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不死神學士(上)/(下)

作者: laptic (無明)   2019-09-03 20:43:48
不死神學士(上):阿富汗「軍閥亂鬥」下的塔利班崛起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4023819
2019/09/03 The Glocal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456.jpg
阿富汗塔利班,是怎麼崛起的?大眾對於1990年代由「阿富汗伊斯蘭國」到「阿富汗伊斯
蘭酋長國」——也就是塔利班壯大之際——這段時期的認知比較空白及零碎。圖/美聯社
文/孫超群(The Glocal研究員)
阿富汗戰爭的煙哨此起彼落。自2001年10月,美軍揮兵阿富汗以來,這場戰爭已持續18年
,成為美國歷史上耗時最久的一役,至今仍在與塔利班(Taliban)斡旋和平談判。2日,
美國首席談判代表表示,雙方已達成協議草案的共識,有待川普總統批准。
和平看似不遠,但過去四十年的阿富汗,幾乎一直經歷著無間斷的無情炮火。從1979年蘇
聯入侵阿富汗開始,伊斯蘭聖戰士負嵎頑抗外力以及蘇聯傀儡政權。雖然成功迫使蘇聯從
「中亞越南」撒退,無功而還,但相對和平的日子,只不過是維持了數年而已。不久,阿
富汗民主共和國便在1992年正式「壽終正寢」。
對大眾來說,1980年代的聖戰士抵抗蘇聯史,或2001年美國攻打阿富汗到當前主政的賈尼
(Ashraf Ghani)政府,這兩段時期因牽涉不少經典歷史與國際關係的元素,資料與分析
都比較普及。然而,對1990年代由「阿富汗伊斯蘭國」到「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也
就是塔利班壯大之際——這段時期的認知比較空白及零碎,或是只知道是軍閥割據。
1992至1996年的阿富汗是一個比現時更失敗的失敗國家(Failed State),但我們需要了
解的,是背後各派鬥爭的緣由 —— 縱使各方有多次和解的機會,為何仍失敗?迄今在新
聞上還會經常看到的「塔利班神學士政權」,又是如何在鷸蚌相爭之下,成為最大贏家呢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461.jpg
自2001年美軍揮兵阿富汗以來,這場戰爭已持續18年,成為美國歷史上耗時最久的一役。
但迄今在新聞上還會經常看到的「塔利班神學士政權」,如何在鷸蚌相爭之下,成為最大
贏家呢? 圖/法新社
▌親蘇政府倒台 國家支離破碎
無法達成和平、漸漸走上內戰的主因,就是各派只顧及狹隘的族群或自身利益,導致誰都
不肯妥協的權力爭奪。
1989年蘇聯-阿富汗戰爭停火後,以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為首的納吉布拉(Mohammad
Najibullah)政府依然接受蘇聯政府的資助,勉強能夠維持政權。但隨著1989年起的「蘇
東波」,令蘇聯從內部分裂走向解體,這個殘餘的喀布爾共產政權被斷絕資助,也漸漸走
上管治危機。
這還不算壓倒納吉布拉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當政府失去外援,當年抗蘇的伊斯蘭聖戰團
體又漸漸迫近首都時,本來親政府的大軍閥杜斯塔姆將軍(Abdul Rashid Dostum)見大
勢已去,臨陣倒戈,令納吉布拉決定潛逃。於是,1992年4月,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倒台,
新政府「阿富汗伊斯蘭國」正式成立,只是和平仍未出現在這片土地上。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466.jpg
1989年蘇聯-阿富汗戰爭停火、蘇聯撤軍「中亞越南」。之後,當政的親蘇政府依然接受
蘇聯政府的資助,勉強維持政權。但隨著1989年起的「蘇東波」,令蘇聯從內部分裂走向
解體,這個殘餘的喀布爾共產政權被斷絕資助,也漸漸走上管治危機。 圖/路透社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465.jpg
當年抗蘇的伊斯蘭聖戰團體漸漸迫近首都時,本來親政府的大軍閥杜斯塔姆將軍(Abdul
Rashid Dostum)見大勢已去,臨陣倒戈。1992年4月,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倒台,新政府「
阿富汗伊斯蘭國」正式成立,只是和平仍未出現在這片土地上。圖為進攻喀布爾的聖戰士
。圖/美聯社
要了解1992年前後起喀布爾的內戰,首先要理解各個主要政治勢力的立場分野:
「騎牆派」將軍杜斯塔姆,曾與蘇聯傀儡政權同一陣線,對付受美國與巴基斯坦支助的伊
斯蘭聖戰士。在兵變時,他成立了「伊斯蘭民族運動黨」,代表著國家北部烏茲別克族及
土庫曼族群的利益。
而其他從四面八方進軍首都的政治勢力,主要是從前對抗蘇聯傀儡政權的聖戰士們。抗蘇
戰爭結束後,主要敵人消失,他們失去了「聖戰」層次的意識型態信念,隨之而來的,就
是尋找繼續戰鬥的理由——有的勢力為了族群利益而戰,有的為了自身獈窄的地方利益而
戰,也有的繼續為建立伊斯蘭國度而奮鬥。
其中,「伊斯蘭促進會」是抗蘇聖戰士中,勢力最龐大的其中一支,也是「阿富汗伊斯蘭
國」的實際掌權力量,代表人物有時任總統拉巴尼(Burhanuddin Rabbani)以及時任國
防部部長馬蘇德將軍(Ahmad Shah Massoud)。該政黨是由穆斯林兄弟會成立,屬伊斯蘭
教遜尼派,代表該國第二大族群塔吉克族的利益,也曾得到不少普什圖人以外的族群支持
(普什圖為阿富汗第一大族群)。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462.jpg
「騎牆派」將軍杜斯塔姆(左),代表著國家北部烏茲別克族及土庫曼族群的利益;以拉
巴尼(右)為首的「伊斯蘭促進會」,既是抗蘇聖戰士中,勢力最龐大的其中一支,也是
「阿富汗伊斯蘭國」的實際掌權力量。 圖/美聯社、路透社
另一支與政府頑強作對的,是由著名抗蘇聖戰士希克馬蒂亞爾(Gulbuddin Hekmatyar)
帶領的「伊斯蘭黨」。該組織於1970年代成立,在198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中,成為抗蘇的
中流砥柱,比起其他伊斯蘭組織還要偏向信奉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希克馬蒂亞爾,得到
巴基斯坦情報局(ISI)的支持。由於他在內戰大部分時間都在進攻喀布爾,令首都傷亡
慘重,因而被冠上「喀布爾屠夫」之名。
另外,也有「伊斯蘭解放聯盟」(Ettehad),由聖戰者薩耶夫將軍(Abdul Rasul
Sayyaf)領導。他與希克馬蒂亞爾同屬該國最大族群的普什圖人,遵從遜尼派瓦哈比教派
,算是極端保守的宗教狂熱分子。此派得到沙地阿拉伯支持。
最後,就是獲得伊朗支持的「伊斯蘭統一黨」,由第三大族群哈扎拉族(Hazara)的政治
領袖馬扎里(Abdul Ali Mazari)領導,以該族群及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利益為依歸。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467.jpg
「伊斯蘭黨」的希克馬蒂亞爾,在內戰大部分時間都在進攻喀布爾,令首都傷亡慘重,因
而被冠上「喀布爾屠夫」之名。圖為1996年6月,希克馬蒂亞爾宣誓就職阿富汗總理。 圖
/美聯社
▌軍閥互不相讓 多次和平努力付諸東流
從前述可知,每個派別的利益計算不一,加上多了「外國勢力」插足,新政府自然難以達
成共識。1992年4月,在聯合國主持下,《白沙瓦協定》(Peshawar Accord)誕生,最後
卻成為權力過渡的典型失敗之作。
根據協定,「伊斯蘭促進會」的拉巴尼在2個月的過渡期後當上總統;「伊斯蘭黨」的希
克馬蒂亞爾擔任總理;「伊斯蘭解放聯盟」的人馬成為內政部長;「伊斯蘭促進會」的馬
蘇德將軍則擔任國防部長。
然而,這份權力分享的協議,已有先天缺憾——雖然「伊斯蘭促進會」正式掌握軍政大權
,但事實上沒有一派擁有統治喀布爾的壟斷力量。新政府最大、最直接的威脅,就是強勢
的「屠夫」希克馬蒂亞爾。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468.png
1992年,納吉布拉政權倒坍後,阿富汗進入四年內戰,地方軍閥割據。各派只顧及狹隘的
族群或自身利益,導致誰都不肯妥協的權力爭奪。 圖/維基共享
儘管「伊斯蘭促進會」與「伊斯蘭黨」同樣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但前者較溫和,而且願
意妥協;後者比較保守,傾向在喀布爾建立壟斷性的伊斯蘭國度。另外,受沙地阿拉伯支
持的「伊斯蘭解放聯盟」,長期對抗由伊朗支持的「伊斯蘭統一黨」,他們亦經常在喀布
爾西邊爆發衝突,無疑是一場大國代理人之角力。
在這情況下,《白沙瓦協定》並沒有成功。短短一年後便在1993年2月,發生了「阿夫沙
爾軍事行動」(Afshar Operation),由「馬蘇德聯手薩耶夫」,與「希克馬蒂亞爾–馬
扎里」對決,戰爭一觸即發。
在失控的情況下,巴基斯坦、沙地阿拉伯、伊朗三大外力向聖戰者施壓,要求以政治方案
解決衝突。同年3月,三國邀請各派達成《伊斯蘭堡協定》(Islamabad Accord),讓拉
巴尼繼續當總統,希克馬蒂亞爾重新被任命為總理。但希克馬蒂亞爾堅持要馬蘇德下台,
並且要求成立更具廣泛代表性的內閣作管治;拉巴尼與馬蘇德都反對他的要求,雙方繼而
在同年4月底開火。
直到5月中,各方再次嘗試達成大同小異的《賈拉拉巴德協定》(Jalalabad Accord)。
大家大致同意回復之前《伊斯蘭堡協定》的安排,但不同的是——希克馬蒂亞爾要求成立
能駕馭內政部的委員會,並由他主理,而且要求成立由拉巴尼主理的委員會,全權控制國
防部,等於變相架空馬蘇德將軍,導致協議再度破局。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464.jpg
「伊斯蘭促進會」與「伊斯蘭黨」不合;受沙地阿拉伯支持的「伊斯蘭解放聯盟」,長期
對抗由伊朗支持的「伊斯蘭統一黨」,經常在喀布爾西邊爆發衝突。圖為1993年,政府軍
與伊斯蘭統一黨的衝突傷及平民。 圖/美聯社
但與此同時「伊斯蘭促進會」其實已經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早在1993年4月,馬蘇德的
軍隊已經鞏固了喀布爾北部地區,而拉巴尼亦邀請對其忠心、叱吒國家西部赫拉特省的軍
閥——伊斯梅爾汗(Ismail Khan)——出山幫助,大大制衡了希克馬蒂亞爾的勢力。
兩大勢力一路糾纏,1993年的兩次和平協議都以失敗告終。之後雖然陸續嘗試和解(一次
是在 1994年4月,聯合國和一些沒多大影響力的小型聖戰組織,提出和平方案;另一次在
同年7月,由伊斯梅爾汗提出),國土依然干戈未休。這證明了企圖讓各派系透過權力分
享來共治政府的方式,還是沒法走出死胡同,國家繼續陷入群雄割據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說法認為這四年內戰(1992-1996),與其說是來自南方的普什圖人
,與其他次要民族之間的衝突,倒不如說是城市與鄉村的對立。在1992年喀布爾淪陷之際
,面對步步進迫的聖戰分子,不少城市居民十分害怕急劇的轉變,害怕他們推行保守且具
宗教色彩的政策,令城市的生活文化會成為絕響。因此,喀布爾人民自然對納吉布拉政府
產生懷緬之情。
另一有趣的地方是,由於各軍閥都以進入首都為首要目標,因此戰場當然也在喀布爾的周
邊,令其他省份(如赫拉特省、加茲尼省)相對和平,未受戰火摧殘。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471.jpg
兩大勢力一路糾纏,多次和平協議都以失敗告終,國土依然干戈未休——這給了塔利班迅
速壯大、趁隙而入的崛起良機。圖為塔利班戰士。 圖/美聯社
▌各懷鬼胎 令塔利班迅速崛起
無論多少次和平協議,大家都無法達成共識,這源於各派對管治有著不同期望。例如,馬
蘇德早與「伊斯蘭民族運動黨」及「伊斯蘭統一黨」決裂——馬蘇德不主張分治,並希望
聯合最多人口的普什圖人,而且不如後兩者講求族群之間的權力平衡。到了中後期,其實
中央政府的權威已名存實亡,除了某些地方軍閥,管治喀布爾政權的「伊斯蘭促進會」已
經沒多少盟友。
另一方面,雖然在戰爭中後期,喀布爾只受到間歇性的導彈攻擊。但遜尼派的「伊斯蘭解
放聯盟」與什葉派的「伊斯蘭統一黨」衝突卻十分猛烈,互相指責對方為異教徒,幾乎成
為主戰場。眾多衝突源頭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伊斯蘭統一黨」領導者、「騎牆派」將軍
杜斯塔姆對待聯盟的態度。
由始至終,杜斯塔姆毫無原則可言,反覆地轉換盟友,令各家勢力元氣大傷,間接消滅和
解的可能。先是蘇聯傀儡政權,其次是拉巴尼政府,再之後就倒戈轉為支持希克馬蒂亞爾
,並與拉巴尼的政府軍開戰。
杜斯塔姆侍奉多家,左右逢源,對國家造成災難,更令來自南方的塔利班神學士政權有機
可乘。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469.jpg
1996年9月,納吉布拉(最右)與他的親兄弟(中),遭攻入喀布爾的塔利班士兵殺害後
,懸吊屍體示眾,詔告「新的時代」來臨。 圖/美聯社
1994年秋天,塔利班在南部的國家第二大城市坎達哈迅速崛起。塔利班承諾奪權後為阿富
汗帶來和平,這對苦於內戰的阿富汗人來說,十分吸引。而看見其支持的希克馬蒂亞爾,
久攻不下喀布爾,巴基斯坦情報局失望之下,也開始扶植塔利班領導人奧馬爾(
Mohammad Omar),並揮重軍北上進攻首都。
希克馬蒂亞爾見自己大勢而去,驚覺勢力已被邊緣化,便決定與政府軍及其他主要力量合
作,結盟成為「北方聯盟」(Northern Alliance),消除共同敵人塔利班的威脅。只可
惜,一切為時己晚,最終還是抵檔不住塔利班的攻勢。1996年9月,喀布爾淪陷、拉巴尼
政權被推翻,他和馬蘇德退到北部地區,展開反抗活動。
脆弱的「阿富汗伊斯蘭國」,最終只維持了4年便消亡——政權缺乏合法性、各派擁兵自
重、各懷鬼胎,是政權注定失敗的原因。當收復地方成為天方夜譚時,大家都以控制首都
為首要目標,而主要聯盟力量又常常被破壞 ;在4年內戰的困局下,懂得攏略民心的塔利
班在鷸蚌相爭下,成為了那個漁翁。塔利班崛起,是不幸的偶然,但也是讓人感興趣的歷
史教訓。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470.jpg
4年內戰,懂得攏略民心的塔利班在鷸蚌相爭下,成了漁翁。但其後政府軍與其他軍閥力
量也結盟組成「北方聯盟」(Northern Alliance),試圖消除共同敵人塔利班的威脅。
圖為1997年,阿富汗伊斯蘭統一黨(Hezb-i-Wahdat)於巴米揚(Bamiyan)駐守的坦克車
,抵禦塔利班攻擊。 圖/法新社
───────────────────────────────────────
不死神學士(下):塔利班是怎麼捲入「恐怖主義」?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4023820
2019/09/03 The Glocal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845.jpg
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是如何與賓拉登搭上線?又是如何捲入恐怖主義?圖為蘇聯-阿富
汗戰爭末期,在阿富汗參與「聖戰」的賓拉登。 圖/美聯社
文/孫超群(The Glocal研究員)
20世紀末阿富汗內戰期間,「塔利班」(Taliban)在軍閥割據下,靠著攏弄民心之術,
從地方的「神學士」漸漸壯大。
塔利班之所以被稱為「神學士政權」,是因為他們最初是由一群神學院學生組成的軍事部
隊。他們不忍見國家戰亂頻仍,地方軍閥貪腐,因此以宗教作為號召,試圖重建國家、恢
復和平,由南方的坎達哈發跡,成為一股橫掃千軍的強大勢力。最終在1996年9月,塔利
班攻入首都喀布爾(Kabul),成立政教合一的「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組織領導人奧
馬爾(Mohammed Omar)成為埃米爾(即最高領導人)。
然而,奧馬爾未能為國家帶來長治久安,塔利班很快便於2001年阿富汗戰爭中被美國支持
、由該國舊軍閥組成的「北方聯盟」(Northern Alliance)征服,國祚僅僅5年而已。簡
單來說,這場戰爭的爆發原因是極端伊斯蘭恐怖組織「蓋達」(al-Qaeda)向美國發動「
911恐攻」所致;塔利班與蓋達組織的緊密關係,則可說是導致喀布爾政權倒台的主因。
但在這短短的5年間,塔利班是如何從一個平凡的地方宗教勢力,被捲入全球恐怖主義呢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505.jpg
美國與阿富汗的戰爭,爆發原因為「蓋達」(al-Qaeda)向美國發動「911恐攻」所致;
塔利班與蓋達組織的緊密關係,則可說是導致喀布爾政權倒台的主因。 圖/法新社
▌蓋達與塔利班如何結合起來?
談兩者的關係之前,首先要了解為何蓋達會出現在阿富汗。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被
全球穆斯林視為對伊斯蘭世界的威脅,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主要來自阿拉伯世界)紛紛來
到阿富汗參與聖戰(Jihad),共抵外侮,而來自沙地阿拉伯的賓拉登(Osama Bin Laden
)便是其一。
他督信極端保守的伊斯蘭教遜尼派瓦哈比教派,出身於富裕家庭。在戰爭期間,他積極投
入聖戰,利用他的財富資助聖戰士,並在1980年代後期成立蓋達。戰爭結束後,組織網絡
己遍布不少穆斯林國家。到了90年代,賓拉登移居到蘇丹,繼續擴張組織,甚至策劃政變
工作,因而被蘇丹、埃及和美國等多國政府所警惕。直到1996年5月,在這些國家的施壓
下,他與組織成員被蘇丹政府驅逐出境,只好轉移陣地回到昔日組織發源地 —— 阿富汗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838.jpg
賓拉登早在在80年代便於阿富汗積極投入抗蘇戰爭,之後建立蓋達組織,歷經一翻遷徙後
又回到昔日組織發源地——阿富汗。圖為2001年911恐攻以後,賓拉登被拍下的畫面。 圖
/美聯社
事實上,當初賓拉登回到阿富汗的時候,其實並不認識塔利班的組織網絡。他選擇留在東
部城市賈拉拉巴德(Jalalabad),而不是到南部塔利班、或者拉巴尼政府的據點,一來
是因為自80年代阿富汗戰爭以來,蓋達已在該城建立自己的聖戰士網絡。加上蓋達的成員
主要來自阿拉伯世界,塔利班則多以阿富汗南部的普什圖族人為主,兩個組織成員本就不
相往來。
再者,蓋達的宗旨是「動員全世界的穆斯林發動全球聖戰」,對抗來自西方世界的「十字
軍」(Crusader)與「錫安主義者」(Zionist);相反,塔利班的目標只是在阿富汗建
立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度,並不如蓋達那麼野心十足。
但是,自從塔利班從拉巴尼政府手上奪得政權之後,奧馬爾便逐漸與賓拉登過從甚密。奧
馬爾對於賓拉登頗為崇拜,他認為與賓拉登合作有助塔利班與穆斯林世界連結起來,於是
放任賓拉登在阿富汗擴充發展,經營專門訓練各地聖戰士的軍事訓練營,同時賓拉登也為
塔利班在財政和軍事上給予支持。
更重要的是,塔利班甚至深受蓋達的影響,在組織思想上變得激進。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840.jpg
塔利班甚至深受蓋達的影響,在組織思想上變得激進。圖為2011年3月,塔利班炸毀被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巴米揚大佛。 圖/法新社、維基共享
▌蓋達的「死亡之吻」,加速塔利班的衰亡
塔利班與蓋達愈走愈近,直接損害前者在國際社會的聲譽,甚至改變美國原先對待塔利班
的態度。在塔利班崛起之時,美國其實並不反對這個新誕生的伊斯蘭國,反而希望與之保
持友好關係,以建立地區戰略平衝,對抗伊朗和俄羅斯在中亞的影響力。另外,塔利班本
身是依靠美國盟友巴基斯坦的扶植,才能夠成功崛起,加上沙地阿拉伯的支持,塔利班當
初在國際關係上,其實手持一副好牌。
可惜,奧馬爾基於私人交情與在軍事上仰賴蓋達,與賓拉登日益親密,讓美國與沙地阿拉
伯有所警惕。1998年8月,美國駐肯亞和坦尚尼亞大使館遭受蓋達策動的自殺式炸彈襲擊
,事後美國時任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下令轟炸蓋達在阿富汗的軍事基地,作為報
復。這樁恐襲案也成為美國與塔利班的關係轉差的轉捩點。
在恐襲案爆發之後,美國曾經要求塔利班驅逐並交出賓拉登本人,這是兩者修補關係的黃
金時機。根據美國國家安全檔案資料庫的文件,美國在1998年10月曾與塔利班談判,並得
出3個可能選項:
 ・第一,由沙地阿拉伯、阿富汗烏里瑪(Ulama,即伊斯蘭教學者)共同組成的委員會
  審理賓拉登。
 ・第二,美國付錢給塔利班,後者答應驅逐並交出賓拉登。
 ・第三,由塔利班法庭親自審理賓拉登,但只審判1996年在沙地阿拉伯發生的霍巴塔轟
  炸案(Khobar Towers bombing),而非原先在肯亞和坦尚尼亞相繼發生的恐襲案。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497.jpg
1998年8月,美國駐肯亞和坦尚尼亞大使館遭受蓋達策動的自殺式炸彈襲擊,事後美國時
任總統柯林頓下令轟炸蓋達在阿富汗的軍事基地,作為報復。圖為遭受攻擊的美國駐肯亞
大使館。 圖/路透社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496.jpg
1998年的美國大使館被炸事件,讓美國時任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下令轟炸蓋達在
阿富汗的軍事基地,作為報復。這樁恐襲案也成為美國與塔利班的關係轉差的轉捩點。圖
為美國駐肯亞大使館當時慘況。 圖/法新社
塔利班最後傾向第三個選項,態度亦轉趨強硬,認定各方因無法交出相關證據,裁定賓拉
登無罪。時任阿富汗外交部長後來曾在《半島電視台》的訪問指出,911恐攻發生前,美
國與塔利班一直都有在商討處理賓拉登的方案,但卻都無疾而終。奧馬爾對賓拉登的袒護
,成了塔利班與美國關係轉差的直接原因,更令塔利班直接捲入蓋達的國際恐怖主義中。
另一方面,阿富汗政權內部也有人要求塔利班與賓拉登割蓆。最大的反對力量,是以塔利
班政權第二號人物、時任總理穆罕默德.拉巴尼(Mohammad Rabbani,並非「阿富汗伊斯
蘭國」前總統拉巴尼)為首的領導層。
他們認為,與賓拉登過從甚密勢必會影響塔利班的獨立性,亦會損害塔利班政權在國際社
會上的認受性,繼而與其他國家產生不必要的衝突,特別是在1998年恐襲案之後,他們對
此的擔憂倍增。1999 年,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1267號決議》,凍結塔利班資產及對
其實行空中禁運;2000 年,《1333號決議》,加碼禁止任何國家對塔利班提供任何形式
的軍事援助及交流等等。以上制裁除了要迫使塔利班交出賓拉登本人之外,更令塔利班變
相成為與蓋達相似的國際恐怖組織。
即使如此,奧馬爾仍然堅持力保賓拉登,不惜與組織內的反對力量磨擦。2001年穆罕默
德 ‧ 拉巴尼逝世後,塔利班內部的反對聲音也漸漸消沉,終究不成氣候。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506.jpg
奧馬爾對賓拉登的袒護,成了塔利班與美國關係轉差的直接原因,更令塔利班直接捲入蓋
達的國際恐怖主義中。圖為2003年2月雜誌《浮華世界》所刊登的奧馬爾照片。圖左為塔
利班官方釋出的本尊照片,圖右則據稱為2001年所拍(未遭證實)。 圖/美聯社
▌911恐攻之後:塔利班覆水難收
美國與塔利班的關係急轉直下,令華府改變對阿富汗的政策——改為全力支持由前朝總統
布爾漢努丁.拉巴尼(Burhanuddin Rabbani)及軍閥杜斯塔姆將軍(Abdul Rashid
Dostum)組成的「北方聯盟」。該聯盟在1996至2001年期間,一直佔據國家的東北國土,
延續獲得國際承認的前朝政權,並與塔利班分庭抗禮。
但在2001年9月9日,北方聯盟的主力將軍馬蘇德(Ahmad Shah Massoud)被蓋達組織暗殺
,碰巧兩天後,美國發生了911恐攻。兩件事在差不多的時間點發生,被不少人認為是蓋
達精心策劃的一連串行動,旨在針對美國。儘管911發生後,塔利班亦譴責恐攻行動,組
織內也有不少成員對蓋達感到不滿,可是一切為時已晚、覆水難收:
首先,塔利班在統治阿富汗期間失去民心,實行了許多殘暴的社會政策以及殺害了不少平
民。例如在1998年,塔利班攻佔北部城市昆都士(Kunduz)及馬扎里沙里夫(
Mazar-i-Sharif)時,被指控屠殺當地數以千計、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哈扎拉族人。
塔利班因民心而崛起,在失去民心之下卻招攬不到當地人從軍,只好轉移向蓋達尋求協助
,招募來自阿拉伯國家的聖戰士加入軍隊——而這也成為塔利班極為依賴蓋達的關鍵之一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503.jpg
華府改變對阿富汗的政策——改為全力支持由前朝總統布爾漢努丁.拉巴尼(
Burhanuddin Rabbani)及軍閥杜斯塔姆將軍(Abdul Rashid Dostum)組成的「北方聯盟
」。圖為北方聯盟。 圖/路透社
此外,奧馬爾的權力獨大,凌駕了組織內的反對聲音。在911恐攻發生後,政府曾召集所
有教士在喀布爾酒店內共同商討對策,以及如何處置賓拉登。全國第三號人物、塔利班時
任副總理卡比爾(Abdul Kabir)當時曾表示,不排除把賓拉登交予「第三方國家」,甚
至讓賓拉登自願離開阿富汗等選項,但卻遭奧馬爾大力反對。面對這樣的強硬態度,美國
時任總統喬治布希(George W. Bush)也不遑多讓,進一步要求塔利班交出所有參與策畫
911恐攻的蓋達高層,並關閉所有在阿富汗境內的軍事訓練營。
最終,在相互對恃及緊張局面升級下,該年10月7日終於爆發了另一場阿富汗戰爭。在美
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援下,北方聯盟在一個月後拿下首都喀布爾,令塔利班政權壽終正寢。
只是,往後的十數年,喀布爾政權仍然沒法有效管治全國大部分國土,甚至美國對阿富汗
的戰爭至今尚未終結。其後在動盪中死灰復燃的塔利班,目前更控制了全國超過4成領土
,與現任賈尼(Ashraf Ghani)政權仍處於對恃狀態。一邊打、一邊與美國勢力和談的塔
利班,甚至揚言將杯葛阿富汗今年9月的大選。
如今的阿富汗不只有塔利班,加上伊斯蘭國呼羅珊省(ISIL Khorasan,ISIS分支)日益
壯大的安全威脅——一雞死一雞鳴,時至今天,阿富汗的和平依然遙遙無期。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9/02/99/6771507.jpg
塔利班政權崛起、失勢,又死灰復燃,目前更控制了全國超過4成領土。一邊打、一邊與
美國和談的塔利班,甚至揚言將杯葛阿富汗今年9月的大選。儘管和平協議看似在望,但
如今阿富汗不只有塔利班,加上伊斯蘭國日益壯大的安全威脅——一雞死一雞鳴,和平依
然遙遙無期。圖為在阿富汗的美軍。 圖/路透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