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國家身份、國家角色視域下的中俄關係

作者: laptic (無明)   2019-09-11 23:26:36
【俄羅斯研究】雷建鋒:國家身份、國家角色視域下的中俄關係
https://www.sohu.com/a/340351058_618422
國關國政外交學人 2019-09-11 16:44
作者系外交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2011~2013年在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工作
內容摘要
國家身份是指國家在特定國際背景下持有和表現出的個性與獨特性的形像,即國家是什麼
和代表什麼,在國家與其他國家的互動中形成和變更,包括內在身份和社會身份。內在身
份是由國家獨立於外部世界的屬性決定,社會身份是國家與其他國際行為體的互動中建構
而成的。國家角色是外交決策者對於適合本國的一般性決策、義務、規則及行為的自我確
定,同時包括了處於國際體系中的國家在持久基礎上應盡職責的自我確定。國家身份決定
國家利益,國家利益規定國家角色,國家角色塑造國家對外行為。中美俄三國的戰略影響
使其對外政策具有強烈的相互依存特性。三國內在身份差異決定了美國會成為中俄關係發
展的持久推動力,中俄社會身份的趨同有利於兩國在國際問題上達成相同或相似立場,國
家角色認知差異使兩國選擇結伴不結盟關係。
壹、引言
對中俄關係發展原因的探析是一個老問題。但是隨著實踐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關於中俄
關係發展根源的既有解釋的局限也日益顯現。以往相關研究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研究是
關於中俄關係發展的外因決定研究。該類研究認為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俄的外在壓力
是中俄關係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無論外國還是中俄兩國學者的研究,此觀點被廣泛認可。
第二類研究主要是關於中俄關係發展的內因決定研究。這類研究主要從中俄彼此經貿需要
出發分析中俄關係。第三類研究將內因決定與外因決定相結合,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透視
中俄關係發展。這種研究將國家關係發展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結合起來分析。第四類分
析在梳理中俄關係演進過程中尋找兩國關係發展的根源,將兩國關係發展過程等同於兩國
關係發展的原因。
關於中俄關係發展的根源,以上幾類研究從不同角度作出了貢獻,然而其局限也顯而易見

第一類研究分析的框架多數基於國際關係結構現實主義理論,認為冷戰後的單極體系結構
是中俄關係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在這種邏輯下,美國成為中俄外交政策的「自變量」,中
俄關係是「因變量」。那麼,冷戰後美國為防止中俄崛起而挑戰其超級大國地位的戰略一
直未變的情況下,中俄關係發展應該呈現出一種「勻速」發展的狀態。然而事實上,在
2005年之前,俄羅斯一直試圖和美國搞好關係,一直試圖被美國領導的西方世界所接納,
直到2008年的格魯吉亞戰爭之後,俄羅斯對中俄關係定論才出現很大變化。進入新時代,
中俄關係更加迅速發展。按照現實主義理論,國際社會中的每個國家的對外行為基於本國
的國家實力,當前中國國家實力已經遠超俄羅斯(普京公開承認),中國也被美國視為最
大的戰略競爭對手。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沒有選擇「搭便車」戰略,而是選擇進一步提升
中俄關係。2019年6月,中國領導人訪俄期間,雙方發表聯合聲明,「雙方宣布,將致力
於發展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另外,既然中俄關係發展就是為了應對美國
對中俄兩國的壓力,那麼,中俄多次發表的聯合聲明又為何反復強調「不針對第三國」?
顯然,按照現實主義,將中俄關係發展主要歸結為美國的壓力不能完全解釋中俄關係發展
的根源。除了權力結構的因素外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這個因素就是中俄兩國的不同特
性。這是被結構現實主義所忽視的。
第二類研究主要從中俄經貿關係,即從俄羅斯對中國資金和工業制成品的需要,中國對俄
羅斯的先進武器和能源資源的需要出發解讀中俄關係。然而,無論是中美關係還是中日關
係的現實表明,經濟上的相互依賴並不必然轉化為政治上的相互需要。這兩類研究都將中
俄關係發展的原因歸結在物質性因素上,較少考慮觀念因素(包括國家認知、民族尊嚴、
歷史文化)的作用。
第三類研究將內因和外因結合起來分析,這種分析非常合理。但是需要分清主要和次要原
因。
第四類研究直接將對中俄關係發展的梳理當作兩國關係發展的原因,自然不能深刻揭示中
俄關係發展的根本原因。
分析國際問題和建構一種國際關係理論不同。建構理論,只要邏輯自洽,能自圓其說,可
以劍走偏鋒,解釋客觀世界部分事實的規律即完成任務;分析國際政治問題則要博采各種
理論之長,采取類似於多維定位的方法,運用整體性研究(integrative research)視角
,綜合各種理論之長而去其短,才能看清國際問題的真相,揭示本源。因此,研究中俄關
係發展的根源有必要將中俄兩國自身因素、外部因素;歷史與現實;政治、軍事、經濟等
多維度結合起來,將國際體系權力結構和觀念結構對中俄關係的影響通盤考慮,發現中俄
關係中的「常量」和「變量」。國家身份(national identity)和國家角色(national
role)的研究視角則能滿足以上要求,而且既往研究也較少以此視角研究中俄關係。
本文核心假設為:中美俄三國的戰略影響使其對外政策具有強烈的相互依存特性。三國內
在身份差異決定了美國會成為中俄關係發展的持久推動力,中俄社會身份的趨同有利於兩
國在國際問題上達成相同或相似立場,國家角色認知與定位差異使兩國選擇結伴不結盟關
係。文章的分析脈絡為:先對國家身份與國家角色理論進行梳理,建構分析框架,然後以
多種分析指標「多維衡量」中俄國家身份與國家角色,進而用中俄關係發展的歷史和現實
檢驗假設。
貳、國家身份與國家角色
國際政治學關於國家身份的演繹來自心理學與哲學關於個體身份(individual identity
)的定義,20世紀五十年代後開始流行於大眾、政治和學術詞彙中,指個體或群體的一種
本質屬性,一種可以被個人或集體擁有或喪失的事物,以此將特定個體或群體與其他個體
或群體分類,體現了個體與他者關係。然而個體或群體的這種內在屬性並非持久而普遍存
在。國家身份是特定國際背景下國家所具有和表現出的其個性和差異性的形像,即國家是
什麼和代表什麼。與個人身份一樣,一國的國家身份一般在該國與他國(可能還有國際組
織)的關係和互動中形成和變更。國家內外環境的文化和制度因素也有助於構建國家身份
。與個人身份一樣,國家身份不僅是對某國特性之描述,也是一種社會和關係概念,某種
程度上是對他國存在方式和身份的反映。國際關係中的國家身份研究認為,國家身份是國
家行為的重要根源之一。
一般認為,國家具有兩種基本身份:一種是國家本質上固有的,使國家成為國家,獨立於
國際體系的內在身份,國家行為體只有這樣一個身份;另一種是形成於國家互動之中,也
就是內生於國際體系之中的、由國家共有觀念建構而成的社會身份,一個國家可以具有多
種社會身份。換言之,國家內在身份反映了國家相對於其他國家的、不以彼此相互關係變
更而變更的客觀存在。就本文中的俄羅斯和中國而言,它們都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
源豐富、擁有核武器的政治軍事大國,這種身份不因為與其他國家的關係而變更。國家內
在身份主要是由國家的物質性實力資源的多寡和質量決定的。就國家的社會身份而言,它
是由國家自身持有的觀念和他者持有的觀念共同建構的。溫特將國家的身份分為四類:類
屬身份,由社會內容或意義的相同特征構成。這種社會內容來自比較正式或比較非正式的
成員規則。在國際體系中,類屬身份的對應物是國家政權類型或國家形式。角色身份,不
是基於國家的內在屬性,是國家與其他國家互動構成的社會共有期望中建構,依賴於同他
者的關係。集體身份,是角色身份和類屬身份的獨特結合,通過自我與他者的社會建構達
到自我與他者的同一,使行為體將他者的利益定義為自我利益的一部分。團體身份指由國
家實質屬性決定的身份。國家的團體身份,就是上文所說的內在身份,由國家自身屬性決
定。其他三種身份是社會身份,是國家與其他國家互動的產物。比較而言,類屬身份、角
色身份、集體身份與國家互動而成的共有觀念的依賴性依次增強。
西方國際關係的物質主義理論,如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認為,國家身份是由國家在國際權
力等級體系中的地位決定的。結構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華爾茲就認為,國際政治中國家的
功能相似,只是能力不同,以此決定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和對外行為。自由主義與現
實主義不同之處在於強調國際制度對國家對外行為的制約和塑造,但是承認國際制度是由
國際體系中實力較強的國家制定和維護的。這就意味著,自由主義同現實主義一樣,也認
為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來自其國家實力。西方國際關係的理念主義批評物質主義國際
關係理論過於強調物質性因素對國家行為的影響,未關注非物質性因素——觀念的作用。
溫和的理念主義理論——建構主義認為物質主義僅強調國家實力與國家對外行為的因果關
係,沒有考慮到國家對外行為的建構因素。理念因素賦予了物質性因素意義,國家間關係
中的理念因素對國際關係至關重要,因為理念構建了不同國家的身份,影響了彼此的對外
行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建立在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之上的國際分工決定了國家在國際
社會中的國家身份。沿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邏輯,新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認為,國
家身份是由特定國家在其所處的國際社會中的生產方式水平——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分工決
定的。可見,國際關係的物質主義理論和新馬克思主義均是從內在身份出發分析國家身份
的根源,而建構主義則更關注國家的社會身份。筆者認為,分析一個國家的國家身份時,
需要將二者結合起來,而不能偏執一端。
結合以上論述,本文認為,第一,國家身份的根本決定因素是國家在國際等級體系中的實
力地位,觀念確實對國家身份有重要的建構作用,然而其作用是第二位的。第二,國家身
份是由實力地位和國家自我認知和外部認知的結果,是國家與外部互動的結果。這種互動
促成了國家實力的消長以及認知的改變。因為國家不平衡發展規律和國家關係的變化,國
家身份不斷變更,國家間關係與國家身份之間互為因果關係,呈現出循環作用的特征。第
三,國家身份相對恆定。因為國家的有形實力,諸如領土、資源、人口等因素的相對恆定
性,國家間實力出現根本性變化需要很長時間,特別是大國實力的對比變化則更加緩慢。
第四,以國際產業分工界定國家身份非常科學,它以國家實力資源的質量、而不是以國家
實力資源的數量衡量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更有科學性。
國家角色概念1來源於社會學和人類學對個體行為者在社會中的行為分析,它們認為不同
的社會角色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同時,根據行為者的社會行為也可判斷其社會角色。凱
爾·霍爾斯蒂(Kal Holsti)是最早將國家角色應有用對外政策分析的學者。他將國家角
色定義為「外交決策者對於適合本國的一般性決策、義務、規則及行為的自我確定,同時
包括了處於國際體系中的國家在持久基礎上應盡職責的自我確定」。國際體系中的國家角
色指特定國家按照其所處國際等級體系中的地位(status),遵守國際規範、享受其應有
的權利、履行其相應義務時以其角色表現(role performance)建構起來的一種國際形像

國家角色與國家身份關係密切,也被國際關係學者作為解釋國際體系運行和國家對外政策
的一個變量。但是國家角色是一個規範性概念,由具有不同身份的國家的共有規範組成,
當某國遵守一定的規範行事時,這個國家就扮演一個國家角色。國家角色顯然是國際社會
建構的結果。它體現了國家在特定領域以及針對特定行為對像的行為選擇偏好。從而成為
一國對外戰略所要達到之目標、該國在國際交往中所能產生的國際影響、獲得國際地位等
現實狀況的一個信號。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們在接受並認可了某個國家的角色之後,就可以
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國家角色對國家的行為規範體現在強調義務的履行,超越了傳統外
交決策以單一國家利益為指針。國家角色受多種因素影響(參見圖1)。
圖1 角色理論與外交政策:國家角色觀念和角色規定作為獨立變量
https://i.imgur.com/AG4hCOp.jpg
資料來源:K. J. Holsti, National Role Conception in the Study of Foreign
Policy, International Study Quarterly, Vol.14, No.3, (Sept. 1970) , p.245.
霍爾斯蒂將國家角色表現界定為政府整體的外交行為(General Foreign Policy
Behavior of Governments),它包括對其他國家態度、反應、功能和承諾的模式。如果
從觀察者的角度看,這些模式和決定可以被稱為國家角色。國家角色認知(national
role conception)包括決策者自己對適用於其國家的一般決定、承諾、規則和行動的定
義,以及(如果有的話)該國在持續的基礎上在國際體系及其附屬地區體系中應如何作為
的定義。這是關於它們在外部環境中適當努力方向或功能的形像(image)。他者的國家
角色規定(alter's national role conception)則是外部環境對這個國家對外行為模式
、功能、努力方向模式的形像。娜歐米·拜林-維什(Naomi Bailin Wish)認為,國家角
色認知是外交政策決策者對其國家國際體系等級秩序中的位置(position)的認知,以及
在此基礎上的關於一般決策、規則、承諾和長期功能的認知。有著相同國際地位的國家領
導人往往擁有非常相似的國家角色認知。
國家身份與國家利益息息相關。身份指行為體是誰或者是什麼樣的內容,表示社會類別或
存在狀態;利益指的是行為體的需求。沒有利益,身份就失去了動機力量;而沒有身份,
利益就失去了方向。國際關係理論雖然對國家身份的決定因素的認識不同,但是都承認國
家身份決定國家的利益,國家利益界定國家角色,國家角色塑造國家對外行為。國家身份
與國家角色關係密切,兩者共同塑造國家對外行為。它們對國家外交政策和對外行為能夠
產生重大影響源於其以下特性:
首先,國家身份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統一,具有主體—客體相對性特征。國家身份是由國
家內在身份與社會身份組成。正如前文解釋國家內在身份概念時所描述的一個國家的內在
身份是由其獨立於他國和國際體系的自身屬性決定的,也就是由國家的物質性資源的數量
(例如GDP、幅員等)和物質性資源的質量(例如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國民士氣等
)決定的,所以這些物質性因素決定了國家身份的客觀性。然而,因為一國的政權性質、
政治經濟制度、國家的主流價值觀、在國際組織中的發言權和影響力這些社會身份則是國
家在與其他國家、國際體系、國際主流價值觀的互動中建構的,因此對國家身份的評價又
有很大的主觀性。國家身份的主—客觀特性意味著,雖然一個國家的內在屬性基本就決定
了一個國家的國家身份,但是如果通過積極的對外政策,則能夠在國際社會塑造一個更加
有利於自己(可能也有利於國際社會)的國家身份,就能為本國生存和發展營造更加有利
的外部環境。例如,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國家身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變為社會主義發展
中的地區大國,美國不能無視中國的存在。中美關係正常化對塑造中國社會主義發展中大
國身份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本國營造了更好的外部環境。國家身份的主體—客體相對性指國
家的社會身份建構過程中,特定國家一方面是國際規範、國際價值、國際制度的主要塑造
者的影響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身發展,作為國際價值的接受者和被影響者也會逐
漸轉變為對他國施加影響的國家。例如冷戰後西方發達國家是國際秩序的主要塑造者、國
際話語權的掌控者,中國、俄羅斯要加入諸如世界貿易組織,就必須接受由發達國家建立
起來的貿易規則,中俄兩國就是受西方貿易規則影響的接受者和追隨者。2008年金融危機
之後,新興市場國家群體性崛起,中國倡導「一帶一路」倡導建立「亞投行」等其他國際
組織也逐漸在一些領域成為國際規則的引領者、倡導者、實踐者,在一些領域可以對他國
施加影響。中國希望從國際規則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國際規則的制定者、引領者和維護者
就體現了國家身份的主體—客體相對性。國家身份的內在屬性決定了國家對外行為的目標
、品格和格局,國家身份的社會屬性使一國可以通過積極的外交塑造有利於自己和國際社
會的國家身份。
其次,國家角色的內在規定性和外在約束性。國家角色的內在規定性最根本的體現就是國
家身份決定國家角色。國家身份的內在屬性決定了國家身份的穩定性,也就意味著國家角
色之於國家身份猶如商品的價值和價格的關係一樣:價格以價值為基礎,雖然波動,但是
不能偏離價值太遠,長遠觀之,商品的價格和價值是一致的。我們不可能出於主觀願望,
讓新加坡扮演俄羅斯的國家角色;也不可能讓俄羅斯扮演新加坡的國家角色。國家角色的
內在規定性還意味著其因對外政策決策者的變更和決策者認知的變化而變化。例如,戈爾
巴喬夫上台前,蘇聯扮演的是美國敵對國家;而戈爾巴喬夫上台後,很快成為美國的合作
者。國家角色的外在約束性主要源自國家角色的社會建構性質。一個國家無論是否有對外
行為,其國家身份內涵的主要方面都是客觀、確定的;而國家角色是一國對自己源自國際
地位、作用、想像的認知與他者認知的結合(主要是自我認知),其社會建構的成分(也
就是對國家角色評價的主觀性)遠遠大於國家身份。它是(主要是)國家自我角色認知與
「他者」(the alter)認知和期待互動建構的產物,所以外部因素對國家角色的約束作
用非常大。葉利欽時期的俄羅斯是美國的伙伴國,而普京治下的俄羅斯被美國看作是修正
主義國家。俄羅斯這種角色變更既是自我角色認知指導下的對外行為塑造的國際形像,也
是西方話語體系下建構的俄羅斯國際形像。同樣,美國希望中國做一個「負責任大國」,
中國也多次宣布自己是「負責任大國」,然而二者對「負責任大國」的理解有很大區別,
而且美國還可以憑借其掌控的國際話語權,評價中國是否是「負責任大國」。正是因為國
家角色評價的主觀性非常強,是國家自身認知與外界認知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就為國際體
系的霸權國人為構建其他國家的角色提供了很大空間。國內社會個體行為規範的確定是由
占支配地位的統治階級確定的,經過政治社會化後為各行為體遵守。馬克思在《德意志意
識形態》中對此有精辟的論述:「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
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
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
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是隸屬於這個階級的。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
物質關係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係;因而
,這就是那些使某一個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關係在觀念上的表現,因而也就是這個階級統
治的思想。」國內社會如此,國際社會也是如此。只不過國內社會是以階級為單位區分兩
個群體的尊卑,國際社會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區分不同發展階段國家的身份。
國際體系的霸權國通常以四種方式構建其他國家的國家角色。第一,以硬實力,就是「胡
蘿蔔」與「大棒」並用,迫使其他國家接受霸權國希望它們成為的國家角色。第二,利用
通過其掌控的國際組織所產生的制度性權力,如,聯合國、北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
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迫使後加入相關組織的國家接受組織規則,扮演霸權規定的角色
。第三,以知識傳播、新聞輿論擴大西方的軟權力效應,使其他國家跟隨,主動扮演霸權
國認可的角色。通過以上實現對其他國家的所謂的「國際政治社會化」過程。第四,對不
服從甚至抗拒的國家則建構其「修正主義國家」「流氓國家」「戰略競爭對手」的國家角
色,黨同伐異,以儆效尤。中俄則是被美國以上述四種方式構建其國家角色的大國。美國
等西方國家在強調俄羅斯威脅時,就突出後者的軍事力量,尤其是核力量,誇大俄羅斯的
實力;相反,突出俄羅斯衰落時,就強調其資源型經濟。對於中國,則時而是「威脅論」
,時而是「機遇論」。這些不是對中俄兩國的國家角色的客觀表述,它們反映了當代西方
為了維持自身的存續,不得不找到一個阿基米德式的確定性支點,以滿足其對確定性的渴
求。其實質就是希望國際社會建構中俄國家身份,塑造中俄國家角色,進而影響其對外行
為。因此,中俄作為處於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中相對弱勢的國家角色,為了減少國家發展
的國際體系阻力,就需要通過外交行為,縮小自身國家角色與西方希望中俄扮演的國家角
色之間的差距,以此來減少西方國家對其壓力。
另外,國家身份變更和國家角色選擇的不同步性。因為國家身份是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統一
,不同決策者或者相同決策者在不同時期對其國家身份的認識可能會有很大變化,決策者
對國家角色的選擇的主觀成分更大。這樣可能的結果是國家身份與國家角色不匹配:有的
決策者對本國的國家角色選擇高於國家身份;有的決策者對本國國家角色的選擇低於本國
國家身份;還有的是國家身份已經變化,但是決策者沒有意識的這種變化而改變國家角色
。這樣的情形會對國家利益造成很大損害。國家身份的相對穩定性和國家角色選擇的主觀
性及二者的不同步性對中俄(特別是俄羅斯)對外行為和兩國關係有深刻影響。如果國家
身份與國家角色認知差距太大,則國家的外交政策就會陷入要麼保守、要麼不切實際的窘
境,給國家利益造成重大損失。
俄羅斯作為帝國的繼承國,中國作為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它們的國家身份與國家角色認
知與美國有很大不同,也不願意扮演美國希望它們扮演的國家角色,它們互相認可對方的
國家身份,對對方的國家角色比較認同,因此中俄關係發展較好。
叁、中俄兩國的國家身份與國家角色
結合第二部分關於國家身份和國家角色影響因素的論述,本部分參照相應的各種權威指標
和兩國政府的官方文件表述界定中俄國家身份與角色。在此基礎上分析兩國身份與角色中
的「常量」和「變量」;分析影響國家身份的物質因素和觀念因素;將兩國角色認知與外
部認知對比;從兩國的歷史及其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史中,綜合歷史、文化、經濟、軍事,
縱向分析兩國身份與角色。
(一)中國的身份與角色
以國家為個體的外交研究,若無對歷史背景的了解,則無從得出有意義的結論。國家是個
體的集合,通過共同歷史的意識實現了身份認同。它唯有從自己的歷史經驗中學習。歷史
是對國家的記憶。歷史記憶使各國外交政策充滿繼承性。繼承性是任何一個國家對外政策
與外交的一個重要方面。忽視繼承性,就很難對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和地位及其政治
、文化的特殊性,外交實踐的風格和方法做出認真的評價。對外政策的繼承性是對對外政
策以及該國外交風格和方法產生長遠影響,在不斷變化的國內政治和國際形勢條件下以某
種方式保存下來的內部和外部關係的總和。考察中俄兩國的國家身份與國家角色有必要分
析歷史對當下及未來兩國的塑造作用。
不同語境下中國會有多種國家身份。然而,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也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
本質的國家身份。這種國家身份是近代中國與世界歷史塑造的結果,體現了中國特殊的國
家身份。社會主義意味著中國與西方大國、一些發展中大國、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制度不同
;發展中國家表明脫胎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產力水平低下,在國際產業
分工中地位不高;大國意味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超過一般國家的物質資源和國際影響。社
會主義發展中大國這三重身份意指中國大而不強。比較而言,這三重身份中,社會主義是
「常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國家屬性沒有變化,未來也不會變化;發
展中大國身份是「變量」,隨著時間推移在不斷變化,但是直到2050年中國實現全面現代
化之前,這個身份性質不變。但是中國國家身份已經開始從國際經濟體系中的邊緣國家轉
變為半邊緣國家,現在逐漸向核心國家轉變(可參見圖2和圖3)。
一國出口商品構成反映了該國在世界產業分工中的地位,以此可以判斷該國的國家身份。
圖2可見,中國出口商品絕大多數是制造業產品,而俄羅斯則主要是初級產品。結合表1,
可以看出中國正在成為一個加速現代化的國家,正在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變。一國
人均GDP體現一國生產力水平,進而反映一國的國家身份。如果將中俄人均GDP與發達國家
和發展中國家比較,可以看出中俄目前是發展中國家(參見圖3)。
圖2 幾大國出口商品結構圖
https://i.imgur.com/1Ha94Fc.jpg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數據整理。
近代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從物質和精神方面規定了中國的國家身份和中國
的國家角色的認知,在此之上塑造了中國的對外行為。
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被西方納入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在這個政治經濟體系中完全是邊緣國
家,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嚴重受損。但是清政府對維護封建統治的看重甚於變法圖強、
實現現代化趕超西方列強。直到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才真正開始了現代化的嘗試以救
亡圖存,然而比日本和俄國同樣的轉變幾乎晚了40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但沒有建
立能夠真正推動現代化的新權威,國家更加四分五裂:「夫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
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南京國民政府也是形式上統一了中國。沒有完整
的主權、強大的政權,再加上日本對中國比西方列強更殘酷的侵略,中國現代化步履蹣跚
,不能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身份。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同時期的俄羅斯帝國和
蘇聯,則分別是西方列強之一和第二超級大國。
圖3 2001~2017年幾國人均GDP比較
https://i.imgur.com/LAw3wgC.jpg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整理。
抗日戰爭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國家身份,中國成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然而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的受害者狀態才最終結束,現代化才全面開始,中國才開始
趕超列強。朝鮮戰爭後中國重拾東亞政治軍事大國的國家身份,然而毛澤東有清醒的認識
:「我們是一個大國,原因就是人口多,地方大,但是並不強。……我們連一輛汽車都造
不了,此外連一架飛機都不能造,那麼強在哪裡呢?」當時的中國依然貧窮落後,國家領
土完整和政權安全時刻還受到威脅。這時的蘇聯的國家身份是社會主義國家,其國家角色
則是中國的盟友,《中蘇同盟互助條約》為保護新中國的安全發揮了很大作用。就國家身
份而論,冷戰期間的中國則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大國。因為美蘇對抗和中國獨立自主的
外交政策,20世紀70年代形成了中美蘇大三角關係,中國成為一個能對兩極體系產生重大
影響的政治軍事大國。冷戰期間中國人自我認知的國家角色就是世界和平的捍衛者、社會
主義陣營的維護者、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批判者和革命者,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則是國際體
系的挑戰者、地區安全的「破壞者」。這個時期中國的國家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兩極體系和
中國外交戰略塑造的結果,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事實上高於國家身份所提供的基
礎。
中國的邊緣國家地位不僅體現在生產力水平低的農業國身份上,更體現在長期是國際制度
的排斥者、防範者和被動接受者角色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幾十年裡,中國被美國
等西方國家長期排斥在聯合國之外,合法席位不能恢復;聯合國的專門機構,諸如世貿組
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這些國際組織也不向中國開放。
然而蘇聯解體使國際體系的兩極結構變為單極結構,極大地限制了中國外交的回旋余地,
中國失去了在美蘇之間搞平衡的外交空間。雖然改革開放後中國實力增長很快,但是也不
能彌補國際體系權力結構變化後對中國國家角色的消解性影響。中國再也不能利用借力打
力,以四兩撥千斤的手段扮演超過本國國家身份所能提供的物質基礎,獲得冷戰時期較低
的國家身份之下的更高的國家角色。同時,為國內經濟建設贏得更好的國際環境,利用西
方的先進技術和資金,中國國家角色變為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學習者、接受者
。無論是80年代中國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還是從80年代中期開始的「復關」
和「入世」談判,及最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的發展中大國的國家身份沒變,但是中
國的國家角色與冷戰期間顯然不同。美國此時對中國的接觸政策其實就是希望中國走向西
方國家期待的發展道路,扮演美國所希望的小伙伴的國家角色。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中國的
國家角色就是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學習者、西方規則的接受者、國際事務的消極參
與者。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開始步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
化強國的時代,然而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
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根據十九大報告的論述,可以認為,直到21
世紀中葉全面實現現代化,中國才會從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變為社會主義強國。社會主義
新時代標志著中國正在從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向社會主義強國邁進。發展中大國身份屬性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21世紀中葉全面實現現代化,一百年不變,加上社會主義制度不
變,可以認為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屬性的長期穩定性決定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確定性。
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是當代中國最根本的國家身份決定了實現現代化是中國的根本任務。
國家身份與現代化共同塑造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性質與品格:獨立自主、和平友好、追
求道德權威。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則是努力融入西方,成為西方世界的一員。
然而十九大對中國的國家角色有了新定位。希望「……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
者、貢獻者、引領者」,「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
護者」。中國不希望繼續做全球規則的被動接受者,因此就和美國產生矛盾。美國敦促其
他大國接受「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但從中國人的角度看,這似乎不過是美國人制
定的規則,其他人只是服從這一秩序罷了。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馬丁·鄧普西(Martin
Dempsey)指出:「有一點令我困惑的是,每當我和中國人談國際標准或行為規則時,他
們必然會指出這些規則是在他們缺席世界舞台時作出的。他們現在不缺席世界舞台,因此
這些規則需要與他們重新協商。」中國近年來外交中的進取表現,在美國看來,中國正在
成為國際秩序中的「修正主義」國家和美國霸權的挑戰者。
在國家身份加速量變,由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身份轉變為社會主義強國身份的過程中,從
國家領導人的講話和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實踐來看,中國在重塑自己的國家角色。因為國
家角色是關於國家的國際形像的頂層設計,是自我認知和他者認知的互動調適的結果。近
代中國一百年的屈辱歷史,加上中國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身份長達一百年的時間,已經深
深影響了中國與他者對中國國家角色的固有認知,呈現出歷史的慣性力量。具體表現就是
中國人和他者都更適應先前中國的身份與角色。
從鴉片戰爭到21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近二百年的國際體系的邊緣國家身份
塑造了中國人對其國家身份認知的特性,樂觀言之,就是內斂、內向;消極言之,就是不
夠自信、缺乏進取精神。從近代中國人對自己國家的身份認知可見,其國家身份和國家角
色選擇的認知和選擇能力的提高需要漫長過程。
19世紀初期的中國國家和社會仍然認為自己是東亞文明的中心。它和周圍非中國人的關係
是假定以中國為中心的優越感這一神話為前提的。鴉片戰爭前中國表面上仍是一個強大帝
國。統治階級信仰經典的儒家教義和天子在整個世界中至高無上的權力,主導著東亞的朝
貢體系。在中國人理想的世界秩序中,所有夷狄都受中華帝國的統治。只有中國,才是文
明的真正代表;只有天子,才配坐上人間帝王的最高寶座。兩次鴉片戰爭沒有擊碎清政府
和精英階層對中國國家身份的優越認知,直到甲午戰爭敗於日本的恥辱讓中國人「……突
然發現自己在世界上處於未成年的地位」,這段歷史充分說明,國家對其角色認知的改變
非常困難,只有自身與外部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後才有清醒認識。
然而當中國人對本國從天朝上國的國家身份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東亞國際體系
的主導者角色認知變為西方列強欺壓對像之後就很難根本改變。近代的「世紀恥辱」是中
國人的集體記憶。集體記憶是過去創傷與任何對創傷的持續反應之間的聯系機制。這些創
傷的記憶可以成為集體認同的重要元素,在最極端甚至可以定義集體認同——近代國際體
系中的受害者。這種長期的屈辱歷史,讓中國面對世界時不夠自信。與大多數曾經的殖民
地國家一樣,一方面,即使國力有很大進步的情況下,弱者和受害者心態使中國處理與外
部世界的關係時不像作為西方列強的英法德意日美這些國家的自信和從容,更容易接受國
際秩序的被動接受者角色。冷戰期間長期的孤立狀態使其更不熟悉如何處理與世界的關係
。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全面展開時,為了減少外部壓力,爭取良好的外部環境,獲得西方
技術和資金,長期以來中國奉行「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更增強了中國國家角色特征的
內向性、內斂性特征。正如李光耀所言,中國重點是通過經濟擴大其影響力,從地緣政治
意義上看,中國更傾向以外交手段而非武力實現對外政策目標。
另一方面中國希望恢復自己當年的國家身份和影響,表現出強烈的進取心和國際抱負,希
望贏得對其大國地位的承認和尊重,希望與「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俄羅斯則很大
程度上扮演了這一國家角色。
(二)俄羅斯的身份與角色
從16世紀中葉開始,俄羅斯就成為一個有積極影響的大國。彼得一世的改革和三十年戰爭
將俄羅斯帶入歐洲大國體系之中,使其進入帝國時代,成為列強之一。葉卡捷琳娜二世時
期俄羅斯的國際影響繼續擴大。拿破侖戰爭後,俄羅斯成為歐洲秩序的塑造者和維護者。
1899年在俄羅斯倡導下,第一次海牙和平會議召開。由此出現了一個極現實的現像,即俄
羅斯在國際關係發展的各個階段在該體系的形成過程中都起到倡導作用。這一現像貫穿整
個俄羅斯對外政策史並構成其繼承性的一個關鍵因素。20世紀,俄羅斯作為主要大國參與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之中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成為世界上很多被壓
迫民族的希望。經過二戰的洗禮,蘇聯很快成為一個政治軍事大國,並逐漸發展成為與美
國不相上下的超級大國。
1. 從全球產業分工看,俄羅斯已經完全是發展中國家。
從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考察,無論俄羅斯帝國、蘇聯還是當代俄羅斯都是世界經濟體系
中的半邊緣國家。俄國雖然是世界政治體系中的主要參與者,但是與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
家相比,生產力落後,但是比起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俄國經濟和科技水平又比較強。世
界經濟論壇從1979年開始對各國競爭力進行評判,是目前世界上從事競爭力評價最著名的
機構之一,通過對各國進行綜合因素考評發表每年的《全球競爭報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報告將競爭力定義為決定一個國家生產力水平的一系列制度
、政策和因素。反過來,生產力水平決定了一個經濟體可以獲得的可持續的繁榮水平。換
句話說,更具競爭力的經濟體往往能夠為其公民創造更高水平的收入。生產力水平還決定
了一個經濟體中通過投資(實物、人力和技術)獲得的回報率。其競爭力支柱包括:(1
)制度環境;(2)基礎設施;(3)宏觀經濟環境;(4)醫療和基礎教育;(5)高等教
育和培訓;(6)商品流通效率;(7)勞動力市場效率;(8)金融市場發展;(9)技術
條件;(10)市場規模;(11)商業成熟度;(12)創新。這12個支柱的並不是獨立的,
它們往往會相互加強,一個領域的弱點往往會對其他領域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全球競爭力
可以反映俄羅斯的生產力水平,我們以此對俄羅斯國家身份進行評價(參見表1)。
表1 若干國家競爭力指數排名
https://i.imgur.com/00PAGwu.jpg
資料來源:根據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1999、2000、2001、2006、2008、2009
、2013、2016、2017年度相關年度數據整理。
表1可見,從1999年到2018年,中國全球競爭力排名總體上呈上升趨勢,生產力水平與已
與經合組織國家的韓國相當,已經超過了經合組織成員國波蘭,直逼法國。俄羅斯生產力
排名總體上也呈提升趨勢,但是與中國差距很大,多數年份裡與印度也有較大差距,有些
年份也不及巴西。印度、俄羅斯、巴西三國多年競爭力與經合組織中發展水平較差的波蘭
也相差較遠。從俄羅斯出口產品構成(參見圖2)、人均GDP(參見圖3)和全球競爭力(
參見表1)可見,俄羅斯經濟已經從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半邊緣國家下滑為邊緣國家,其在
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已經下滑為普通發展中國家。
從俄羅斯與國際制度的關係考察,由於蘇聯與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
在斯大林的兩個「平行市場」市場理論指導下,蘇聯很大程度上游離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之外。因此,蘇聯和當今的俄羅斯沒有成為國際經濟規則的主要制定者和引領者,是國際
規則的排斥者、被動接受者。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普京對此有
清醒的認識:「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本應融入全球分工體系。這個體系的主要力量中心及
其格局是在俄羅斯缺席的情況下、甚至是與蘇聯對抗的情況下形成的。」俄羅斯做出了極
大妥協成為西方八國集團的一員,因為烏克蘭危機,被西方國家開除出八國集團。現實說
明俄羅斯和中國一樣,受西方主導的國際制度的制約。
2. 俄羅斯依然是世界第二軍事強國
從彼得大帝以來,俄羅斯都是世界舞台上的軍事強國,對歐洲和全球秩序有重要影響。俄
羅斯也一直加強軍事投入,維持軍事強國地位(可參見表2)。
表2 國家軍費及其占GDP比重比較(單位:百萬美元%)
https://i.imgur.com/nsdzksG.jpg
資料來源: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數據整理。關於中國數據,除了2018年之
外,其他全是推測。俄羅斯的數據2013年前數據為推測。「-」表示數據空缺。
表2可見,俄羅斯軍費占GDP的比重一直遠超中英法德日幾國,多數年份也超過美國。20世
紀90年代,中國的軍費開支不僅長期低於英法,而且長期低於德日兩國。考慮到軍事技術
因素,中國軍事力量在20世紀90年代明顯弱於西方國家。進入21世紀後,中國軍費開始逐
年超越英法德日等國,但是中國軍費占GDP的比重在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處於最低水平
。由此可見,中國軍事力量完全是發展中國家水平。蘇聯時代給俄羅斯留下的軍事潛力,
加上俄羅斯對軍事的重視,說明俄羅斯一直將軍事作為大國地位的基礎,更慣於使用軍事
力量解決與其他國家的衝突。但是俄羅斯與中國軍費投入數量差距日益明顯,這意味著中
國軍事實力有望超越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二軍事大國。
表2和圖4說明,雖然俄羅斯經濟規模在大國之中最小,但是俄羅斯努力保持對軍事的投入
,以支撐其大國地位,希望在國際舞台上扮演遠超一般大國的角色。這是脫胎於帝國的大
國的慣常心態,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都有相似的歷史。俄羅斯的帝國歷史造就了俄羅斯
精英和民眾對其大國角色的追求。
帝國基因塑造了俄羅斯精英和民眾的大國抱負和帝國雄心。18世紀的三十年戰爭和拿破侖
戰爭俄羅斯都是勝利者,重塑了歐洲國際秩序,20世紀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戰勝納粹德國和日本軍國主義作出重大貢獻,其後是冷戰中的超級
大國,其影響更擴展到世界舞台,而不限於俄羅斯帝國時期的歐亞大陸。帝國意味著廣闊
的領土、一流的國際影響、精英和民眾所期待的國際威望和尊嚴。長期的帝國影響,塑造
了俄羅斯在國際舞台上敢作敢為的外交風格。從俄羅斯帝國到蘇聯,再到當代俄羅斯,帝
國基因帶來的外交繼承性非常明顯。中俄兩國的不同國家身份以及這種身份對當代中國和
俄羅斯的外交產生很大影響,使二者外交與其前身相比,呈現出很大的繼承性。《俄羅斯
對外政策構想》是俄羅斯就實現國家利益、定位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的權威文件
。我們以之分析俄羅斯對其國家角色的選擇。2000年6月28日普京總統批准了《俄羅斯聯
邦對外政策構想》修訂本,表明俄羅斯對外政策形成階段的結束,俄羅斯國家對外政策的
基本原則已經制定完畢。雖然俄羅斯經歷了雷日科夫所謂的「大動蕩的十年」,但是在
2000年《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中,俄羅斯對其國際角色選擇仍然非常自信:「盡管
分歧嚴重,有時甚至是原則性分歧,但是俄美的相互配合是國際形勢好轉和保障全球戰略
穩定的必要條件。」俄羅斯這種角色選擇絕對不是美國之外的其他大國敢於明確提出的。
2016年《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總則中則更加明確地提出「鞏固俄羅斯作為當今世界
最具影響力的中心之一」。由此可見俄羅斯的國家角色選擇一直是世界大國。2017年《美
國安全戰略報告》指出:「中國和俄羅斯正在挑戰美國的權力、影響力和利益,試圖削弱
美國的安全和繁榮。」這種論述也從反面說明俄羅斯擁有全球影響的國家角色。
圖4 1992~2017年幾大國GDP比較
https://i.imgur.com/SexkRqe.jpg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整理。
帝國基因對當代俄羅斯外交的影響表現在其追求勢力範圍,希望保持世界大國地位和世界
影響,習慣於使用武力維護國家利益。俄羅斯的帝國雄心沒有因為國家實力衰落消失,即
國家身份和俄羅斯人的國家角色認知並不同步,不管精英還是民眾,對俄羅斯的國家角色
定位都高於國家實力,也希望俄羅斯發揮超過實力的國際影響。無論是烏克蘭危機、敘利
亞危機還是伊朗問題、委內瑞拉問題上,俄羅斯政府的表現和國內民眾的反應完全可以證
明這一點。蘇聯脫胎於沙皇俄國,俄羅斯則來源於「蘇維埃帝國」。「帝國」繼承國的特
殊國家身份從兩方面影響了俄羅斯外交:一方面蘇聯給俄羅斯留下豐厚外交遺產,也留給
了俄羅斯比普通大國更多的外交「包袱」,使其經常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另一方面,蘇
聯留下的豐厚遺產使西方不能忽視俄羅斯的影響與雄心,繼續沿用看待蘇聯的眼光審視俄
羅斯外交。
如果比較一下中俄國家身份後會發現:首先,從幅員、人口、資源等有形實力資源考察,
兩國都是大國,而俄羅斯更是軍事強國,然而中國的軍事實力趕超俄羅斯的趨勢明顯。其
次,俄羅斯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現在從半邊緣國家向邊緣國家下滑,而中國在全球產
業分工中的地位正在從半邊緣國家走向核心國家。然而,就國家角色而言,作為帝國繼承
國的國家身份,俄羅斯和精英有比中國更強的國際自信和經驗,對其國家角色定位高於國
家身份提供的基礎,而中國人希望韜光養晦,更容易降低自身角色定位。不過十八大以來
,中國的國家角色定位正在改變。最後,兩國都是西方主導的舊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被動
接受者,有改變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共同願望。兩國的國家身份中的「變」與「不變」成
為中俄關係發展中的重要影響因素,成為雙方關係穩定發展的重要根源。
肆、國家身份、角色與中俄關係發展
國家身份的相對穩定性決定了中俄與美國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的長期性,從而使美國成為中
俄關係發展的最大外部推動力。中俄與美國及其盟友國家身份差異導致兩國與西方國家構
建集體身份的困難,從而導致中俄與美國的結構性矛盾的持續性。中俄國家身份的變更和
國家角色選擇的不同,內在規定了中俄關係的結伴不結盟的性質。
(一)中俄兩國與美國內在國家身份的差異使美國成為中俄關係發展的持續外部動力,中
俄國家身份趨同使它們有更多相同或相似的立場。
由於大國對國際體系的關鍵性影響,它們的決策呈現出策略互動和利益依存性特征。即每
一個大國政策所得結果的好壞,不僅取決於自身策略的選擇,也取決於其他參加者的策略
選擇。中美俄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三個大國,「三邊」關係中任何「一邊」關係的變
化均會對另外「兩邊」關係產生影響,三國政策結果的好壞不僅取決於本國的外交,還取
決於其他兩國的政策選擇。
就內在身份而言,中俄都有挑戰霸權國美國的潛力,並且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這樣就
和霸權國之間構成結構性矛盾,即霸權國要維護其霸權,防止崛起國挑戰其首要地位的零
和博弈性質的矛盾。因為大國實力發生結構性變化需要較長時間,因此,未來5~10年美
國對中俄的打壓將成為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的穩步發展的持續動力。自從第一次世
界大戰以來,防止一個霸權國主導歐亞大陸就是美國的歐亞大戰略。蘇聯解體後美國為防
止俄羅斯崛起,積極推動北約東擴,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20世紀70年代後期形成中美
蘇三角關係之後,中美俄三國一直是國際戰略穩定的三個主要大國。如果說從20世紀90年
代初到2010年,美國將俄羅斯作為主要遏制對像,那麼從2011年美國實施「亞太再平衡」
戰略起,其遏制矛頭則轉向中國。2013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促使美國同時加大對中俄兩國
的遏制力度,從而引發中美俄關係新一輪調整。目前,美國雖然相對衰落,對國際局勢的
掌控力遭到削弱,但是其首要超級大國的地位未變,中俄作為有潛力挑戰美國的大國地位
未變,中俄這種國家身份決定其與美國的結構性矛盾短期內不會根本改變,美國打壓和防
範中俄崛起的政策不會改變,中俄潛在的崛起國身份所決定的推動中俄關係發展的外生動
力不會改變。
就俄羅斯而言,北約東擴並在東都國家部署反導系統,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准備吸收烏克
蘭加入北約,顛覆敘利亞都是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的舉措。針對中國,美國如出一轍,在
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在南海不斷挑戰中國主權,對華挑起貿易摩擦,打壓中國高科技
企業,都是為了減緩中國崛起的速度。《2018年美國國防戰略概要》將中國視為「戰略競
爭者」,與俄同為「修正主義國家」認為與中俄兩國的長期戰略競爭是美國國防的首要任
務,美國需要增加和持續的投資,因為中俄對美國安全和繁榮構成的「威脅」是巨大的,
而且未來這些威脅有可能增加。從這份報告可見,未來美國遏制中俄崛起的政策不會改變
。內在身份決定的中俄關係持續穩步發展是國際體系結構決定的,短期內不會發生質變。
正如前文所言,內在身份也包括國家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雖然中俄內在身份相似,
但兩國國家身份反方向發展,但是身份性質沒有發生質變的現狀為中俄經貿合作提供互補
性的空間,也使它們在面對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時有相同或相似的立場。
早在中蘇結盟時代,蘇聯的軍事裝備成為中國軍事現代化的主要源泉。中蘇交惡後,雙方
軍事合作中斷。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其80%的軍工產業,在接下來的20年裡,俄羅
斯是中國的主要武器來源國,這一貿易的年均交易額達到10億美元,挽救了俄羅斯的軍工
業,也加速了中國國防現代化進程。與蘇聯時期一樣,俄羅斯與中國都被美國視為其霸權
地位的挑戰國,俄羅斯希望中國軍事現代化(雖然不希望超過它),提高應對美國的軍事
能力,以緩解北約東擴的壓力。由於軍事技術代差,中俄軍事貿易一直是中俄貿易的重要
內容。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逐漸趕超俄羅斯。近年來中
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位置逐漸上移,俄羅斯與中國的差距日漸擴大,雙方的商品互補性
很強。俄羅斯除了核武器等產品外,已經成為中國主要原料——從石油到木材——的主要
供應商。中國則向俄出口工業制成品,包括不斷增多的大機器出口。中國也是俄羅斯石油
生產商的主要投資方,例如俄羅斯石油公司。目前,俄羅斯的資源型經濟特征並沒有根本
改變,這為中俄進一步經貿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
近年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迅速,出口產品已經朝國際市場上的中高端產品走近,這樣加強
了俄羅斯與中國產品的互補性,中國已經成為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經濟的相互依賴成
為中俄關係發展的內生動力。2014年中俄兩國開始實施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
」戰略對接,標志著中俄關係由應對外部安全挑戰的戰略策應合作邁向共同發展的新階段
,中俄關係的發展從外生推動開始轉向內生推動,雙方合作基礎更加穩固。十九大意味著
中國開始由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向社會主義強國邁進,中國將會為俄羅斯提供更大的市場
和戰略支撐。2011年後中國一直是俄羅斯最大貿易伙伴國,也是對俄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
國。烏克蘭危機爆發後,中國沒有跟隨西方國家一起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相反同俄羅
斯簽訂了總額4000億美元的天然氣購銷合同,2015年俄羅斯成為中國第二大原油供應國,
2016~2018年均為中國最大原油供應國。雙方還進一步加強軍事技術和安全合作。
也正是因為雙方有相同或相似的內在身份,政治上,中俄在主張多極化的全球秩序中立場
相近。中俄希望建立一個大國協調的國際秩序而非美國霸權下的秩序。這一秩序以威斯特
伐利亞價值為基礎而不是弱化主權的自由主義觀念。中俄合作並非反美聯盟,因為中俄都
需要美國和西方。經濟上,雙方都希望改革國際經濟秩序,使新興市場國家能夠在全球治
理中有更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具體而言,提高中國和俄羅斯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在國際
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中決策中的地位和投票權,維護聯合國和二十國集團
在全球治理中的權威與影響。
(二)中俄兩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社會身份建構的困難,為中俄合作開辟了有利條件。
比較中俄幾種國家身份後我們就會發現,與西方國家關係而言,俄羅斯轉型為資本主義國
家後,采用了西方政治經濟制度和意識形態,它與西方國家有共同的類屬身份。角色身份
方面,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總體上希望成為西方國家的一員,從俄羅斯做出巨大讓步,希
望成為西方八國集團的一員就可以看出。就集體身份而言,無論歐盟還是北約東擴,都說
明西方國家和俄羅斯的互動沒有建構成一種具有相互認同的國家身份,雙方利益很多情況
下都是零和博弈性質,互相沒有將對方利益視為自己利益的一部分,形像地說,沒有構建
成像歐盟內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康德文化,甚至還不是洛克文化,2005年後俄羅
斯與西方的共有文化則介於霍布斯文化和洛克文化之間。獨立以來,俄羅斯也希望與西方
構建一種康德文化,形成共有身份認同,無論葉利欽時代對西方的妥協還是普京時代對美
國反恐的無私支持都可見一斑。然而俄羅斯的妥協和讓步換來的是西方的步步緊逼。2014
年3月普京總統公開傾訴了俄羅斯長期積累地對西方的不滿:從北約違背諾言不斷東擴,
到西方國家在烏克蘭策動「橙色革命」,再到阻止俄烏兩國重新一體化等,俄羅斯一次又
一次被欺騙。「(現在)俄羅斯已經無路可退,就像一根彈簧被壓到底,它將猛烈地反彈
。」無論俄羅斯帝國還是蘇聯,都是具有重大影響的帝國,俄羅斯民眾不可能接受西方特
別是美國的小伙伴地位。歐盟希望將俄羅斯當作自己的能源供應國,處於國際產業分工的
低端;美國則希望將俄羅斯馴服為溫順的小伙伴,不適應俄羅斯的團體身份或內在身份—
—曾經的和現實的帝國繼承國身份。
與俄羅斯相比,中國與俄羅斯的內在身份基本相同都是有影響力的大國。但是在西方主導
的國際體系裡中國的類屬身份、角色身份和集體身份更不占優勢。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
發展中國家這些屬性和西方差異更大,西方更容易將中國視為挑戰。然而,從俄羅斯與西
方國家關係的演進、中國與西方關係的發展、中俄關係的發展可見,國家的內在身份是起
決定性的作用,尤其當西方,特別是美國希望維持其全球霸權地位時,俄羅斯與中國同美
國的結構性矛盾就擊碎了中俄與西方國家構建類屬身份、集體身份和角色身份的努力。現
在,西方更容易將俄羅斯和中國的角色身份定義為「修正主義」國家。其實,如果歐日不
甘於美國的伙伴國地位,不奉美國為西方盟主,美國也會將其定義為「修正主義」國家。
西方對俄羅斯的戰略遏制和擠壓,對俄羅斯大國尊嚴的漠視,使俄羅斯放棄了通過讓步和
妥協建構共同的集體身份幻想,相反,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地位提升和對俄羅斯大國地
位的尊重和利益關切的照顧,平等互利,尊重對方人民選擇發展道路的對俄政策化解了兩
個不同政治經濟制度國家身份的差異,增加了雙方身份的共同點。這是未來中俄關係發展
的基礎。
(三)中俄國家身份差異和角色選擇的不同使兩國選擇伙伴關係而非盟友關係
雖然從國際產業分工角度考察,無論是俄羅斯帝國、蘇聯還是現在的俄羅斯,它們都是西
方經濟秩序中的半邊緣國家,但是三個時代裡,俄羅斯一直是西方國家中數一數二的軍事
強國。它們均利用軍事實力兼並擴張建立勢力範圍。俄羅斯雖然軍事實力與之前的蘇聯不
能同日而語,但依然將獨聯體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普京明確表示:「加強與獨聯體國家
的關係無疑是我國的外交重點。……應該坦率地說:我們把獨聯體看作我們的戰略利益範
圍。」在葉利欽,特別是普京看來,保持獨聯體的穩定維護俄羅斯與獨聯體國家間的政治
、經濟、歷史、文化聯系,是俄羅斯的合法權利和大國地位的像征。格魯吉亞戰爭、烏克
蘭事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蘇聯有全球國際影響,與印度、伊朗、敘利亞、委內瑞拉等國家關係一直是蘇聯發揮地區
影響重點國家。冷戰後俄羅斯也努力保持和這些國家的關係,將其視為其地區戰略「支點
」國家,在事關這些國家利益的國際問題上對這些國家進行支持,也由此引起與西方國家
的矛盾。
因為蘇聯留給了俄羅斯很多外交遺產,也讓俄羅斯精英和普通民眾期待大國地位和國際威
望,不能接受二流大國地位。因此,雖然俄羅斯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均多次強調其對外政策
的中心任務是為國內深化改革創造最佳外部環境,以便鞏固國家,促進經濟平穩增長,提
高人民福祉,但事實上,冷戰後俄羅斯的外交政策使其不能安心國內經濟轉型,也不能為
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俄羅斯這種大國抱負自然與試圖主導西方的歐美大國產生分歧和衝突,美國希望的是一個
政治上支持其霸主地位的俄羅斯,而俄羅斯希望與美國平起平坐;歐洲國家則希望俄羅斯
成為其穩定的原料來源地和工業市場。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地位決定了中國大而不強的國
際地位,使中國對外政策與俄羅斯有很大不同,不會有俄羅斯那樣高的國家角色定位,雙
方矛盾就較少。第一,從長歷史視角考察就會看出,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國家真正
統一是晚清以來中國政府的首要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一直為此而努力。到目前為止,
中國還沒有實現真正統一,維護國家統一,保證「台灣」不被外部勢力分離出去一直是中
國外交需要維護的核心利益。第二,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地位決定了中國比俄羅斯更需要
實現現代化才能解決內外問題。因此中國在很長時間內都是一個以國內經濟建設為主的國
家,這樣與外部世界的衝突較少。第三,沒有「勢力範圍」需要繼承和維護,民眾也不會
對政府沒有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心懷不滿。中國精英和民眾對中國角色定位沒有俄羅斯那麼
高,自然也減少了國家發展的外部阻力和風險,便於為國內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第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使中國成為綜合實力型國家,不像
俄羅斯的單一實力型國家,使中國能夠使用多種權力資源解決與其他國家分歧,培養利益
結合點和增長點。俄羅斯因為是單一實力型國家,軍事手段就成了俄羅斯實現對外政策目
標的首選,自然容易引起和外部世界的強硬對抗。第五,中俄雙方社會身份的差異和角色
選擇的不同也決定了雙方合作不針對第三國。中國和俄羅斯雖然有比較接近的國家身份,
但是中國不像俄羅斯那樣追求勢力範圍,注重地緣政治,這樣兩國對國際問題的看法和對
外行為方式也存在很大不同,所以會選擇結伴不結盟的政策給自己留下獨立自主空間。中
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就能說明這一點。中國和俄羅斯現在同為新興市場國家,兩國發
展都離不開西方的技術和市場,兩國都不想成為西方的敵人,因此選擇不結盟以減少與西
方的衝突。
伍、假設驗證:中俄關係的歷史與現實
本部分通過簡述中俄關係近三十年的發展,驗證核心假設。為說明解體前的蘇聯與中國的
關係對之後中俄關係的影響,本部分也回顧中蘇關係。本部分旨在通過對中俄(包括較少
時段的中蘇關係)關係概覽式而嚴格依據歷史事實和現實實踐的回顧,驗證假設,而非為
了還原三十年中俄關係發展的具體細節。近三十年來中俄關係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從中蘇關係到中俄關係,兩國互視為友好國家(1992~1993??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