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蓬佩奧:美歐將開展對話以共同抵禦中國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06-26 20:49:44
標題: 蓬佩奧:美歐將開展對話以共同抵禦中國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p.dw.com/p/3eNsG
「不是美國在對抗中國,而是世界在對抗中國」,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日前明確表示,要和
歐盟聯合起來,共同抵禦中國的威脅。他透露,美歐雙方將成立一個對話平台,討論有關
中國的議題,並且將在近期親自赴歐參與。
(德國之聲中文網)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週四表示,在中國問題上,美國和歐盟要達成共識,這樣才能共同與中
國對抗。華盛頓將北京視為威脅,並且指責其竊取歐洲技術,用來發展自己的經濟。
蓬佩奧說,他已經接受了歐盟外交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的提議,建立
一個有關對華政策的美歐正式對話,他也將在近期前往歐洲,以主持第一次對話。「大西
洋兩岸已經共同覺醒,認識到當前所發生的一切之真相」,蓬佩奧在通過視訊連線參加一
個智庫機構會議時說,「那就是並非美國在對抗中國,而是世界在對抗中國。」
本月早些時候,博雷利在一次蓬佩奧和歐盟各國外長之間的視訊會議臨近尾聲時,提出了
開展相關美歐對話的建議。細節情況尚不清楚,蓬佩奧只是透露該對話將由高級官員參加
,內容和時間方面不設限制。
兩名歐盟外交官透露,該對話並不會成為一個制定共同貿易政策的平台,而是更多地去討
論類似如何應對中國釋放出來的被西方視為假新聞的訊息。
歐盟嘗試「中間道路」
路透社報導指出,儘管歐盟在某些領域和華盛頓存在共識,比如說指責中國採用掠奪性的
貿易行為來佔據戰略性產業的主導地位;但是布魯塞爾仍然嘗試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開闢一
條中間道路。
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貿易共同體,歐盟高級代表在本週一和中國領導人進行了視訊對話
。布魯塞爾認為北京是氣候保護領域的合作夥伴,但同時也是經濟上的競爭對手。
蓬佩奧指責中國竊取歐洲的智慧財產權,濫用貿易規則來保護本國經濟,從而給美國造成
損害,因此歐盟必須要對抗中國。
「他們能夠進入我們的資本市場,但我們卻不能以同樣的方式進入他們的」,蓬佩奧批評
中國的金融體制。他還補充道,這個新的美歐對話平台還將共享一些關於中國的訊息。這
位美國國務卿表示,屆時對話中會出現不同觀點,但他希望這將是"促進行動的催化劑"。
「一旦我們有信心已經就中共所構成的威脅建立了共識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採取行動了
」,蓬佩奧還指出,雙方將努力建立對一些事實訊息的共同認知,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系
列採取共同行動的建議。不過他沒有透露更多細節。
蓬佩奧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施壓,以阻止歐盟各國與中國科技巨頭華為合作,但是至今取得
的成果有限。這位美國國務卿之前也不斷宣稱新冠病毒(COVID-19)源自中國的實驗室,
但主流科學家對這一觀點不以為然。
雨涵/達揚(路透社、法新社)
───────────────────────────────────────
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中國一直視美國為戰略對手
https://is.gd/WILoWD
2020年6月25日06:23 斯洋
華盛頓—
早在美國承認中國是美國的競爭對手之前,中國就一直把美國視為最大的「對手(adver-
sary)」。在美國國會下屬的一個機構星期三(6月24日)舉行的有關「中國如何看待與
美國的戰略競爭」聽證會上,這幾乎是在聽證會上作證的專家們的一致意見。專家們說,
在中國對外部安全和挑戰進行評估時,美國總是最主要的因素。
中共建制,「趕英超美」
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全球政策與戰略學院研究中國國際事務的教授巴里・諾頓(Barry J.
Naughton)認為,中共從建政之初,就把美國當作最大的敵手。他在聽證會上說:「中國
領導人當然認為自己正在與美國進行經濟、技術和戰略的競爭。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以來,『赶超』發達國家的動力在中國的決策中幾乎一直保持不變。」
諾頓在為聽證會準備的書面材料中說,毛澤東在1958年提出的「超英趕美」計劃就是很好
的證明。根據「超英趕美」的口號,中國的鋼產量要在15年超過英國,50年趕上美國。諾
頓說,對中國的絕大多數政策制定者都認為全球秩序是等級制的。美國是主導力量,是「
老大哥」。中國是一個龐大且發展迅速的國家,將來,不可避免地會與「老大哥」發生衝
突,爭奪主導權,雖然這種衝突不一定是軍事的。
美中建交,功利之舉
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成員羅伊・坎普豪森 (Roy Kamphausen) 在聽證會上說,中國
與美國建交只是在戰術上發生了改變,並沒有改變「擊敗美國」的長期目標。
他說:「實際上,美中兩國是根本上的競爭關係的觀點,對北京的領導人來說,並不是什
麼新鮮事。實際上,早在美國承認這種競爭正在進行之前,中國就一直致力於這個戰略任
務。北京認為,冷戰期間,中美關係正常化只是短期的、戰術上的轉變,以應對蘇聯對中
國構成的威脅。」
坎普豪森說,沒有什麼比周恩來1973年在美中和解剛開始的一番話更能體現美中建交對中
國共產黨的「功利作用」以及中共的長期目標了。
坎普豪森說,在那次講話中,周恩來引用了列寧《妥協論》中的話,必須區分把手槍和錢
交給強盜,以減輕傷害, 以便最後消滅強盜的人和把錢和手搶交給強盜,以便共享贓物
的人。坎普豪森說,在周恩來看來,美中建交屬於第一種情況。
在《妥協論》中,列寧主張,碰到強盜,應交出手槍和汽車,減輕可能遭受的傷害,等到
有朝一日有機會,把強盜統統消滅,手槍、汽車都收回。在美中建交之初,不僅周恩來,
中共前領導人毛澤東也不止一次地援引《妥協論》強調與美國建交的必要性和功能性。
坎普豪森認為,這顯示,中國當時願意與美國建交,是因為中國意識到自己很弱,等到有
一天自己強大了,最終是要擊敗美國的。
韜光養晦, 一脈相承
坎普豪森認為, 鄧小平後來提出的「韜光養晦「的政策與毛澤東和周恩來與美國建交的
做法一脈相承。
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教授諾頓在聽證會上這樣解釋「韜光養晦」。他說:「鄧小平執行了
一種在國際事務上不冒頭的外交政策,但是,他的『韜光養晦』的主張暗示,發展壯大後
,有可能會要求收回來。」
鄧小平是1989年底,中共血腥鎮壓天安門學生民主運動不久之後,中國外交處於基辛格訪
華以來前所未有的困境時,在幾次談話中提到「韜光養晦」的。後來,鄧小平的這些講話
被概括所謂的28字對外關係戰略方針,即「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
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簡稱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在鄧小平的帶領下,中國接受並參與了美國領導的世界現行秩序。改革開放、接受市場經
濟概念、招商引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經濟由此飛速發展,到2010年時,中國超越
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美中經濟、貿易和文化也密切地交織
在一起,成了前蘇聯解體後穩定美中關係的重要基石。鄧小平之後的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和
胡錦濤基本上也延續了「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
但是, 坎普豪森認為,即便是在「韜光養晦」的「江胡時代」,中國也是將美國視為對
手的。江澤民和胡錦濤多次在講話中強調,因為美國在國際上的霸權地位, 美國一直是
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對手。
美國研究機構CNA中國和印太安全事務部主任馮德威(David Finkelstein)說,從中共在
中國大陸建制開始,北京就顯示了對美國的高度不信任,認為美國對中共懷有敵意。他說
:「多年來,北京在戰略和政治層面對美國的對華意圖的評估顯示了高度不信任,以對中
共懷有敵意為假設。那些精通中國策略的人都熟悉北京這類判斷。其中最主要的看法有:
『美國打算遏制中國;美國打算將中國西化,並分裂中國;而且美國將永遠不會接受中共
統治的合法性』等。」
馮德威說,在中共歷來對外部安全和將來挑戰的評估中,美國都是那個重要的因素。中國
認為,美國是唯一有能力挫敗幫助或是推進北京在國內和國外利益的力量。
中華復興,取代美國
2012年底,中共現任總書記習近平上台, 採取了所謂的「奮發有為」戰略,完全放棄了
鄧小平的「韜光養晦」。
《華盛頓郵報》前駐北京分社社長潘文(John Pomfret)認為,這從習近平上台之初參觀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復興之路」就可以看出端倪。他在聽證會上說: 「2012年11月29日
,在被任命為中國共產黨新的總書記兩週後,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訪問了天安門廣場上龐大
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習近平和政治局七名常委參觀了名為「復興之路」的展覽,這個展覽
的內容涉及鴉片戰爭到目前的中國歷史。中國的新領導人正是在那兒透露了他的,也可以
說是中國共產黨的對美國的扭曲的觀點。」
這個展覽沒有一個字提到為中國在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作出貢獻的任何西方商
人、外交官和科學家。潘文認為,習近平在一個完全排外的展覽上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
興的「中國夢」, 顯示中國將要開始的對外部世界複雜應對,也顯示了他對中美戰略競
爭關係的看法。
2017年,中國與美國競爭的決心越加明顯。在當年的中共19大報告上,習近平提出中國日
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國要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說法。另外,
中國還把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當作推進中國體制的機會。在中國的疫情敘事中,中國
聲稱威權體制在抗擊疫情時優於西方的民主體制。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