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廖崢嶸:世界綠色轉型還走得下去嗎

作者: YusaAoi (YusaAoi)   2019-12-30 18:18:09
廖崢嶸:世界綠色轉型還走得下去嗎
不久前,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舉行了史上最長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會議的核心任務是建立全球碳信用交易機制,這是落實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的最後一步。然而,會議並沒有取得進展。另一方面,會場外不少歐洲的環保NGO組織將針對“過度消費主義”的矛頭對準了中美等國。
瑞典女孩桑伯格成為美國《時代》周刊年度封面人物,折射生態環保與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國際輿論最關注的問題之一。當前,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動能不足;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正受到保護主義和單邊行動的嚴峻挑戰;地緣政治緊張壓過全球治理,成為大國關係的新焦點。直觀看,這次會議幾無進展緣於部分國家圍繞碳信用額度計算出現重大分歧。但實際上,地緣政治升溫,大國解決氣候問題政治意願顯著降低,才是會議不歡而散的深層原因。
馬德里會議沒有解決的問題,只好留待明年格拉斯哥大會再議。這期間,溫室氣體排放會繼續增加,減排壓力會進一步加大。因此,人們對會議的失望有更深層的含義。所幸,會議協商只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努力的一小部分。會場之外,政府、企業、社會,各行為體的自主行動仍在展開。主要挑戰在於,各國如何在履行減排義務與維護國家發展權益之間取得更好平衡。
1992年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時,國際社會就形成共識,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減排責任。氣候變化主要是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的漫長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積累而成,他們承諾拿出資金和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挑戰。但一個現實是,發達國家承諾的資金和技術沒有完全到位,需要做出進一步努力。
看當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美、歐盟排在前三,中美排放量又佔世界的一半。面向未來,美歐等成熟經濟體的排放進入平台期,歐盟已製訂2050“零排放”計劃,未來新增排放量可能主要來自中印等新興經濟體。中印扮演越來越重要的減排角色義不容辭,在這方面中國一直履行著自己的承諾。
環境約束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紅線。無論從現實還是長遠角度,轉向綠色發展是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必由之路。就在馬德里會議扯皮期間,新一屆歐盟委員會正式出台雄心勃勃的“綠色新政”,提出歐洲要在2050年前建成全球首個“碳中和”(即碳淨排放量降為零,也稱氣候中性climate-neutral)的大洲。歐洲採取這一立場,原因不難理解。歐洲傳統能源高度依賴域外市場;債務危機之後,歐洲經濟增長陷入長期低迷,歐元地位不進反退,英國脫歐更是動搖歐洲一體化前景。因此,向綠色經濟轉型,不但是響應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適應氣候變化倡議的需要,更
是歐洲獲得經濟增長新動能、佔據國際競爭戰略新高地和道義制高點的需要。
而美國與中國在綠色轉型問題上有著非常大的不同。歐洲一些人把矛頭對準中國失於偏頗。相形之下,美國政府近期在氣候問題上出現反复,是出於戰略考慮。美國已從能源資源進口大國變成淨出口大國。美國可以利用遠低於歐洲和中國的能源成本參與國際競爭,當然不願輕易放棄這一基礎性、戰略性比較優勢。如今美國不但宣布退出《巴黎協定》,而且取消了奧巴馬政府時期的減排規定(美國碳排放增量在連續三年下降後,於2018年出現回升)。明顯是想利用美國傳統能源供應優勢降低國內經濟成本,增強國際競爭力,鞏固美國國際地位。
中國的條件則處於美歐之間。中美歐都是能源消費和排放大戶,轉型成本同樣巨大。不同的是,美國是能源淨出口大國,中歐無此條件。以2018年能源表觀消費量計算,中國一次能源??總體自給率接近80%,優於歐盟(約60%),綠色發展的迫切性顯得不如歐盟。同時,中國與歐盟一樣,是能源消費和能源進口大戶,低碳經濟帶來的相對收益變化有利於中歐,不利於美國。
總體而言,中國的綠色轉型之路必須符合國情,以我為主。不必追求歐盟的“零碳”高標準,同時也無法追隨美國固守傳統能源優勢。筆者認為,宜多途並舉、節省增效,提高再生能源使用率與傳統能源清潔化並行;綠色轉型需要巨大投資支持,宜靠市場機制解決,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經濟下行期轉型阻力上升,需考慮短中期政策的過渡與轉接;大氣污染防治是綠色轉型的一部分,宜因地制宜,民生優先,切忌政策一刀切。(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平發展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KoyQe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