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認同政治與時代大衝突

作者: kwei (光影)   2020-06-30 15:48:24
認同政治與時代大衝突
聯合早報 http://www.uzaobao.com/mon/keji/20200630/73909.html
鄭永年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這一概念出現在20世紀後期,特別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
時期。一般意義上,認同政治是指在社會上人群因性別、人種、民族、宗教、性取向等集
體的共同利益而展開的政治活動。但因為認同政治指向群體,而群體則是無限可分的,所
以認同政治所指範疇越來越廣、越來越深入、認同劃分也越來越細微。
例如性別,傳統上的男女性別迄今已經發展到LGBTQ(即Lesbian女同性戀、gay男同性戀
、bisexual雙性戀、transgender跨性別者和queer酷兒)等範疇。隨著科學對性別認識的
深入,未來出現更多的性類別也不足為奇。
再如,傳統的民族定義到了今天已經不再適用了。原本同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群體,由於不
同群體所持的不同政治或者價值觀,可以有效分解原來的民族概念。台灣和香港一些人鼓
吹的"民族主義"就是這種現象。實際上,認同政治一旦和價值觀(無論是道德上的還是世
俗的)結合起來,必然具有了無限可分的性質。
儘管認同政治的結果往往背離西方自由主義,但認同政治恰恰是西方自由主義的產物。自
由主義往往和自由、民主、人權、尊嚴、公平、正義、和平等等概念結合在一起,認同政
治因此也對各個社會群體產生著無限的吸引力。認同政治產生之後,對一些訴諸認同政治
爭取權利的社會群體,也產生了一些積極的效果。美國最高法院最近通過一個歷史性裁定
,聯邦就業法律保護LGBTQ員工不受歧視,僱主不得以這些員工的性取向為理由解僱他們

但總體上說,認同政治積極的成效屈指可數,其大多數訴求的滿足,僅僅停留在理論和法
律層面,離訴求的實現還有很大的距離。經驗地看,人們不難發現,一些認同的可能性僅
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幾乎近於烏托邦,很難真正轉化成為現實;更有一些認同,其實際的
效果隨著認同的浮現、深化和強化而背道而馳。
在實際生活中,當代社會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以認同政治掩蓋階級(階層)政治,以身
份平等掩蓋實際的不平等。在西方,因為"一人一票"制度的實現,認同政治所產生的政治
權力是顯然的,在理論上、法律上都給予了"人人平等"的地位。但猶如在"上帝面前人人
平等"一樣,不同性別、種族、民族、宗教和社會群體等在實質上還是不平等的。
美國黑人抗爭運動從上世紀60年代延續到今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儘管人們都會認為
,抗爭為通向平等之"必由之路",但現實地說,這個"必由之路"也僅僅是假設,或者說一
種可求不可得的理想。
導向衝突和紛爭
更為重要的是,認同政治越來越成為社會內部衝突和國際紛爭,甚至戰爭的一個主要根源
。認同政治導向衝突,道理並不難理解。認同政治是建立在"自我"與"他者"的區別,甚至
是矛盾之上的。在社會群體內部因為群體的"無限可分"而產生衝突;外部因為對其他群體
的歧視、妖魔化而產生外部衝突。這些一旦表現在國際社會,便演變成為國家間的衝突。
認同政治所導致的內部衝突,最顯著地表現在冷戰結束以來的恐怖主義力量的崛起上。在
社交媒體時代,人們可以自由地表達和選擇自己所需要的"思想",並且也借社交媒體,把
自己的思想或者所接受的思想轉化成為行動。因為從社交媒體自由選擇而來的思想,往往
具有"蠶繭效應",即人們為這種非常狹隘的思想所裹挾,人們的行為越來越具有激進化甚
至暴力化的特徵。中東"伊斯蘭國"的崛起和各國"投奔"伊斯蘭國的年輕人,都具有這種特
徵。
美國當年借九一一名義入侵阿富汗及伊拉克,掀起全球性的所謂"反恐戰爭",激化了中東
乃至全球伊斯蘭世界,所導致的用極端宗教信仰名義,在各地開展的恐怖襲擊,倒過來助
燃了伊斯蘭恐懼症以及白人至上主義思潮。伊斯蘭極端恐怖主義相信異教徒迫害穆斯林,
所以鼓吹在全世界對非伊斯蘭教徒(甚至不同派系的穆斯林)發動用"聖戰"包裝的恐怖襲
擊。
白人至上恐怖分子則利用這些"聖戰"為藉口,相信穆斯林要消滅現代西方文明,所以必須
對其趕盡殺絕。這也是發生在2019年震驚世界的新西蘭回教堂槍擊慘案的背景。很多證據
顯示,干案的澳大利亞籍青年嫌犯單獨行兇,他因為接觸了極右納粹主義思想,而自我激
進化。這種極右思想強調白種人的純正血統,因此不但由於九一一事件而仇視穆斯林,也
排斥西方社會裡包括猶太人在內的其他非白人。
很顯然,此類認同政治已經給那些多元宗教信仰的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人們擔憂的是
,無論是言論自由還是社交媒體,都有效地促成認同政治的激進化,而激進化的行動會隨
時爆發出來。
如果說由認同政治產生的恐怖主義,是人們譴責的對象,那麼由認同政治導向的國家分裂
主義,則往往具有誘人的魅力,為人們所頌揚,因此往往對多民族國家構成致命的威脅。
蘇聯的解體,即刻造成了東歐國家從蘇聯集團解放出來;與此同時,認同政治則強化了諸
多國家內部不同民族群體間的衝突,導致了原先國家的解體。西方基於"人權高於主權"之
上,鼓勵和促進這些國家的解體。應當指出的是,西方"人權高於主權"原則,本身便是認
同政治的產物。
然而,認同政治的這種效果,很快就延伸到西方諸國。西班牙東北部自治區加泰羅尼亞
2017年舉行獨立公投,讓西班牙陷入憲政危機。反對公投立場強硬的西班牙首相拉霍伊,
決定用強制手段阻止公投,並獲得了西班牙憲法法院的支持;法院認為公投違憲非法。
富裕的加泰羅尼亞一直不滿向中央政府繳納過重的稅負,憲法法院此前否決國會賦予當地
更大的自治權,更是加劇了獨立的情緒。這些年來,化解加泰羅尼亞人的義憤,一直是西
班牙政府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加泰羅尼亞人要求獨立並非唯一的例子,歐洲其他國家,包括英國的蘇格蘭、意大利的南
蒂羅爾等,都存在長期的地方自治和分離或獨立訴求。蘇格蘭在2014年舉行獨立公投失敗
。然而,在英國脫歐公投之後,再度引發蘇格蘭獨立的訴求,因為蘇格蘭經濟發展有賴於
歐盟會籍。同樣,以德語居民為主的南蒂羅爾,也不滿意大利在2011年可能爆發主權債務
危機,而加重南蒂羅爾稅負,導致要求脫離意大利,回歸奧地利的呼聲重現。
認同政治所引發的國際衝突和戰爭更是屢見不鮮。歷史上,早期的宗教戰爭(尤其是十字
軍東征)便是一種認同政治,因為人們只認同自己的"上帝",而容忍不了其他人的"上帝"
。近代之後,西方世界隨著工業化和商業化、世俗化進程加劇,國家間往往為了利益而發
生衝突和戰爭。
西方諸國之間的諸多形式戰爭,包括帝國主義戰爭、殖民地主義戰爭和美國式的佔領都是
如此。在美蘇冷戰期間,兩國之間儘管是世俗利益之爭,但世俗利益被有效意識形態化,
或者價值觀化;兩個陣營的對立,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認同政治。
冷戰之後便很快又出現了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所說的"文明衝突"。世界似乎又回到了宗教
衝突時代。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與歷史上的宗教衝突,不同的地方在於作者在宗教(文明
)之上加上了世俗的"民主"(認同政治)因素。例如,亨廷頓認為,中國和日本不屬於同
一個文明,因為日本已經是民主國家,屬於"民主"文明。
這種以世俗現象為核心的認同政治,在冷戰後變本加厲。九一一恐襲事件之後,小布希政
府開啟反恐戰爭,提出了"要不和我站在一起,要不就是我的敵人"的原則,在國際上塑造
"民主價值同盟"。到了歐巴馬政府,美國不怎麼強調所謂的"價值同盟"了,但其盟友日本
和澳大利亞等國,則成為"價值同盟"的狂熱的提倡者。
基於"民主"之上的認同政治
今天,圍繞著中美關係、中國和國際社會的關係,基於"民主"之上的認同政治,儼然已經
成為國際政治的主題了。
瑞士《金融經濟報》刊發的由蘇黎世大學宏觀經濟學教授沃特(Joachim Voth)撰寫的一
篇題為《瘟疫與體制競爭》的評論,便是認同政治塑造的典型。這位學者曾經在今年早些
時候(3月)提出,只要中國人繼續販售、食用野生動物,西方國家就應該限制中國人入
境。這次,沃特再次提出,只要中國不民主,就無法保證能妥善應對下一場疫情,因此西
方國家應該限制中國人入境。
沃特注意到,疫情暴發之後,歐洲不斷有人讚嘆中國的"專制體系",能夠不惜一切代價採
取強力措施,取得了比西方國家更高效的防疫成果。但作者認為,中國的事例不能說明"
專制"的有效性,因為俄羅斯、伊朗這樣的專制政體,在此次疫情中一敗塗地。
儘管歐美國家在應對冠狀病毒疫情過程中,也宣佈了緊急狀態,對公民基本權利作出了諸
多限制,但民主制度憑藉著毫無保留的反思能力、政黨競爭、言論開放,總是能夠比體制
競爭對手更快地找到自身問題。
民主是一種具有極高學習能力的體制。在需要全體民眾做出犧牲和奉獻時,具備民選合法
性的政府是無可替代的。歷史的一大教訓就是:長期而言,民主總是優於專制。作者對西
方開始流行的"民主懷疑論調"憂心忡忡。這無可非議,但是作者把這種擔憂,轉化成為對
中國"專制"的批評和譴責,便是"認同政治"在作怪了。
實際上,這種妖魔化中國來強化西方民主認同的做法,最近一段時間開始盛行起來。
在美國,強硬派和保守派政治精英,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國會議員,乾脆用"中共"的概念
來替代"中國",其用意不僅僅在於人們所說的,分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之間的關聯
,更在於把中美製度的不同,視為是中美衝突的根源。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6月19日以視頻形式,在丹麥哥本哈根民主高峰會議上所做的"中國挑戰
"的致辭堪稱典型。蓬佩奧批評"中共"敵視民主價值觀,威脅到世界各國,呼籲歐洲盟友
不是在美國和中國之間,而是在"自由與暴政"之間作出選擇。
英國政府提議為了應付中國的5G技術,用"10國民主集團"或者"10國民主聯盟"(D10),
來取代原先的"七國集團"(G7),即在原來的七國基礎上,再加上澳大利亞、印度和韓國

據韓聯社消息,韓國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6月15日表示,旨在促進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的"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組織"(GPAI)當天正式成立。德國、法國、新西蘭、英國、加拿大、
澳大利亞、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斯洛文尼亞、墨西哥等14個國家加入該組織。
GPAI旨在基於"人權、包容、多樣性、創新、經濟增長和社會利益"的原則,解決人工智能
領域熱點問題,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貢獻。
從英國和韓國的動作不難看出,這些國家基於認同政治(對民主的認同)把中國排除在外
,或者把中國直接置於對立面。
很顯然,認同政治已經從社會個體、群體上升到主權國家對自身的認同,對他國的排斥。
正如前面所闡述的,認同政治和衝突具有內在的關聯性。如果認同政治在一個社會內部已
經導致了無窮的衝突,認同政治也必然導致國家間的衝突乃至戰爭。並且,歷史經驗表明
,這種把世俗價值宗教化和道德化的認同政治,所導致的衝突和戰爭,具有更大的暴力能
量。
可悲的是,無論是一個國家的內部,還是國家之間的關係中,今天世界的大趨勢便是認同
政治的強化。在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盛行的世界,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精英,都已經陷入
了認同政治的陷阱,並且陷得很深。
作者: cangming (蒼冥)   2020-06-30 17:32:00
當外面的人試圖解釋中國人不全是甘於奴役的牲畜的時候 chinazi倒是樂於把自己與牲畜同義化www
作者: vandervaal (kensu)   2020-07-01 11:26:00
要不要我列舉你轉的社論出現多少簽名檔裡的邏輯謬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