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建古蹟大戰文化金權?阿爾巴尼亞衝突的「國家劇院強拆案」
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5/18/99/7897053.jpg
圖為17日凌晨,政府突襲強拆劇院的畫面。 圖/側錄影片截圖
「首都汰舊換新,拆古蹟有何不可?」東歐國家阿爾巴尼亞,17日因為政府突襲拆遷擁有
80年歷史的國家劇院,爆發激烈警民衝突。抗爭者和支持保留古蹟的藝術家們,抨擊總理
拉馬(Edi Rama)政府的獨裁決斷,執意強拆劇院重新改建。然而政府官方認為,首都需要現代化的新發展,何況年老失修的國家劇院又有違建和公安疑慮,「拆除改建理所當然」。阿爾巴尼亞的國家劇院拆除案,實際上在2018年就已經爆發了官方財團勾結的黑幕爭議,一度平息緩和的矛盾,卻在疫情的非常時期再次爆發。阿爾巴尼亞國家劇院的由來為何?一系列的首都改建問題,又發生了什麼爭議?
針對阿爾巴尼亞國家劇院爆發的警民衝突,是在當地時間17日。首都提拉納(Tiran?)原本正因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的防疫狀態,民眾和公部門都減少活動,沒想到原本懸宕多時的國家劇院拆遷爭議,卻在17日凌晨遭到政府突襲強拆,讓捍衛古蹟保存的抗爭者們極為震驚憤怒,在拆除現場和警方發生激烈衝突,最終有37人被捕。
抗爭者在現場高喊「反對獨裁者」,是針對主張拆除的總理拉馬而來,特別是國家劇院拆遷還沒經過充分的社會溝通,就在疫情期間發動怪手拆除,讓抗爭民眾和反對黨猛烈抨擊拉馬的專制行徑。
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5/18/99/7896938.jpg 圖/美聯社
▌國家劇院:阿爾巴尼亞的歷史見證者
位於阿爾巴尼亞首都提拉納的國家戲劇院,從1939年創建至今已有81年歷史;劇院建築本身的義大利風格為其著名特色,最初是在義大利佔領阿爾巴尼亞時期,由義大利設計建造、作為士兵軍官娛樂的場所,以電影放映為主。
戰後阿爾巴尼亞從法西斯政權中解放、邁入社會主義國家時期,在新國家的復興時代,劇院也繼續扮演著國家文化中心的位置,成為阿爾巴尼亞劇場文化的搖籃——直到近代,仍被視為阿爾巴尼亞藝術與民族文化的象徵性地標,同時也是阿爾巴尼亞人民「解放」的歷史因緣之地。
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5/18/99/7897095.jpg 圖/路透社
但歷史老建築該如何維護、該發揮怎樣的最大效益,政府與民間的想法就有不少分歧。現任總理拉馬是強硬的拆除改建派,在他的城市擘劃藍圖裡,國家戲劇院是「需要改造的廢墟」,力主透過拆除後原地新建的方式,讓阿爾巴尼亞擁有一座「全歐洲最美麗的當代劇院建築」。
不過國家劇院對於許多阿爾巴尼亞的藝術工作者而言,卻也有著金錢衡量的情懷價值。劇場導演西皮(Kastriot Cipi)就認為,國家劇院承載了阿爾巴尼亞不同政治時空的歷史,其建築本身也具有歷史古蹟的意義,做為曾經孕育無數傑出藝術家的文化土壤,國家劇院應該被完整保留下來、留給下幾個世代。
根據阿爾巴尼亞當地媒體報導,有關國家戲劇院到底應該要拆除改建、還是就現有基礎重新整修,在2000年以後就引發政府和文化藝術界爭論不休。爭點之一,是國家劇院本身的建築安全性和違章建築問題。
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5/18/99/7896944.jpg
圖為2020年5月17日,已被拆除的國家劇院。 圖/歐新社
▌拆除舊古蹟,迎接新時代?
當時才卸除文化部長職位的拉馬,選上首都提拉納市長,上任之後就火速推動一系列的「城市綠化整理」政策,其中包括大力拆除提拉納數百棟違章建築、將都市內的老舊房舍刷新顏色,幾年內讓提拉納市容顯著換新,成為拉馬市長任期內的著名政績。
曾以都市整頓有成而自豪的拉馬,市長時期還沒有把焦點放到國家劇院上,到2013年拉馬就任總理後,國家劇院的問題才逐漸浮上檯面,並在2018年拆除計畫公布後,演變成激烈的反抗聲浪。
根據總理拉馬原先的計畫,有鑒於國家劇院長年「在經費不足之下,有欠維護」,2018年3月率先公布了直接將劇院打掉重蓋的新建案,並且由國際知名的丹麥設計團隊Bjarke Ingels集團(簡稱BIG)負責設計,建造一座21世紀全新的國家劇院,來取代原本將近80年歷史的老建築。預計經費將耗資超過3,000萬歐元(約10億新台幣)。
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5/18/99/7897273.jpg
BIG原先設計的阿爾巴尼亞國家劇院新建案,最後胎死腹中。 圖/Bjarke Ingels
這項計畫旋即引發國內輿論的不滿,特別是長年來替國家劇院保存營運,而四處奔走倡議的藝術家和演藝工作者,都對拉馬專斷的政策猛烈抨擊。之中的爭議,除了欠缺官方與民間意見的溝通外,新劇院的投資與經營,也在毫無公開透明的黑箱操作中,將國家劇院這個公共財產轉讓給了私人財團。
激怒民眾的不僅於此,當藝術家們開始號召、發動群眾集結到國家劇院前展開一系列的抗議活動,這項拆除計畫在同年7月又被爆出,劇院的規模整體縮小、同時還要再加蓋私人的高樓大廈公寓;然而面對抗議聲浪,總理拉馬的態度卻是反擊:
所有反對拆除的人,都是那些不喜歡城市進步發展的人!
確定拆除計畫之後,國家劇院的營運也先轉移到了提拉納市內的ArTurbina劇院;但不滿政府欠缺溝通、完全不理會藝術表演者的心聲,7月份抗爭者發起劇院前的靜坐抗議、以及透過公開演出的方式籌集資金,不過與此同時劇院內部也已經著手開始了若干拆除作業。
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5/18/99/7897212.jpg
「所有反對拆除的人,都是那些不喜歡城市進步發展的人!」阿爾巴總理拉馬。 圖/美聯社
政府與民間的歧見甚深,拉馬期望一個現代化、能象徵國家形象的嶄新建築,但反對派認為新劇院大可以選在別的地方建造,原本的國家劇院沒有非拆不可的理由。但提拉市政府則指出,國家劇院本身建材與結構年久失修,有公共安全的風險疑慮而需要拆除;對此反對派質疑:既然如此,為何不是花錢維護整修就好?大費周章堅持拆除,背後是不是和財團利益勾結?但每每提及資金問題,官方卻總是以經費不足推託。
爭議一直持續到2019年1月,原本預定要設計新建案的BIG集團,抽手放棄了新國家劇院建設項目,提拉納市府只好重新招標,承諾行政程序的公開透明——但此處也顯示了官方與民眾解決思路的差異:政府專注於讓整件事情盡量「合法化」、滿足行政程序的需求,但抗爭者的目的並不只是反黑箱,而是要求應充分與民間商討對策,保留這棟歷史建築。
就在爭議延燒的2018年到2019年期間,阿爾巴尼亞同時面臨著大學學費高漲、引爆多起學生抗議運動。總理拉馬最後選擇退讓、將內閣改組,其中被指控在國家劇院新建案裡,涉嫌與財團勾結、轉讓土地的文化部長庫姆巴羅(Mirela Kumbaro)也遭到撤換,一時之間建案爭議似乎有所緩和。
然而依然讓抗爭者困惑的是,提拉納市政府在重新公開招標後,直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後續任何程序的細節說明,是否又隱蓋了私相授受的情形,讓外界頗感質疑。而總理拉馬對外表示,新建案費用會以國家公共建設支出負責,希望平息社會對於私人資金介入的疑慮;但同樣也沒有相關預算的下文。
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5/18/99/7897236.jpg
圖左一為涉嫌與財團勾結、轉讓土地的文化部長庫姆巴羅(Mirela Kumbaro),後來遭到拉馬撤換,一時之間建案爭議似乎有所緩和。 圖/歐新社
▌2020的趁疫突襲強拆
到了2020年,懸而未決的國家劇院問題又再度浮上檯面。5月14日國會傳出風聲,政府已準備要在近期發動拆除,消息透過媒體曝光後旋即引起高度關注,包含一貫反對左翼總理拉馬、阿爾巴尼亞民主黨領袖巴沙(Lulzim Basha)在內,就立即高聲抗議拉馬政府決心拆除的政策,而組織呼籲民眾前往國家劇院外守夜靜坐。
由於巴沙在去年曾經參加針對拉馬政府的激烈抗爭,企圖和示威群眾攻入國會大廈;因此這次的反拆遷抗爭格外受到政府與警察的密切關注。儘管正處防疫期間,政府近期也公開明令「不得在公眾場所聚集」,一週以來仍聚集了數百人前往國家劇院聲援。
衝突爆發就在17日凌晨4點30分左右,怪手直接進行國家劇院的拆除作業,而讓現場嚴陣以待的警民雙方發生激烈衝突。根據《法新社》的現場目擊,有示威者、反對拆前的藝術工作者試圖衝破警方的封鎖線,而和警察發生肢體衝突、或投擲石塊攻擊。同時也有民眾在被警察驅離過程裡受傷送醫;現場約有37人被警方逮捕。
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5/18/99/7896940.jpg 圖/路透社
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5/18/99/7896978.jpg
圖為2020年5月17日的拆除現場。 圖/美聯社
拆除衝突後,民主黨領袖巴沙又開始號召阿爾巴尼亞民眾,起身反抗拉馬的專制暴政;而素與拉馬不合的總統梅塔(Ilir Meta)也表示,沒有社會共識的強行拆遷是「違法罪行」,並且進一步提出對拉馬的訴訟,目前尚無任何新的進展。雙方的僵持局面,也讓歐盟代表出面緩頰:歐盟已密切關注拆遷問題,雙方應避免衝突局勢升高。
「我們強烈建議阿爾巴尼亞政府,和反對者進行建設性的溝通對話。」歐盟文化事務專員加百列(Mariya Gabriel)針對拆遷事件表示。寄望能盡速加入歐盟的阿爾巴尼亞,會不會聽從歐盟的建議而有所軟化?在當前拆除行動之後,現場的抗爭者對此並不樂觀。
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5/18/99/7896948.jpg
圖為17日的國家劇院抗爭現場。 圖/美聯社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457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