9千多人,其中最大的軍工企業是哈
薩克技術工程集團,其承擔了幾乎所有國防軍工生產任務和3/4的軍品出口任務,此外還
有十幾家軍工企業,主要承擔輕武器和零配件等生產,以及簡單的維護保養和檢修等任務
。哈薩克技術工程集團是哈國防工業的龍頭企業(參見表1)。它在2003年成立之初隸屬
於國防部,為完善管理,該集團全部股份於2006年10月轉為薩姆魯克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的
注冊資本金,薩姆魯克—卡澤納國家福利基金也由此成為集團唯一股東,但集團的經營管
理權2009年9月被委托給工業與貿易部管理,2010年6月由國防部委托管理,2016年12月劃
歸新成立的國防與宇航工業部委托管理,2019年6月歸工業和基礎設施發展部管理。
技術工程集團主營強力部門需求的特種商品和服務,還有一些民用的油氣設備、交通設備
、電子設備等。截至2018年初,該集團有員工4997人,下屬25家企業,其中直屬企業14家
,下屬二級企業2家,控股企業3家,參股企業6家。集團銷售收入2017年達到840億堅戈(
其中出口占9.7%),約占哈工業總產值的0.4%、加工業總產值的1%和機械制造業總產值的
10%。2017年/2016年集團生產的產品中(按產值),軍品和軍民兩用品占86%/86%,工程
服務占1%/4%,油氣設備占7%/6%,鐵路設備占1%/1%,其他商品占5%/3%。
表1:哈薩克技術工程集團主要經營指標
┌──────────────┬────┬───┬───┬────┬────┐
│ │ 2013年 │2014年│2015年│ 2016年 │ 2017年 │
├──────────────┼────┼───┼───┼────┼────┤
│ 年均匯率(1 美元=) │ 152.13 │179.19│221.73│ 342.16 │ 326.00 │
├──────────────┼────┼───┼───┼────┼────┤
│ 總資產(億尖戈) │ 741 │891 │1141 │ 839 │ 750 │
├──────────────┼────┼───┼───┼────┼────┤
│ 銷售收入(億尖戈) │ 448 │385 │635 │ 713 │ 840 │
├──────────────┼────┼───┼───┼────┼────┤
│ 利潤(億尖戈) │ 30 │9 │-80 │ -30 │ -40 │
├──────────────┼────┼───┼───┼────┼────┤
│ 生產率(萬尖戈/人) │ 1286 │1179 │1259 │ 1427 │ 1789 │
├──────────────┼────┼───┼───┼────┼────┤
│ 月均工資(萬尖戈) │ 11.4 │12.4 │10.4 │ 13.4 │ 17.0 │
├──────────────┼────┼───┼───┼────┼────┤
│ 機械製造業總產值(億尖戈) │ 8592 │9051 │6680 │ 7668 │ 9139 │
├──────────────┼────┼───┼───┼────┼────┤
│ 機械製造業總出口額 │ 12.65 │12.32 │5.85 │ 7.22 │ 6.52 │
│ (億美元) │ │ │ │ │ │
├──────────────┼────┼───┼───┼────┼────┤
│ 機械製造業總進口額 │ 183.72 │175.45│118.67│ 94.41 │ 109.44 │
│ (億美元) │ │ │ │ │ │
└──────────────┴────┴───┴───┴────┴────┘
哈薩克技術工程集團下屬的主要軍工企業,承擔著哈武裝力量的武器裝備絕大部分的生產
供給(參見表2)。從產品種類看,技術工程集團的海軍武器裝備生產能力較強,西部的
裡海沿岸是海軍裝備的生產中心,可生產魚雷、500噸以下艦艇、水下遙控車、水下液壓
系統和武器系統、測量儀器等。主要企業有烏拉爾斯克的捷尼特廠(主要生產小型艦艇)
和歐米茄儀表廠(主要生產船用動力設備),還有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的濟克斯托公司,
主要生產魚雷和掃雷設備。
表2:哈薩克技術工程集團下屬的主要軍工企業
https://i.imgur.com/TZSDFeB.jpg
技術工程集團的陸軍裝備自主研發能力相對較弱,主要使用客戶圖紙來組裝坦克、裝甲車
、防雷車、火炮、火箭發射車等。哈東部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市和塞米巴拉金斯克市是
陸軍裝備的主要生產地。其主要企業有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重型機器制造廠(主要生產火
炮)、塞米巴拉金斯克機器制造廠(主要生產裝甲車)、塞米工程公司(主要生產裝甲車
)。另外,哈中部的卡拉干達州是輕武器和彈藥的主要生產地,年產能3000萬噸,可基本
滿足哈自身的彈藥供給。
技術工程集團的航空業務主要是維修飛機和組裝直升機,主要位於阿拉木圖和阿斯塔納。
首都阿斯塔納是航空航天技術研發中心,既維修保養飛機,又組裝直升機,還發展遙感和
通信技術,建立研發、設計、制造、服務一條龍體系。阿拉木圖市在蘇聯時期就是飛機維
修基地,第405航空修理廠負責維修各類作戰飛機,另外也是電子和自控系統的研發和生
產地,其“花崗岩”特種技術設計局可以調試、試驗、維護和修理防空和反導防御系統。
21世紀以來,哈薩克積極與外國建立合資企業,希望借助國外先進技術,提高本國國防工
業能力,降低本國武器裝備更新的成本,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已建立的合資企業主要是
哈技術工程集團與俄羅斯、新加坡、土耳其、法國、西班牙、以色列、南非等,主要方式
是補償貿易,即要求從國外采購的部分軍工產品由哈國內企業生產、組裝或維修(參見表
3)。
表3:哈薩克技術工程集團下屬的主要合資企業
https://i.imgur.com/xJHABQ9.jpg
三、國防工業發展戰略及當前困難
自獨立至2003年,哈國防和軍事建設的主要精力總體上用於接收和整編蘇軍遺產,保衛新
生獨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從2003年開始至2010年,哈對本國國防和軍事指揮體系進
行大幅度調整改革,旨在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能夠應對非傳統安全的新型軍隊。
2010年2月18日,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分別向陸軍和海軍授予軍旗,標志此輪軍事改革完
成。
在大規模軍事改革即將結束之前,哈於2007年發布新版《軍事學說》,為軍改後的國防和
軍事建設提供指導規劃,正式將國防軍工建設提上日程,規定國家預算中的國防支出不得
少於GDP總值的1%,提出制訂先進、統一、協調的國家軍事技術政策,在確保武器裝備兼
容的前提下(型號要配套),發展國際軍事一體化,分階段地將軍事裝備體系向世界最新
型號和符合北約標准的高技術武器裝備過渡(這意味著哈將逐步減少俄制武器裝備比重)
,使得哈武裝力量實現武器裝備現代化,並具備研發和生產高科技武器和軍事裝備能力。
隨著“Arab Spring”以及中東和烏克蘭局勢的發展,網絡安全、混合戰爭、軍備競賽、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成為軍事鬥爭領域的熱點。為提高部隊指揮和武器控制的效率,
對武器裝備的要求也相應提高,需要借助技術創新,發展高精度和自動化控制系統,根據
最新科技研發制造現代化武器。在此背景下,哈於2017年9月通過獨立後第5版《軍事學說
》,確定發展國防軍工的主要原則有:
(1)完善國防工業管理體系,尤其是監管制度;(2)統一國家軍事技術政策和防御計劃
;(3)發展能夠滿足部隊建設需要的國防軍工,引進先進技術,開發、生產新型和現代
化武器及特種設備,增加軍品的品種、數量和質量;(4)發展軍品出口潛力;(5)完善
軍工產品的認證、定型和接收制度和體系;(6)改善基礎設施;(7)鼓勵與外國公司進
行互利合作,並在哈境內建立合資企業,生產先進的武器和裝備系統;(8)培養能夠滿
足國防軍工企業需要的人才;(9)建立武器和裝備的技術文件的保存和保險基金,保護
技術資料。2018年5月14日,哈國防與宇航工業部長阿塔姆庫洛夫在回答議會咨詢時指出
,哈國防裝備制造的發展目標是提高產品的“機動性、無人系統、數字化”水平。
從哈薩克關於國防工業發展政策和措施的闡述中可知,哈始終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發展以及
國家安全需要,調整和完善本國國防工業的工作重點和任務方向,既有繼承,更有發展。
由於財政資金和人力資源所限,哈經濟發展不能平均用力,全面開花,只能選擇優先發展
方向,著重發展具有競爭力的領域,努力提高深加工水平和全產業鏈建設,提高產品附加
值和科技含量。當前,哈國防工業比較關注的問題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完善軍事經濟政策,為國防工業發展創造健康環境。其主要包括盡可能增加國防工業
投入,從反腐敗高度規範國防采購和軍品處置,推進私有化和吸引戰略合作伙伴等。另外
,哈政府需要破除部門壁壘,統籌各行業領域發展,制定工業創新計劃時,不僅考慮投資
或經濟部門主管的行業和企業,還將國防部、國防和宇航部等管理的工業部門也納入進去

二是發展合資企業,完善產品型號認證和標准制度,滿足客戶需求。哈武裝力量一直以俄
式武器裝備為主,但哈希望引進北約先進標准提升戰鬥力,並帶動本國加工制造業發展。
因此,哈努力與國外軍工企業合作,建立合資企業,要求國外武器裝備供應商必須將其供
應給哈國的部分商品在哈國內生產、組裝或維修,以此提高本國國防工業能力,降低本國
武器裝備更新的成本,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已建立的合資企業主要是技術工程集團與俄
羅斯、新加坡、土耳其、法國、西班牙、以色列、南非等合作。
三是努力開拓國際銷售市場,同時重視貿易補償政策。因本國國防預算規模和軍品市場規
模小,依靠本國市場難以支撐本國軍工企業的發展目標,哈國防工業便將注意力放到國際
市場,努力尋求國際合作。通過承接海外代工訂單,哈將部分產品出口至這些國家的客戶
手中。哈主要出口企業是基洛夫機械制造廠、特內斯公司和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重型機械
制造廠等。
四是舉辦國際國防與軍警設備展。這是哈國內規格最高的專業防務展,通常分為警用裝備
、海陸空國防軍事裝備、軍事通信與IT技術、多功能車輛系統及裝備四大板塊,同期舉辦
多場研討會和高峰論壇。每年展會都吸引三四十個國家的三四百家企業參展,規模和影響
逐年加大。
截至2019年初,哈薩克先後制定了5版《軍事學說》,為本國的國防工業提供發展方向,
但哈國防工業仍面臨著諸多困難。
一是利益集團因素。哈國內關於依照俄制標准還是北約標准生產,以及直接進口成品還是
自主生產等問題的爭論始終激烈。哈薩克與俄羅斯是聯盟伙伴關係,已簽署多個軍事技術
合作協議,建立了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但兩國軍工領域合作自2007年哈提出更廣泛應用
北約技術後逐漸變得微妙。一方面,哈認為西方國家的常規武器裝備質量好於俄羅斯,同
樣花錢更新本國裝備不如采用西方標准。但另一方面,哈離不開俄羅斯,不僅大部分武器
裝備采用俄制,全面更換成西方國家的不現實,而且哈國家安全主要依靠俄羅斯主導的集
體安全條約組織保障,俄不希望哈與西方國家有過多的軍事合作,擔心自己的技術被哈方
泄露給西方國家。因此,哈俄合作逐漸以無償援助和優惠價格購買為主(俄羅斯盧布貶值
後其武器性價比更高),合作設計和生產的項目越來越少。
二是資金因素。哈武裝力量總計約17萬人,其中國防軍約7萬、邊防軍約3.5萬、內衛部隊
約2萬,還有民防部隊和近衛軍等。整個國內軍品需求規模有限,但發展卻需要巨額投資
。2013—2016年,哈國防開支約占GDP總值的1%,用於國防工業研發的年均費用僅占全國
科研經費的0.8%(約3億堅戈)。在國家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哈政府不可能給予大量財政
投入,只能寄希望於與外資合作。
三是人力資源因素。軍品生產屬於技術密集型,對質量要求極高,符合要求的相關人才需
要一定培養周期,不是短期招工即可解決的問題。因企業效益一般,軍工企業的技術人才
和熟練工人大量流失,現有職工總數已不足萬人。
四、啟示
中哈兩國軍事合作自哈獨立後便已開始。在20世紀90年代集中表現在邊境安全合作,尤其
是通過中、俄、哈、塔、吉建立的上海五國機制,在邊境地區裁減軍事力量和加強透明度
,增加互信程度。進入21世紀後,中哈軍事合作重點是打擊“三股勢力”,比如舉行聯合
軍演、建立政府間安全合作機制、提供軍事援助等。隨著中國軍工水平不斷提高,哈對中
國的先進國防軍工技術越來越感興趣。哈國防部長賈克瑟別科夫訪華時曾表示:希望與具
有競爭力、擁有先進生產技術和完整產業鏈,具備技術維護和維修網絡的中國軍工企業合
作,但希望能在哈本地化生產。由於中哈國防工業合作起步相對較晚,當前合作規模不大

為打造小而精的武裝力量,哈亟需使用現代化武器裝備更新換代,實現“高精度、自動化
和數字化”,對本國國防工業提出既滿足強力部門需求,又開發海外市場的任務要求,因
此對擁有先進技術和資金實力的軍工企業有強烈合作需求。中國企業恰好具備此條件,並
在哈方需要的數字技術、無人機、裝甲戰車、電子和通信等領域的技術產品性價比極高。
可以說,中哈國防工業具有較強互補性。加上兩國“一帶一路”和“光明大道”對接戰略
提供的政策優惠和良好投資環境,本著和平利用軍工產品的原則,未來中哈國防工業可在
軍品和軍民兩用品生產和貿易、技術交流、人才培養等各領域有廣闊合作空間。
第一,宜靈活理解國防工業合作的範圍和內容。應既包括與整個武裝力量以及與國防建設
有關的合作(涵蓋軍隊、邊防、警察、安全、核、宇航等),也包括與各個具體的國防軍
工企業的合作,凡是由兩國認定的軍工企業所開展的合作均可納入兩國國防工業合作範疇
,即除武器裝備外,還有民用品和軍民兩用品。多年來,中國軍工企業一直希望打開哈國
市場,生產或出口導彈、無人機、坦克、雷達、激光防御系統等具備機動突擊和精確打擊
能力的拳頭軍品,以及油氣、交通、電子、通訊、遙感、導航、防災減災、反恐防暴、安
保、軍需後勤、數據網絡、技術解決方案等民用產品。
第二,提供無償援助。比如技術、設備、人才培訓等。應將軍事援助納入整個中國對外援
助框架內,各部分相互配合,形成綜合作用效果。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是培育未來潛在市場
的行為,給哈方一個從熟悉到喜歡再到信任中國產品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為中國企業優
化海外布局,建立更高效生產鏈條提供前期鋪墊的方式之一。國際貿易分工理論和實踐證
明,中國的產品和成套設備所在地往往也是中國標准和後期維護保障市場所在地。
第三,將國防工業合作納入中哈產能合作框架。盡管國防工業帶有國防屬性,但總體上也
屬於工業範疇,其發展應不僅由國防相關部門規劃,還應與國家的整個工業規劃相協調(
比如哈技術工程公司的發展規劃項目就未被列入國家工業創新計劃)。實踐中,主管中哈
產能合作規劃的中國國家發改委和哈薩克投資發展部,以及負責具體落實“一帶一路”與
“光明大道”對接的主要企業的主管部門(中國國資委和哈薩克“薩姆魯克—卡澤納”國
家福利基金)應跳出所屬行政系統的條框,在規劃和落實過程中為國防軍事系統的企業留
出一席之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