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羅興亞難民在馬來西亞為求生存,被迫淪為

作者: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9-12-15 21:35:55
羅興亞難民在馬來西亞為求生存,被迫淪為待價而沽的人肉商品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8771
羅興亞人是一個族教群體(ethno-religious),所以羅興亞人必定是位穆斯林。那緬甸是羅興亞人的家鄉嗎?很多人一直質疑緬甸的實兌(Sittwe)或若開邦(Rakhine)或阿拉干(Arakan)的歷史。該區域的歷史於4世紀所屬印度教文化圈,然後被稱?烏(Mrauk U) 或阿拉干的伊斯蘭王朝(1429-1785)給推翻。
接下來,該區域才逐漸被佛教貢榜王朝(Konbaung Dynasty)替代(1752-1885)。最後,該區域被納入英殖民地(1826-1948)和編入緬甸國土。所以羅興亞人是孟加拉人(Bangali)還是緬甸人?想必當時的英殖民地政府也有很大的責任。
離開家園
在1982年制訂緬甸公民法是其中重要的官方文件,當中列明135個被法律承認的族群,包括被嚴重侵犯的欽族、克欽族、克倫族、若開邦族等。然而,唯有羅興亞族群不被納入。
同年的時候,羅興亞團結組織(Rohingya Solidarity Organization, RSO)在若開邦和孟加拉邊境地區正式成立。該組織是個激進穆斯林的武裝組織,也相信與基地組織(al-Qaeda)有密切的聯繫。
根據米特爾的研究,該組織也與阿富汗伊斯蘭黨(Hizb-e-Islami,HEI)、印度北方克什米爾地區的真主穆斯林游擊隊(Hizbul Mujahideen, HM)、馬來西亞伊斯蘭教青年組織(Angkatan Belia Islam se-Malaysia,ABIM)等,皆有聯繫。
個人分析,1982年緬甸公民法的出台,是羅興亞武裝組織成立的緣故,這也是為何至今羅興亞人與緬甸政府的關係僵持不下。為打壓羅興亞武裝組織的成立,緬甸政府用了龐大的軍力對抗羅興亞百姓,導致羅興亞人為了存活,而被迫離開加油,流亡到各國,其中包括馬來西亞。
隨後,2012年若開邦發生連串的示威與族群衝突後,若開邦羅興亞救世軍(Arakan Rohingya Salvation Army,ARSA)的武裝組織在2016年成立,並在同年十月攻擊緬甸警察站後,導致70萬的羅興亞難民流亡全世界。同時,孟加拉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難民營,馬來西亞境內的難民人數也創下歷史新高。
馬來西亞的羅興亞難民
最早期的羅興亞難民皆在80年代末時,已開始有偷渡入境馬來西亞北部的跡象。他們大多數從泰南邊界入境馬國北部的吉打州,玻璃市或吉蘭丹。通常這群羅興亞難民多會在郊區裡的馬來人所屬的橡膠園,油棕園或居家小工廠工作。
到了90年代,由於馬國的經濟開始蓬勃發展,他們為了尋找更多工作機會與收入,而開始往大城市移動。不過,至今居住在馬國的羅興亞難民只能非法工作,孩童只能非法上學。
這些在馬國的羅興亞難民所從事的勞力型非法工作,多集中在建築業、清潔業、割草業、縫紉業以及餐飲業。只有少數羅興亞難民可以借用當地人的執照,經營小生意或在難民學校執教和當翻譯員。當然,也不能否認的是,確實有少數的羅興亞難民不法之徒利用,涉及了非法勾當。
另一方面,約有一半左右的羅興亞小孩已在所謂的「難民學校」學習,否則可能成為非法童工或在家無所事事。一般上,「難民學校」在馬國多是未能合法經營的,多由與聯合國難民署合作的個人或團體所經營的。
馬來西亞的羅興亞勞力市場的現況
根據報導,目前馬國境內約共有近2百萬名合法的外籍勞共,而2018年5月新政府上任之後,一直想減少外籍勞工的人數,因此導致許多中小型企業缺乏合法的勞力工人。
近年來,馬國南部一帶有很多勞工仲介在「推銷」難民到市場上工作,以賺取「仲介費」。這樣一來,有部分的不法之徒開始「合法包裝」聘僱羅興亞難民工作的條件,以向中小型企業推銷。
他們的說法包括:難民可以合法工作、就算被逮捕了聯合國難民署也會安排釋放、他們月薪需求僅需馬幣1500元至 1800元之間(新台幣10,966元至13,159元)、他們有政府承認的難民證件、他們與移工不一樣…等不負責任的話,以慫恿中小型企業主聘僱羅興亞難民工作。這樣一來,「推銷」難民到市場即可填補企業勞動力的缺口。
馬來西亞立國以來,任何政府一直沒有正視內部的難民課題,僅把羅興亞難民課題視為達到個人政治議程的工具。因此相當遺憾的是,至今在馬國的羅興亞人為躲避或賄賂執法人員,被勞工仲介或不法分子的利用,只能在社會底層求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