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為了德國和歐洲,梅克爾必須離任

作者: kwei (光影)   2020-01-02 06:21:11
Angela Merkel must go – for Germany’s sake, and for Europe’s
為了德國和歐洲,梅克爾必須離任
原文: The Guardian https://tinyurl.com/so2x5ro
譯文:察網 http://www.cwzg.cn/theory/201912/53657.html
作者:Timothy Garton Ash
If Germany is the heart of Europe, then it is currently the slow-beating
heart of a well-fed businessman resting on his office couch after an ample
lunch. For Europe’s sake, and for Germany’s own, that heart needs to beat a
little faster.
如果德國是歐洲的心臟,那麼它現在就好比是一個吃完大餐後躺在辦公室沙發上休息的商
人的胸膛裡那顆緩慢跳動著的心臟。為了歐洲的命運,也為了德國自身的命運,這顆心臟
需要跳動得更快一些。
It’s not that German elites don’t intellectually recognise the problems
gathering all around them. Berlin, which is beginning to rival London as a
thinktank hub, is pullulating with clever people who can tell you exactly
why,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s of Brexit, populism, Donald Trump, Vladimir
Putin, climate change and AI – to name but a few – Europe needs more
strategic autonomy, digital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growth. What is
missing is a sense of urgency and the ability to translate these abstract
goals into dynamic policies that German voters will actually support. For
now, Germany is effectively willing the ends but not the means.
德國的精英們並非沒有理智地認識到他們周身的問題。柏林正在逐漸成為能夠與倫敦並肩
的智庫中心,在那裡滿是聰明的人們。他們能夠精確地告訴你為什麼當面臨著英國脫歐、
民粹主義、唐納德‧川普、弗拉基米爾‧普京、氣候變化與人工智能——我們暫且列舉一
些例子——時,歐洲需要更有戰略性的自治、數字創新和可持續的發展。但是他們缺少的
是一種緊迫感,以及將這些抽象的目標轉化為能夠獲得德國民眾支持的動態政策的能力。
目前而言,德國正在熱切期盼一個結果,而不是能達成它的手段。
Why this stasis? Because Germany has been doing quite nicely, thank you. It
has not felt the pain that, one way or another, most other parts of the
continent have experienced. Crisis, what crisis? Obviously, this is not true
of everyone, but even those East Germans who have recently voted in
shockingly large numbers for the far-right, xenophobic 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 are not primarily complaining about their economic circumstances.
為何會陷入這樣的停滯?因為德國一直以來過得都挺好。它還沒有感受到大多數歐洲其他
國家都經歷過的那種疼痛。危機,什麼危機?顯然,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這樣,但即使是
那些最近剛剛把大把的選票投給極右派德國選擇黨的東德人,他們最主要的抱怨也不是他
們的經濟狀況。
Most Germans probably still view the long period of Angela Merkel’s
chancellorship – a staggering 14 years on Friday – as a stable and good
time for the country. The German economy has done well over this period. This
is partly because it can draw on all the familiar German business strengths,
and partly because the Merkel chancellorship has benefited from reforms of
the labour market and welfare system introduced under the Social Democratic
chancellor Gerhard Schröder. But it has also profited very significantly
from external circumstances.
大多數德國人依舊認為安格拉‧梅克爾的總理任期——到本週五(11月22日)為止長達驚
人的14年——對於這個國家來說是一段穩定美好的日子。德國經濟在這段時間內表現得很
好。這部分是因為熟悉的德國商業力量被利用了起來,也部分因為梅克爾的任期受益於在
社會民主黨總理格哈特‧施羅德在任內進行的勞動力市場和福利體系的改革。不過德國經
濟也從外部環境中得到了非常大的助益。
The post-1989 opening-up of Poland, Hungary, the Czech Republic and Slovakia,
and their subsequent accession to the European single market gave a wonderful
opportunity for German manufacturers to relocate production facilities just
next door, using cheap skilled labour in a kind of Mitteleuropa 2.0. Not
least, the euro has kept the German currency at a lower external exchange
rate than it would otherwise have soared to (witness what happened to the
Swiss franc). So the German export machine has powered ahead, generating
eye-popping trade surpluses. And because the country has an evangelical
protestant commitment to running a balanced budget – the totemic “black zero
” – and a constitutionally anchored “debt brake”, it has healthy public
finances that most democratic capitalist countries would die for.
波蘭、匈牙利與斯洛伐克在1989年之後實行對外開放,並在其後加入了歐洲共同市場,這
為德國製造業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使其能夠直接在鄰國安裝生產設備,並且在類似於中歐
2.0的環境下使用廉價的熟練勞動力。尤其是,歐元使德國貨幣的外部匯率保持了較低的
水平,避免了飆升(考慮到曾發生在瑞士法郎上的情況)。因此,德國出口向前邁進,創
造了驚人的貿易順差。另外,因為德國對於維持平衡的預算有新教福音派式的信念——正
如典型的“黑零”政策——再加上根植於憲法中的“債務剎車”,德國擁有令大多數民主
資本主義國家羨慕的健康的公共財政。
Yet beneath the surface of this success story there is a growing drumbeat of
anxiety. Maybe the country has wasted the fat years, not investing enough in
its ageing infrastructure? Maybe it is missing out on the digital revolution,
so its fabled car industry now looks distinctly old-fashioned compared with
the self-drive electric cars being developed by the giants of Silicon Valley
and China. (Tesla’s announcement that it will build a factory near Berlin is
both a tribute to Germany and a frontal challenge to national champions such
as Mercedes, BMW and Volkswagen.) Maybe all that has been achieved over many
decades will now be eroded thanks to immigration, Trump’s tariff war,
populism and other uncertainties. The anxious leitmotif of popular sentiment,
especially in the predominant western part of the country, is “let’s hang
on to what we’ve got”.
但在這些成功故事之下,也有逐漸升起的焦慮。也許這個國家已經浪費了快速發展的那些
年,沒有在逐漸老化的基礎設施中投入足夠多的資金?或許它錯過了數字革命,所以如今
,它傲人的汽車產業與硅谷和中國的龐大無人駕駛電動汽車產業相比,看起來明顯落後。
(特斯拉有關它將在柏林附近建立工廠的聲明,既是對德國的一份禮物,也是對德國龍頭
廠商梅賽德斯、寶馬和大眾的正面挑戰。)或許這幾十年來獲得的成就,會因為移民問題
、川普的關稅戰、民粹主義和其他不穩定因素而逐漸被侵蝕掉。在德國,尤其是在重要的
西部地區,大眾情感的焦慮的主旋律是:“先抓住我們現在擁有的。”
So 30 years on from a peaceful revolution that opened the door to German
unification, we have a defensive, conservative society underpinning a
defensive, status quo power. The French president, Emmanuel Macron,
impatiently wants to revolutionise Europe, giving the old continent
Napoleonic strategic ambition, but Merkel’s Germany is not playing ball. As
one adviser to Macron memorably put it to me: “Aristocrats don’t vote for
revolution.” (If the Germans are the pre-1789 aristocrats in this analogy,
does that make the French the sans-culottes?) German responses to Macron’s
European initiatives have ranged from the lukewarm to the dismissive.
自開啟東西德統一的和平革命的30年以來,我們擁有一個戒備而保守的社會,支撐著一股
同樣戒備和希望維持現狀的力量。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急切地希望改革歐洲,給
歐洲大陸帶來拿破崙式的戰略雄心,但梅克爾領導的德國卻置身事外。正如馬克龍的一位
顧問對我說的那樣:“貴族不會投票支持革命。”(如果在這個類比中,德國人是1789年
以前的貴族,那麼法國人是不是就是無褲黨呢?)德國對馬克龍提出的歐洲倡議,有時表
現得不冷不熱,有時又顯露出蔑視。
The politics match the economics and society. Germany is the only country I
know where politicians actively strive to sound boring. This is part of a
culture of responsibility, sobriety and moderation that embodies a conscious
rejection of the wildness of German political behaviour between 1914 and
1945. The speeches can rapidly send one to sleep, but if the alternative is
Boris Johnson and Donald Trump, I’ll settle for serious and boring.
政治與經濟和社會的步調是一致的。在我所知的範圍裡,德國是唯一一個政治家們都在積
極地使自己的講話變得無趣的國家。這是一種有高度責任感、清醒和節制的文化的一部分
,體現了對1914年至1945年間德國政治行為中的狂野的有意識的拒絕。這些演講很快就能
讓人入睡,不過相比鮑裡斯‧約翰遜和唐納德‧川普,我還是願意接受嚴肅和無聊。
For 10 of the last 14 years, Merkel has presided over grand coalition
governments, bringing together the centre-right Christian Democrats and the
centre-left Social Democrats. This has given continuous stable government,
but at a cost. Consensual centrism has not encouraged the robust political
debate essential to a liberal democracy. Conservative Germans have long
complained that “we have two social democratic parties”. This is a
perfectly competent government for undemanding times, but with none of the
ambition needed to face the giant challenges of today. Meanwhile, having both
main parties in power together for so long has strengthened support for the
extremes, on both left and right.
在過去14年中的10年時間裡,梅克爾率領的是將中右翼基督教民主黨和中左翼社會民主黨
聚集在一起的大聯合政府。這帶來了一個持續穩定的政府,但是也需要付出代價。協商一
致的中間主義並沒有帶來自由民主所必需的激烈政治辯論。德國保守派從很久之前起就開
始抱怨:“我們有兩個社會民主黨”。對於一個要求不高的時代來說,這是一個完全稱職
的政府,但它卻沒有任何雄心壯志去面對現今的巨大挑戰。同時,兩大政黨如此長時間的
建制化,強化了人們對極左和極右翼勢力的支持。
Everyone knows that this is the twilight of the Merkel era, but the Merkeldä
mmerung is taking longer than the most epic Bayreuth production of Wagner’s G
ötterdämmerung (Twilight of the Gods). Yet in a recent Politbarometer poll,
more than two thirds of those asked said they want Merkel and her government
to continue until the end of the current electoral term, in autumn 2021. Of
course, it’s entirely up to the German people to decide who they want to
govern them, but I would respectfully suggest that this is not in the best
interest of either Germany or Europe.
所有人都知道現在是梅克爾時代的黃昏,但是“梅克爾黃昏”比瓦格納諸神黃昏的最史詩
的拜羅伊特那一版花的時間都要更久。在最近的一項政治民調中,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者
表示,他們希望梅克爾和她的政府繼續執政,直至當前的任期結束,也就是2021年秋季。
當然,誰來管理德國完全由德國人民自己來決定,但我想要充滿敬意地指出,這麼做不符
合德國或歐洲的最大利益。
Merkel and her Social Democrat vice chancellor, Olaf Scholz, have a cunning
plan to outlive even Wagner’s gods. First they have marked their own
homework, producing a half-term report on the grand coalition government that
suggests it has done, on the whole, quite brilliantly. Second, they had a
nice little row about pensions that ended – surprise! – with a constructive
compromise. Now they aim to get support for continuity at their respective
party conferences: the Christian Democrats at the end of this month, the
Social Democrats early next month.
梅克爾和她的社會民主黨副總理奧拉夫‧舒爾茨有一個狡猾的計畫,想要比瓦格納的諸神
還更活得更久。首先,他們給自己完成的任務打了個分,製作了一份關於大聯合政府的半
期報告。報告顯示,總的來說,大聯合政府做得相當出色。其次,他們在養老金問題上發
生了一場小小的爭吵,但最終還是——驚喜嗎!——達成了建設性的妥協。現在他們的目
標是在各自的黨代會上獲得支持:本月底的基督教民主黨和下月初的社會民主黨。
Fortunately, even German politics are not that predictable. Merkel and her
putative successor, 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 will face criticism from a
rightwing challenger, Friedrich Merz. Scholz has to compete for the party
leadership with a pair of contenders from the left. If, under
Teuto-Corbynista leadership, the Social Democrats actually decided to leave
the grand coalition, then a variety of possibilities would arise. Perhaps a
Christian Democrat minority government? Or a “Jamaica” coalition of
Christian Democrats (black), Free Democrats (yellow) and Greens (green). Or
new elections, possibly leading to a black-green government.
幸運的是,即使是德國,政治也沒有那麼容易預測。梅克爾和她設想的繼任者安妮格雷特
‧克蘭普-卡倫鮑爾,將受到來自右翼競爭者弗裡德里希‧梅爾茨的指責。舒爾茨必須與
兩位左翼競爭者競爭黨的領導權。如果在提托‧科爾比尼斯塔的領導下,社會民主黨真的
決定退出大聯盟政府,那麼就會出現各種可能性。也許會是基督教民主黨的少數政府,或
者是基督教民主黨(黑人)、自由民主黨(黃色)和綠黨(綠色)組成的“牙買加”聯盟
。也或者會產生新的選舉,很可能會帶來一個黑綠政府。
Whatever happens, one thing seems to me clear: in Germany’s own long-term
interest, and in Europe’s, it’s time for a change.
不管發生什麼,對我來說有一件事是非常明確的:為了德國自己的長期利益,也為了歐洲
的長期利益,是時候做出一些改變了。
*****
補充:梅克爾沒下台是個大問題,但好在她沒下台
觀察者
https://www.guancha.cn/JiangFeng3/2020_01_01_530152_s.shtml
姜鋒
上海外國語大學學者
綜述過去一年的德國,最大的議題當屬梅克爾總理本身。“梅克爾沒下台是個大問題,好
在梅克爾沒下台”,一位德國資深學者這樣評價2019年德國局勢,意思是說,“梅克爾是
德國所有問題的問題,但沒有梅克爾的領導德國的問題會更大”。
的確,2019年的德國政壇驚心動魄,儘管“倒默派”期盼梅克爾早日交出權力,但也深深
擔憂梅克爾一旦離開留下的權力真空會給德國帶來巨大的政治震盪,對公開談論“後梅克
爾”時代還是小心翼翼。儘管一年來德國發生的事紛繁複雜,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看到一
些趨勢性的特徵,諸如經濟向好,政治分化,社會分裂,思想紛爭,大致上可以用“分”
來描繪2019年的德國。
德國經濟上儘管低速增長,但依然保持了連續十年的不間斷增長勢頭,加之12月份IFO商
業景氣指數上升到96.3,走出上半年一度出現的下滑趨勢,為下半年最高水平,增強了人
們對德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信心。失業率下降到4.9%,就業人口4540萬,較上年度增長0.8%
,創1990年兩德統一以來最高水平。人均工資水平增長3.1%,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長3.4%。
看得出,經濟的增長給社會和民眾帶來了可觀的就業和財富,但矛盾的是,似乎沒有能增
進政治的穩定與社會的團結。
在政治上,借用歐洲議會前議長、德國社會民主黨前主席舒爾茨的話,2019年是“糟糕的
一年”。德國基督教聯盟黨和社民黨組成的大聯盟政府跌跌撞撞,多次近乎決裂。
因主席納勒斯辭職,社民黨領袖一職長達半年缺位,群龍無首,黨內就自身發展方向和路
線紛爭不斷,黨外又與執政夥伴基督教聯盟黨爭吵不休,民調成績下滑到歷史最低點。11
月底該黨選出雙主席,左傾勢力獲勝,新主席艾斯肯是政壇新手,上台伊始就不斷向聯合
執政的基督教聯盟黨提出更高的要價,考驗著聯合政府的基礎。
另一方面,梅克爾所在的基民盟自身日子也異常艱難,梅克爾黨內接班人、黨主席卡倫鮑
爾的位置被不斷挑戰,反對梅克爾一派的力量躍躍欲試,黨內派系力量各有自己的主意,
直到11月份萊比錫黨代會上卡倫鮑爾才以背水一戰的姿態強逼黨內取得暫時的團結,擱置
矛盾。一般認為,暫時的平靜是下一次暴風雨到來的前奏,是反對梅克爾和反對卡倫鮑爾
的各種力量進一步組合,準備下一輪的進攻。
兩大執政黨內部紛爭勢必給聯盟政府造成很大衝擊,使得政府執政能力下降,使得梅克爾
本人的掌控能力也大幅下降,梅克爾率領的政府正在脫離兩大執政黨孤軍奮戰,這在德國
歷史上十分罕見。從華為等議題上,即可看出梅克爾和執政黨的明顯分裂。梅克爾出於為
德國利益的考慮,不主張把華為排除出德國5G建設,而兩大執政黨內的部分議員則以國家
安全為由提出反對,實際上是向梅克爾造反,當然,也是受意識形態驅動。
在各州層面上,布蘭登堡、薩克森、圖林根州舉行了選舉,各州政黨政治力量進一步分化
,傳統政黨衰落的趨勢還在持續。以社民黨為例,曾經的全民黨在東部的州,支持率已經
下降到個位數;基民盟的支持率也同樣大幅下降。與此相反,左右兩翼的力量,特別是右
翼的選擇黨力量大幅上升,政黨力量的分散不僅導致組建政府變得越來越困難,而且即使
政府組建成功,其行動力也受到撮合在一起的政府中多黨力量之間相互掣肘,步履維艱。
政治的分化體現了社會的分裂。分裂在區域和階層之間發生,東西德的“再統一”,精英
與底層關係的“民粹化”在撕裂著社會。2019年,德國慶祝拆除柏林牆30週年,但慶祝的
熱情被懷疑的氣氛所沖淡。就連梅克爾總理也認為,“德國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但德國
社會的統一還遠遠沒有完成。”統一30年過去了,德國東部在物理上徹底融入後,精神上
卻與柏林漸行漸遠,依然存在的事實差距,更加劇了“東部佬”是“二等公民”的感受。
有統計數據顯示,在東德大企業管理層以及公共機構領導層中,來自東德的人員鳳毛麟角
,其中無一大學校長來自東德,社會精英的位置均由西德人,甚至是外國人把持著。東西
德國內生產總值以及公民工資待遇也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東
西德平均月工資的差距仍然高達550歐元。在東德,薪資水平明顯低於西德。伯克勒基金
會的研究報告顯示,同性、同資質、同工種的人在東西德的收入差距達到16.9%。知識分
子和學者的收入差距也基本如此。
社會學家們關注到,兩德統一以來,東部優秀的年輕人,尤其是青年女子,紛紛遷移到西
部去成家立業,導致留守東德的男性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失落感,覺得被政府、社會和女性
遺棄,潛意識的男性尊嚴受到傷害,男性失敗主義已經成了東部一個非常特殊的社會心理
力量,催化著民粹主義、排外主義、新納粹主義思潮的加劇。
政治的分化和社會分裂在拉大政府與民眾的隔閡,不管政府如何努力,做出了多少成績,
民眾就是不買賬,不滿意。柏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和貝塔斯曼基金會8月份發佈的調研報
告表明,德國政府任期尚未過半,執政協定中近七成承諾已兌現,創造了聯邦政府執政史
上最好的成績。然而,老百姓對政府工作並不滿意。阿倫斯巴赫研究所的同期民調結果顯
示:僅十分之一的民眾相信政府能兌現承諾。
官民之間感受隔閡伴隨著局部發生的社會衝突。2019年6月,卡塞爾基民盟地方官員被新
納粹分子殺害,讓政治家的安全保護問題成為社會熱門話題。10月,東德哈勒市發生反猶
槍擊案,引發了德國社會關於猶太人以及猶太教堂安全的大討論。德國已經很多年沒有這
樣廣泛討論反猶問題了。猶太問題永遠是擺在德國人面前的一面鏡子,讓德國在歷史面前
永遠無處逃遁。有分析認為,反猶問題再度顯現,其背後是德國社會的進一步撕裂,而這
一撕裂滋生出的暴力化傾向正在侵染德國社會。
這一年裡,語言學家們注意到,公共場合和社交媒體裡的語言風格變得“粗魯化”,惡語
相加越來越司空見慣。德國總統也呼籲政治家們要帶頭善待語言,有話好好說。令人擔憂
的是,暴力的語言是暴力行為的前兆。
在對外關係中,德國這一年四處應付,用力分散,未呈現出明顯的外交格局與謀略。對法
關係方面,儘管《亞琛協定》表達了“將來要把德法政府合二為一”處理國與國願景,但
目前還停留在紙面上,德法關係沒有明顯朝融合發展,還在很多重大問題上有嚴重的分歧
。當馬克龍批評北約已經“腦死亡”,梅克爾則表示不認同,“我認為,即使我們存在問
題,我們需要更多協調和理解,沒必要這樣一棒子打倒”。
對美關係上,德國一廂情願地想處理好對美關係,大西洋派的親美勢力想方設法討好美國
,但是始終無法逃脫被美國控制,甚至制裁的命運。“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對德國
能源安全至關重要,但影響到美國的經濟和戰略利益,對德國的懲罰隨即降臨,美國並不
給德國留面子。德國對待華為的態度,也是更多地夾雜著德美關係的艱難拿捏。
德俄關係也相當糟糕。9月份歐洲議會通過的《關於戰爭爆發與團結對歐洲未來重要性的
決議》把蘇聯和納粹德國相提並論,把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歸結為蘇聯和德國簽署的《蘇德
互不侵犯條約》。這令普京大怒,直接大罵包括德國人在內的歐洲人過去與納粹串通一氣
,對猶太人犯下滔天罪行,如今不對歷史進行深刻反思,反而將罪責轉嫁到蘇聯人身上。
中德關係雖然形勢良好,但相互之間的信任關係因德國外長在香港等問題上有損中國利益
的做法受到損傷。
世界處在劇烈分化組合之中,歐洲一體化空前艱難,各成員國各懷心思,各自算計,都陷
於內政煩亂的糾紛中自顧不暇,可以說,德國面臨的是歷史少有的亂局,而應對亂局急需
思想供給和戰略謀劃。但,過去一年感受不到德國思想界和學術界的活躍。
冷戰之後,德國思想界和政界就不斷提出,在對外關係上要以自身利益為重,要承擔更大
的全球責任。但這些概念依舊停留在概念上,還看不出學理和思想,看不到具體有效的戰
略。很顯然,歷史積累下來的沉重的意識形態緊緊地束縛著德國的思想和視野,價值觀被
自覺或不自覺地當做衡量事務的根本標準:
對內,認為東德是被從民主德國社會主義體制下解放出來獲得自由和民主新生的思想奠定
了“西部佬”優越感的基礎,導致西邊人高高在上,東邊人自覺受辱,“人生履歷”被無
一保留地否定和踐踏,兩邊之間的界河在加寬。近日,圖林根州的州長就要求聯邦政府改
變對民主德國一概否定的做法,呼籲承認東德時期在教育等領域取得的成就。
對外,德國沒有注意到網絡數字化時代,國家和社會的內涵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傳統國家
靠有形的空間,如土地、軍隊、機構來實現治理和管理,而在新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國
家的要素發生了變化,無形的要素勝過有形的要素。網絡空間賦予每一個公民直接或間接
參與政治生活和外交生活的權利。原本屬於政府特權的外交早已演變成對外關係,對外關
係則進一步演變成對外感受。感受決定著一切,也影響著一切。無形的感受戰勝了有形的
成果。這是一個需要重新定義“國家是什麼”,“社會是什麼”,“世界是什麼”的時代
。德國思想界對此還沒有深入的討論,在判斷對外關係時受困於傳統模式和意識形態標準
,獨守價值觀窠臼,自縛手腳。比如對待華為,一些政界人士不是立足網絡數據時代該技
術對國家利益的基礎意義判斷取捨,而是依據意識形態視角要拒之門外。值得注意的是,
前任德國外長加布里爾曾提出,網絡和大數據是國家的主權要素,以此引導德國公眾關注
政治、政權、政府重新定義的問題。但這樣的討論還很小眾,而且隨著他離任而消失。取
而代之的是熱衷於搞所謂的價值聯盟,帶著濃厚意識形態的討論,讓德國回到歷史的老路
上。
綜合起來看,解決內政問題,尤其是推動東西德的社會融合,應該更多考慮民生問題,而
不是總在高談民主。空談民主,不談或少談民生,只會使得思想和認知上的隔閡更加劇烈
,沒有民生,民主就失去根基,失去意義。解決外交問題也要掙脫意識形態的束縛,看清
國家利益的根本所在,而不是一葉障目,忽略了利益,還自我感覺良好。
展望2020年,德國將迎來後年大選備戰的前夕,也是本屆聯邦執政聯盟可以繼續合作的最
後一年,預計德國會出現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加之,德國2020年沒有大範圍的選舉活動
,梅克爾總理會比較穩定地維持執政地位,直到年底前進入大選前期備戰。此外,德國下
半年將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一般認為,這是梅克爾總理在她政治生涯的最後時期與她曾
經的部下、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聯手推出歐盟政策的大好時機,預計歐盟在內外
政策上,包括其對華政策與合作項目等方面會有所作為。另一方面,德國國內的政治力量
分化和社會思潮分裂趨勢將進一步演變,其走向會塑造德國未來政治和社會生態。面臨激
烈的全球科技競爭和經濟壓力,德國如何開放思想,拓寬視野,將決定其整體創新能力和
社會活力。
作者: kwei (光影)   2020-01-02 06:25:00
德國的國運就看梅克爾下台後社會是否加速極化。馬克龍應樂見梅離任,自己才能當老大。至少在宣稱北約腦死時,不會有人在旁碎碎唸。
作者: cangming (蒼冥)   2020-01-02 08:24:00
黃字是在幫中共政府開脫嗎?其他國家的人民可不像中國人自甘為政府的奴隸啊 搞清楚
作者: dragonjj (簡簡單單的傷過 就不算白)   2020-01-02 09:36:00
改個標題,為了中國和亞太,習近平必須離任!德國可以讓國民這樣說,中國這樣說的人就被抓去關了,這就是差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