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柏林圍牆倒塌30年》「冷戰終結者」戈巴契

作者: laptic (無明)   2019-11-10 13:56:02
標題: 柏林圍牆倒塌30年》「冷戰終結者」戈巴契夫的深沉呼籲:世界曾選擇用和平取代
圍牆,別在俄羅斯與西方之間重新築起藩籬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www.storm.mg/article/1901263
鍾巧庭 2019-11-10 09:40
https://i.imgur.com/za235Lm.jpg
1989年11月13日,東德邊境守衛駐守在倒塌的柏林圍牆前。(AP)
1989年11月9日,冷戰時期最具象徵性的地標—柏林圍牆轟然倒下。隨著隔絕冷戰兩大陣
營的邊界重新開放,歷史巨輪在其後兩年加速轉動,東西德和平統一、東歐共產政權紛告
垮台、蘇聯帝國正式解體,前蘇聯末代總書記戈巴契夫也被視為讓冷戰落幕的重要推手。
柏林圍牆倒塌30年後,《時代》(TIME)雜誌10月31日刊登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的投書,現年88歲的戈巴契夫在文中回顧,美、英、法、蘇各國領袖在歷史
關鍵時刻負起責任、發揮政治智慧,並未上演可能的流血衝突場面,不費一兵一卒終結兩
德分裂,也為冷戰畫下句點。不過,戈巴契夫也直言,眾人當年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不再有
分界線的「新歐洲」,「我們的繼任者沒能實現這個目標。」
戈巴契夫推行改革開放 民主化呼聲席捲東德
1985年,時年54歲的戈巴契夫獲蘇聯共產黨政治局(Politburo)任命為總書記,抱持改
革決心,盼自由化改革能帶領蘇聯脫胎換骨,推行開放(glasnost)與改革(perestroi-
ka)政策。1988年,戈巴契夫在聯合國大會宣佈蘇聯準備減少在東歐的駐軍人數,還在蘇
聯共產黨第19次大會中做出決議,承認蘇維埃聯邦內「存在著相異的政治制度,得以自由
選出領導人與選擇政治與經濟制度」也激發蘇聯中東歐附庸國民眾要求民主的呼聲。
https://i.imgur.com/nQov4ct.jpg
柏林圍牆倒塌:蘇聯時任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左)鼓勵東德在內的蘇聯各國推行自由化
改革,圖右為前東德領導人何內克。(AP)
1989年秋季,東德人民開始走上街頭,發起反對東德政府的和平示威(周一示威,Monta-
gsdemonstrationen),戈巴契夫回憶,當他於該年10月出席東德成立40周年的慶典,光
是站在講台上都能感受到遊行民眾的不滿情緒,對他高喊:「要改革!戈巴契夫,幫幫我
們!」
兩德分裂40年 如何和平統一?
戈巴契夫寫道,隨著抗議聲勢愈發高漲,東德民眾的訴求也從原本的遷徙自由發展為要求
政府解散、兩德統一,因此,柏林圍牆的倒塌並不令蘇聯當局意外:「11月9日當天發生
的事,是特定情境下大眾情感演變導致的結果。」柏林圍牆倒下後,東西德統一已勢在必
行,問題在於如何讓兩個政體在和平進程下走向統一,並且避免操之過急,喚起各國對納
粹德國侵略行為的陰影。
戈巴契夫指出,除了俄羅斯以外,西德的北約(NATO)盟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對兩德
統一也擁有相同的遲疑,但戈巴契夫強調,蘇聯在第一時間就確保駐守在東德的38萬蘇軍
部隊按兵不動:「阻止客觀上已不可抵擋的進程,甚至使用任何形式的武力,都可能招致
難以想像的後果—中歐陷入動亂、冷戰復燃……所有人都有義務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用對話解決歷史難題
柏林圍牆倒下後,西德總理柯爾(Hemult Kohl)在11月28日提出實現統一的計畫,兩德
與二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展開談判,最終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
約》(又稱「2+4條約」)。1990年10月3日,東德加入西德,各行政區併入聯邦德國,分
裂40年的東西德至此統一。戈巴契夫回憶,「2+4」國之間的談判過程絕非一帆風順,爭
論和衝突不斷,幾乎就要讓協商破局,但各方仍在過程中表現出高度責任感與勇氣,讓複
雜的外交進程以成功收場。
戈巴契夫也強調,雖然政治人物發揮的作用無可磨滅,但俄羅斯和德國的人民才是促使一
切發生的英雄:「德國人民以和平方式表達對民族統一的渴望,俄羅斯人民則相信德國確
實已經改變,願意支持德國人民的願望。該感到自豪的是,經歷戰爭中慘痛的流血衝突後
,兩國人民仍然理解彼此,若非如此,蘇聯政府無法選擇以這樣的方式行動。」
https://i.imgur.com/GUuiZr4.jpg
1989年11月10日,西德民眾幫助東德人民爬上分隔城市的柏林圍牆。(AP)
讚揚當年各國用對話帶來和平統一的結果後,戈巴契夫話鋒一轉,批評歐洲大陸當前深受
諸多難題與衝突所擾,但各國仍未建立安全體系架構,以及「解決並避免衝突的強大機制
」,呼籲各國領袖為了未來直面問題、重啟對話:「在1989年,世界選擇了和平,我們如
今需要同樣的願景。」
新冷戰不會上演
兩德統一後,保加利亞、捷克、羅馬尼亞等國也紛紛脫離蘇聯,戈巴契夫本人在接受路透
(Reuters)專訪時也坦承,未曾料想過一連串巨變來得如此迅速,而被視為終結冷戰關
鍵人物的戈巴契夫,也對美俄兩大強權當前的關係表達擔憂,特別是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在今年8月宣布退出《中程飛彈條約》(INF Treaty),直言「這不是個
好主意」。《中程飛彈條約》是在1987年12月8日由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與戈
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cv)簽署,遏阻當時方興未艾的核武軍備競賽,也是象徵美蘇
從對抗轉向和解的冷戰重要里程碑。
https://i.imgur.com/CsXDvQj.jpg
1987年,美國總統雷根與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簽署《中程飛彈條約》成為冷戰和解里程碑
。(AP)
但戈巴契夫也強調,他反對重新建立任何如柏林圍牆一般、有形或無形的屏障:「無論當
前形勢多麼嚴峻,我都不認為這是冷戰重演,俄羅斯和西方之間不具有意識形態鬥爭,取
而代之的是經濟、文化、遷徙的交流,因此我認為『新冷戰』的發生是可以避免的。」
───────────────────────────────────────
柏林圍牆倒塌30年,東西落差嚴重、社會滋生忿恨怎麼辦?學者推動「東部人保障名額」
https://www.storm.mg/article/1869204
張玉馨 2019-11-10 09:30
柏林圍牆倒塌至今已半個甲子,不過,直到今日,前東德地區與前西德地區之間在政治權
力、經濟成長、學術發展等方面都仍然存在巨大落差,這個區域落差所帶來的忿恨感也成
了極右派在東部滋長的溫床。對此,來自德東的社民黨(SPD;中間偏左政黨)政治家希
德布朗提倡在各領域的領導階層設置「東部人保障名額」,希望在統一後30年的今天,前
東德地區的人民終於能夠與西部佬平起平坐。
德國東西部的差距正在縮小,但是非常緩慢
德國政府關於「東西差距」的最新報告指出,在2017年,前東德地區的失業率為7.6%,而
在西部則僅有5.3%,東部的人均GDP更僅有西部的73.2%,不過呈現成長趨勢。在科學方面
,東部城市萊比錫(Leipzig)、耶拿(Jena)與德勒斯登(Dresden)等地的大學聲譽與
研究品質也漸漸成長中。
樂觀一點確實能夠說,德國東西間的區域落差正在縮小,不過,速度慢得怵目驚心。2016
年一份題為〈東邊誰做主?〉(Wer beherrscht den Osten?)的研究指出,儘管如今東
部人口佔全國人口的17%,東部人卻只能取得1.7%的頂層職位(如法官、將軍、大學校長
、總編輯、執行長);就連東部人佔總人口87%的「前東德」地區,出任重要職位的東部
人也只佔23%。事實上,在今日德國各大學之中,沒有任何一位校長是東部人。
兩德統一的震盪跨越世代,「東德人」標籤依然存在
自由記者索瑪斯堪達(Sumi Somaskanda)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專文中
提及,許多德國人都低估了兩德統一的影響。德國頂尖的經濟研究單位「哈勒經濟研究院
」(IWH)院長葛洛普(Reint E. Gropp)告訴索瑪斯堪達:「我們很多人都以為,只有
在統一當下已經在工作的那一代人會受到影響,就是當年大概30到50歲的人。無可否認,
這有點天真,而且是個錯誤的想法……統一引發的後果是跨越世代的,我們直到今天仍受
到影響。」
在兩德統一逾20年後的2010年,一位前東柏林的女性和一家公司間的官司引發媒體關注。
這位女性認為自己在求職過程中遭遇種族歧視,因爲在公司寄給她的拒絕信中,出現「東
德佬」(Ossi,對東德人的蔑稱)一詞和一個減號。這起訴訟最終被駁回,理由是「東德
」是一個區域,而非一個族群。
https://i.imgur.com/734Vcis.jpg
2019年11月,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萊比錫(Leipzig)的布商大廈管絃樂團(Gewand-
haus)音樂廳(AP)
不平衡感滋生民粹主義,東部成極右派大本營
德東與德西在經濟發展、人均收入甚至社會地位上的不平等,也導致了兩個區域在政治傾
向上的差異。儘管近年在全德境內都能見到極右派聲勢上漲,但在東西間的差別卻顯而易
見,極右派民粹主義政黨「另類選擇黨」(AfD)在前東德地區最受選民支持。
2019年5月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選舉中,AfD分別以25.3%及19.9%的得票率
成為德東薩克森邦(Sachsen)和布蘭登堡邦(Brandenburg)的最高票政黨,但AfD在德
國全境的平均得票率僅11%。歐洲議會選舉結束後,推特上出現大量「#我們東部人」(
WirimOsten)的標籤,試圖以區域差異來解釋前東德地區的人民及其政治選擇。
https://i.imgur.com/dJoXecz.jpg
希德布朗(取自Grundschul Verband)
社民黨學者倡議「東部人保障名額」
右傾的選舉結果以及東部人以區域差異來合理化「票投AfD」的行為,在社民黨(SPD)學
者希德布朗(Frauke Hildebrandt)眼中,相當令人憂心。在過去幾年,希德布朗見證了
自己的家鄉布蘭登堡(Brandenburg)如何變得越來越排外,教區的牧師甚至公然仇視穆
斯林。
這位專攻幼兒教育的波茨坦應用科學大學(Fachhochschule Potsdam)教授開始進行研究
,並發現儘管出身自東德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當上了總理,東德人卻幾少躋身社
會的領導階層。儘管這樣的情緒始於2015年的敘利亞難民危機,希德布朗認為仇恨的種子
扎根於更深層的土壤──德東與德西間的不平等,她告訴《大西洋月刊》:「我很快就弄
清楚,大家仍然覺得自己受到壓迫與歧視……基本上,如果有人願意為他們的發聲,但是
同時與排外情緒劃清界線,或許還是有機會把事情導回正軌。」
https://i.imgur.com/u33LYs4.jpg
德國反移民極右翼政黨另類選擇黨在1日薩克森邦和布蘭登堡邦的議會選舉大有斬獲,成
為兩邦議會的第2大黨。(AP)
於是,希德布朗決定挺身推動「東部人保障名額」的法案,主張在學術界、政治界、商界
、媒體界與法律界的高階職位為東部人設置保障名額。在過去6個月,希德布朗深入基層
獲取群眾的支持,有超過50%的東部人支持這項提案,而在西部則僅有23%。希德布朗也遇
到一些反對的聲音,比如從一開始就不喜歡「保障名額」這個想法的人,又或者是不認同
東部人在現今社會仍遭遇結構性歧視。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