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華麗轉身? 疫情下中共的大外宣與大內宣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is.gd/MkLiwL
(德國之聲中文網) 在中國陸續派遣專家前往各國協助控制疫情後,中國官媒新華社週一上午也發表一篇評論,強調中國採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來對抗新冠疫情,而目前中國疫情的防控情勢已取得進展,生活秩序也加速恢復。
同時,該篇評論也強調多國領袖與國際組織都積極評價中國疫情取得的進展,「認為中國的努力為各國抗擊疫情提供了借鑑,為世界公共衛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實際上,自從數據顯示中國疫情逐漸緩和後,中國政府過去幾周也不斷透過各種形式的政令倡導來營造社會恢復穩定的氛圍,並透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週視察武漢將中國整體的「正面能量」帶到高潮。 專家認為,主要有幾個原因促使中國共產黨積極營造「戰勝新冠病毒」的氛圍。
長期專注研究中國媒體與政治研究的美國喬治亞州大學傳播系教授列普妮可娃 (Maria Repnikova) 向德國之聲表示,中國政府在過去數月因新冠疫情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後,急於透過營造勝利氛圍來重新穩固共產黨政權的合法性。 此外,中國也藉由這個論述在國際間建立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領導者」的形象。
她說:「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各國媒體與政治領袖都不斷抨擊中國政府處理疫情的方法。 所以中國政府在此時不斷營造『戰勝新冠疫情』的氛圍,可以讓他們把自身形象從『麻煩製造者』轉變成『全球抗疫領導者』。 」
列普妮可娃認為中國的策略在某種程度上,確實達到他們所預期的效果。 在世衛不斷稱讚中國抗疫成效的同時,國際媒體的焦點也逐漸從批評中國轉變成「從中國的經驗中學到一課」。 但她也向德國之聲表示:「部分外國媒體在中國過度強調其『戰勝疫情』的論述後,也反將報導焦點轉移到武漢與湖北省人民在抗疫過程中慘痛的經驗,批評中國在這個時候宣佈『戰勝新冠病毒』有點為時過早。 」
主張維穩的「大內宣」
雖然國際社會對中國政府的抗疫評價仍然有褒有貶,部分專家確認為中國在過去一段時間對國內進行的政令倡導卻有達到維穩的功效。 澳大利亞智庫「中國政策研究中心」(China Policy Centre) 的主任姜雲向德國之聲表示,中國政府在目睹武漢市委書記王忠林發起的「 感恩教育」引發社會的強烈反彈後,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週出訪武漢時,決定改變策略,讓習近平在過程中不斷向各界表示謝意,而這個新的論述也成功扭轉公民社會對政府的評價。
另一方面,隨著疫情逐漸緩和,人民生活也逐漸恢復穩定,這使人民能逐漸理解政府過去幾個月來推動的各種政策。 姜雲表示:「雖然仍有不少人不滿政府處理新冠疫情的方法,但湖北省以外的中國人民逐漸意識到,在中國疫情逐漸緩和的同時,世界其他國家卻開始出現混亂的局面。 」
姜雲認為,在全球其他國家無法找出有效對策抑制新冠疫情的同時,各界對中國政府的批評也相對減少。 同時,中國人民將其他國家疫情與中國的現狀做對比時,也會逐漸意識到,或許找不到有效方法對抗新冠疫情不單純是中國的問題。
她向德國之聲表示:「當國家經歷重大災難時,人民往往會期望政治領袖能試著提出解決方法來協助國家渡過難關。 中國政府在新冠疫情初期的做法,便是在必須提出解決方法的壓力下,硬是執行一些政策。 這種方式現在也逐漸得到其他民主國家的支持,因為人民在災難期間,往往只寄望政治領袖能提出解套。 」
列普妮可娃 也說,雖然中國使用了非常極端的方式來控制疫情,但是當其他民主國家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之時,人民往往會領悟到中國極具目的性的抗疫手段,與其他政府對新冠病毒所展現出的無知仍有些許不同。 她告訴德國之聲:「中國積極的政令倡導或許有助於改善人民對其抗疫手段的認知,但真正的差別在於中國政府政策的實際成效,以及其他國家相對失敗的抗疫成果。 」
主打「國際援助」的大外宣
隨著新冠疫情的中心逐漸轉移至歐洲,中國官媒過去一週也開始積極報導中國派遣專家到義大利與其他疫情嚴重的國家,協助他們對抗新冠疫情,並與各國專家分享中國抗疫的「成功經驗」。 姜雲指出,中國很明顯希望透過這種作法向全球各國證明中國的治理模式優於西方民主國家的治理模式。
她說:「中國將歐洲失控的疫情視為證明極權統治模式優勢的機會,而派遣專家到各國協助抗疫,不僅突顯中國在扮演「負責任的全球公民」的角色,也同時讓他們向各國證明中國在做對世界有益的事。 」
列普妮可娃則向德國之聲表示,中國成功在幾個月內,把自己的形象從新冠疫情的「受害者」變成對抗新冠疫情的「老師」與「領導者」的角色。 她認為,中國透過展現中國優勢與抗疫的決心來掩飾疫情爆發初期的負面形象,這個做法顯示中國急於保有其在國際社會中的領導者地位。
她說:「中國不放過任何可以塑造正面形象的機會,所以我認為他們未來會持續強打協助其他國家對抗新冠疫情的論述,我們也可以預期中國會派遣更多的團隊到其他國家協助對抗新冠疫情。 」
備註:
世界最大的安麗組織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